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园林绿化、建筑、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

收录时间:2008-10-11 18:31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工作、生活的条件,以充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罕见的变化、极大的繁荣和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不断地旧貌换新颜,变化巨大。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快速建设的发展中,由于心情的迫切、头脑的过热和观念的滞后,过分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忽视了自然环境中对原貌原地的精心保护,使

延伸阅读:人们 原貌 发展 变化 城市

    1.概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工作、生活的条件,以充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罕见的变化、极大的繁荣和对未来的希望。我们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不断地旧貌换新颜,变化巨大。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快速建设的发展中,由于心情的迫切、头脑的过热和观念的滞后,过分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忽视了自然环境中对原貌原地的精心保护,使工业化景观不断地膨胀发展,而自然景观又不断被吞噬破坏。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和所谓的经济效益和政绩,在城市发展中,刻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包括一时的心血来潮,用所谓的新思路去制造一些所谓的新景观,以表示对自然的再创造。有时,为了建公路,在公路沿线到处开挖路堑、填筑路堤,原来的植被及绿化被清除殆尽,每建一条路都要在地球表面上犁下一条深深的疤痕,原有的自然空间消失了,原有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地球在呻吟、地球在流泪,却又无可奈何,任其继续。(参考《建筑中文网

    当然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需要不断地改造自然、发展城市,但另一方面我们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又希望自然生态能尽量维持原状而不要破坏太多。人类对自然要进行改造,又要保持与自然的协调,这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很难协调的一个难题。随着人们开发活动规模的增大,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因为人们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人和自然两者的关系不应是你死我活,不应是你上我下或者你下我上,而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容纳,以求得相互协调。

    2.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目前,在我们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的越来越密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在许多地方逐渐被淡化了,甚至取消了,人们享受安静宜人的环境和舒适方便的生活这一人的本性需要也有点被遗忘了。一些在急功近利观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项目严重地破坏了生态,最终导致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结果是非常可悲的,20多年来,我们的土地减少了、资源紧张了、能源欠缺了、气候变暖了……等等,许多沉重的教训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在1998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已作为很重要的主题提出来了,如“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和“人情、水情、空间情”都涉及到了人类要与自然共存和城市生态系统要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类渴望自然,城市需要绿色”,“生命与绿色紧密相依,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已成为城市建设中应遵循的准则,这也就是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人为的大拆大建和大砍大造。而且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实质上也是一个根据人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生存规律的要求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而新的人工环境必须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可为子孙后代持续利用,从国外许多成功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越大,城市的发展前景就越大。

    今天,我们重提这个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实践去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我们还是要大声地呼吁:让我们所有关注城市园林和生态环境事业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一起谱写这个主题的新篇章,让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健康发展,相信历史会记住我们的。

    3.保护自然和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大家生存在一个地球上,这是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也是一个十分奇妙的世界。世界万物都以一个强大的植物链生存制约着,并遵循“生态原理”不断地依赖、共存,你制约我、我制约他、他制约你,相互循环,残忍而又和谐地前进。我们人类的进步也离不开这个原则。我们在克制自己不断膨胀了的欲望中清醒,稳步地与地球共存。人类生存于自然,人类需要自然,但人类也需要改造自然;同样,自然造就了人类、自然美化了人类、自然也需要完善人类。人类和自然是一个紧密相互依赖的统一体,是与生俱来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光是人类需要去改造自然,也更需要自然去完善人类。环境是一种自然的客观表现,是泛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均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既然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活动需要不断地进行,那就应该寻求一个与人类环境和谐共存的途径,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国外已经有许多保护环境自然的例子:如以前人们以穿着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为自豪,宝贵自诩,而现在都以此为耻,反而以穿着棉布或人工合成材料为一种崇高的品格。另外,最近有文章指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改变单一追求GDP数量和速度的倾向,还要考核每创造单位GDP 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所消耗的水资源数、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以及所释放的环境污染物和废弃物数量等等,我们中国中医有句名言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的经脉如果不通了,或者不那么畅了,那人就不舒服了,或者说不行了,反之通了,则人就舒服。大自然也是这样,如果地面上的自然植被过多地破坏被换成人工的硬地,天上下雨,入地无门,上下成了阻梗,有进无出,那自然怎么会舒畅呢? 又如何能形成“天地一气”?本来舒适自然的环境怎么会没有变化呢? 这也足以证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的基本条件。建筑物也好,市政工程也好,园林绿化景观也好,它们都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在发展中的人类社会所必须的,缺一不可的,它们虽然都是人造的,但都又必须要源于自然,融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它们给人的视觉应该是远看象自然,近看象自然,仔细看看象人为的那么一种“没有经过设计”的效果。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今天,环境问题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态”内涵,因而广义上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考虑环境的生态问题。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环境是景观的生态设计,是一个人类对环境(包括自然的、人文的) 中的所有元素进行安排和协调的全过程。因此,人们绝不能再将单一的景观元素作为设计对象,而应将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均作为设计的变量和目标,统筹安排,精心设计,使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上的最优化,个体上的最亮化。

    4.城市建筑物、市政设施、园林绿化与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物、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它们的空间形态,包括其它有形物质作为形式要素综合而创造的一个有一定形态又符合公认的美学法则,并能满足人类生理、生活、工作各方面要求的环境特征,应该有以下四种属性:

    (1)自然属性:具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色彩和一定的质感而为人们可以感知。

    (2)社会属性: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可赋予一定的人文内涵,能引发人们的情感,联想和心理反应。

    (3)功能属性:必须满足人类的各种生理要求(健康、舒适、方便、休闲),良好的环境设计一定有助于这方面的改善。

    (4)持续属性:不但能为现代人们服务,更能为子孙后代长远持续地服务,并延绵不断。

    城市风貌和城市环境,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园林绿化又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环境的重要部分。现代建筑、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是组成现代城市的三个要素,我们可以想象,大街小巷花枝招展、绿树成荫,街心广场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各种建筑和市政设施掩映在绿色的海洋之中,可以想象这都会极大地美化城市的风貌,提高城市的品味,赋予城市以亲和力和崭新的活力,使城市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信息、物流和人流的交往都会自然融化在城市环境里,自成一体,可以这么说,优美的园林绿化、城市建筑和市政设施组成的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具有经济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及保证的重要因素。城市环境中如果只有光秃秃的建筑和市政设施,固然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功能可以照常进行,但其质量是很不高的,是没有趣味的,没有情操的,最终会使城市形成一片水泥森林而毫无生气。尽管设计师除了功能的需要外可以按照形体的美学法则去进行设计,但是如果缺少各种种植,缺少园林绿化,则给人们的印象始终难免呆板、生硬和冷漠,即使是豪华富丽的高楼大厦、挺拔雄伟的大桥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但这种呆板、生硬、冷漠、死气沉沉是无法使人舒适和愉悦的,更不要说还要持续发展了。即使是更多的人造景观,如果脱离了自然,脱离了绿色,也无法改变上述局面,始终会是遗憾的。园林和绿化种植的功能一般来说有如下两方面: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0/1154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现代化

城市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

成都市高新区绿地景观现状调查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

关注城市色彩改善教学方式

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浅谈绿色住宅发展对策

对构建生态型宜居城市的思考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