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收录时间:2013-09-11 21:55 来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作者:安藤忠雄,李曼曼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于2008 年正式进入中国参与建筑工程设计,目前在中国北京、上海、海南岛的几个项目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中,其中北京的国子监酒店正在施工,上海保利大剧院、建筑文化中心和海南岛的半山半岛美术馆+剧院中心等项目的设计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

延伸阅读:建筑发展 当代建筑 日本直岛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于2008 年正式进入中国参与建筑工程设计,目前在中国北京、上海、海南岛的几个项目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中,其中北京的国子监酒店正在施工,上海保利大剧院、建筑文化中心和海南岛的半山半岛美术馆+剧院中心等项目的设计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参考《建筑中文网

        在这一段时间里,有了和中国业主接触的机会并进行实际工程设计,这个过程使我重新认识到了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中国现在正处在经济、政治的高速发展时期,即使拿目前中国的建设规模与当年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相比较,也还是让人感觉到了空前的能量和速度。在我所到之处都会看到大规模的开发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都是建筑物和周围的市政建设同时进行;还有各种程序和经营的详细计划还没有决定下来,就已经开始进行全球性设计招标的国家级美术馆的建设计划等。总而言之,边干边解决问题,让人感觉到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在和时间竞跑。

        和中国的做法相比,日本人的工作方法大概会被认为有些过度谨慎。中国的这种势头会让习惯了日本做法的人一方面感到不安,而另一方面也会感到振奋,让你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去理解中国人在事务和问题共存的条件下,将项目一气呵成的做法。

        使用清水混凝土是我的建筑的一大特征,这种手法要求主体结构体和装修饰面在施工中一气呵成,由此形成了简洁的建筑风格和洗练的节点特征。为实现这种建造方法,就必须要在施工前彻底地研究图纸和制作周密的施工计划及管理方法,但这种方法在中国式的工程现场实现起来就非常困难。目前,中国通常的情况是工程的整体还没有完全定局,设计和施工就已经开始被不断地同时推进,这是中国目前建设工程中最大的特点。我每次去工程现场时都会面临已经发生的各种问题,并且每次都会因为要不断地去修正这些错误而苦斗恶战。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我并没有刻意要求在中国的工作也必须去完全效仿日本的做法。在这里我想更加重要的是要让“这个建筑的整体能够贯穿我的设计意图”,而对施工的精度及装修部分的要求上并没有太大的在意,相反,如果在我的建筑上能够表现出目前中国所特有的活力和能量,那么这一点更是我所期待的。

        通过最近在中国的工作,我经常考虑这样的问题:与其把精力花费在这样的技术问题上,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应该让中国也逐渐建立“建设和时间共同成长的建筑”,及“建筑需要养育”这样的观点。我在这里讲到的“成长”概念,是指建筑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融入到周边的环境中去,而“养育”则是指通过对建筑物日常的维修保养,使这个建筑能够长久地被人们使用。下面这个例子也许可以供现在的中国来借鉴。

        这是从1980 年末开始,历经20 余年的时间,我作为一个建筑师所经历的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离岛—直岛上的一批文化项目的建设过程。

        当时的直岛是一个荒芜的海岛,这个项目的业主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让这个荒废已久的直岛恢复自然,并将其建成令世界刮目的自然和文化的小岛。我接受了岛上第一个美术馆设计的委托之后,实地考察了直岛,虽然事前对当地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当我踏上这个小岛时,还是对其在交通上的不便和超乎想象的荒废的自然条件而感到震惊,甚至由此开始对这个项目的成否持有十分怀疑的态度。但是,在业主强烈热情的感染下,和作为一个建筑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使命感,我下决心接受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委托。

        至今为止,我已经参与了在这座曾经的荒岛上的一系列建筑的建设,其中有于1992 年建成的贝内斯之家美术馆(Benesse House Museum)、1995 年建成的贝内斯长圆之家(Benesse HouseOval)、1999 年建成的南寺( 直岛·家计划,MINAMIDERA,Art House Projectin Naoshima)、2004 年建成的地中美术馆(Chichu Museum) 和2006 年建成的贝内斯之家海滩公园(Benesse HouseBeach/Park),还有在2010 年完成的李禹焕美术馆(Lee Ufan Museum) 等众多的文化建筑。

        通过多年的设计经历,我得到的最大认识就是不要去破坏自然的地形及周围的自然风景,应该利用其原有的地形去做你的建筑设计。将自然和建筑物相融合以及创建起建筑物间的连续性,是反映在日本传统建筑中的一个共通的主题,我在设计中一直在尝试将这种手法大胆地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去。就像生物在不断衍生一样,建筑物也在分阶段被建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沉埋在自然中的建筑”的印象,在直岛的项目中,为了突出强调“地中”这样一个概念,美术馆一栋栋都是被建造在地下的艺术空间,为这个艺术的小岛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不断地演绎着精彩的节目,其中最后建成的李禹焕美术馆将这个“地中”的概念,用这位艺术家的展示空间将直岛带入最美好的艺术境界。这个艺术的小岛最值得一提的是其总平面规划设计,在这里并没有按照以往的传统手法去强调和谐,而是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通过人与自然、历史、风土的“对话”,以及人与人的“对话”中,一点一点地进行着扩建。在这段持续的“对话”中,老人和年轻人之间有了交流;观光客人和当地的居民之间有了交流。这个由于疏远化和高龄化而失去生命力的小岛,由此又重生了活力和对未来的希望。像这样通过长时间的发展而重新将建筑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关联,让建筑使街区再生活力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在中国,习惯强调中轴对称的建筑表现手法,及能够与大自然抗争的庞大尺度。独特的造型和素材,处处体现出一个大国的强有力的建筑感性。在今后的建设中,中国人如何将自己特有的建筑要素发扬光大,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表现于现代建筑之中,这一点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作为一个外国同行,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应该给建筑以一定时间的建造过程,建筑是为人的使用所建,所以在建造的过程中应该也包含了跟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建筑群体才会得到完美的完成,也就是说分阶段地去建设一个建筑尤为重要。花费一些时间,去“养育”你的建筑及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那么就一定会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的诞生。

        目前,在中国的开发项目中,多数都是从零开始的新街区开发计划,对此,我一直认为在开发项目规划设计的同时,对于其周边地域的规划也应该统一考虑,并且,对于该地域将来整体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有前瞻性的认识,为此,我愿意以自己的多年经历和经验,为中国的建筑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支持。如果仅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只要建筑师提出新颖另类的设计构思,在建筑上有大胆的形态表现,那么在建筑竣工时,建筑师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但是,对于我来说,一个建筑物的完成,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这个建筑的另外一个开始,这座完成的建筑物将在今后的生涯中逐渐融入这个地域,然后被这里的人们用其文化生活去滋润和养育,在这一段养育的过程中,建筑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在我从事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都不会改变这个我终生坚守的信念和责任。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309/1525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