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对构建生态型宜居城市的思考

收录时间:2008-08-21 15:1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自从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全面进步之后,城市也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人类在陶醉于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激化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大,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于是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必须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同样,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

延伸阅读:发展 城市 生态型 生态环境 资源环境

    自从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全面进步之后,城市也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人类在陶醉于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激化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大,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于是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必须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同样,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必须解答的历史课题。(参考《建筑中文网

    1 问题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活动影响范围的扩大,使得诸多城市面临复杂的生态、环境、景观问题,世界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多元融合的今天,可持续性发展不只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挑战,更迎来了塑造“人、地、水、居”综合性的生态文明的机遇,因此构建生态型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的出发点。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入发展,许多观念在淡薄,但许多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就过去的生态绿化与景观绿化的认同就有许多误区,而今认为城市景观设计就等同于生态城市的观点就已过时。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么生态城市的真正内涵呢?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工程等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自然与社会物质空间的创造过程,更是新文化、新观念、新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只有协调人类生态,才有健康的社会。因此,那种认为城市景观完全靠华贵雍肿、装扮靓丽的人工垒砌而成的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过时的观点。同时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所谓点、线、面结合,把郊区绿地楔形插入城市的布局的理论就是生态景观城市的观点也已过时,而今本人建议用点、线、面、网和郊区森林环抱的结构体系才是真正的生态化城市。

    综观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生态景观的总体状况,部分呈现出生态功能衰退的端倪,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撑调节能力不断被削弱。① 人地矛盾突出,经济活动挤占了许多自然资源。 城市产业发展与环境发展协调不足,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破坏频率,多处山体被挖平,水体被填平,道路被强行拉直,导致整体自然景观韵律的局部缺失,势必造成社会与自然的不平衡。② 城市功能分区不明确,城市景观不鲜明。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规模急剧膨胀,闲置用地较多,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城市的功能分区也不明确,城市用地性质变动较大,造成城市景观不具特色:建筑景观,建筑实体因个人喜好而设计和摆放现象还存在。可反映的人文特色太少。要把城市定性为生态文化城市,就应该在提炼历史的文化内涵上作文章。③ 城市商业区不够合理,气氛不浓。如益阳城市商业中心不突出,比较分散,且比较多,没有形成商业网络系统,造成商业区人气不旺,气氛不浓,建筑景观也没有合理地控制和引导。④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巨大挑战,规划管理目标落实难。 经济利益冲击环境效益,生产集约意识加速资源消耗,清洁能源发展和环保工艺技术推广不足,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投入也不够,特别是生态规划目标也是泛泛而谈,缺乏实际性的效果。

    2 思考与启示

    思考一:如何突出生态协调发展实现要求,最大限度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首先必须保护与规划城市原有生态植被与水源。由于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必将对这些生态基底空间产生消耗和破坏其原有的生态平衡。从长远和整体角度,必须保持这些生态基底空间与城市化发展同步,才能保证山更青,水更绿的生态系统。

    思考二:如何增强生态环境调节和恢复功能,引导城市有序增长?一方面需要充分评判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总体评价城市现有土地使用强度和开发价值,以便选择高效性的城市生态开发演进模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空间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评价和分析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之后,应合理地控制和引导益阳市将来用地和空间布局,同时筑起城市的外围生态保护屏障,为市中心提供天然的氧吧和生态篮,使城乡能更加融合成一体。

    思考三:如何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环境特色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提炼生态环境特色,装入城市生态空间,塑造亲切和谐的生态景观,建设宜人的城市生态空间,将极大地提升城市文化和人居环境的价值。

    3 选择与对策

    ①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以经济手段控制污染源;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强化有关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同时要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使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充分交换。要以交通为重点,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②生态——原生之态,顺应无为。因此绘就城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铺就建设生态城市的崭新轨道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广场人文化:广场是人文的象征,是集绿化、美化、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娱乐场所,因此,广场宜采用混合型园林手法浓缩园林精神,以自然式为主,收放结合。

    二是庭院公益化:在庭院让人见不到裸露的土地,到处是杨柳婆娑,翠竹弄景,清泉喷涌,波光粼粼;让人听不到喧器城市的噪音,耳畔是鸟唱、蝉鸣、虫吟。这就是还绿于民、共享蓝天的生态庭院。

    三是小区花园化:营造出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景观效果和清新,别致优雅的生活环境。四是湿地、河岸生态化:营造出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融、舒适、轻松、自然的湿地,河岸生态环境。五是环城森林化:城市的外环能够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使城市融入自然,使城市能统筹兼顾,共同发展。六是道路景观化:一路-品味,一路-特色,城中的道路绿带,河绿带和居住区绿带构成城区纵横大绿脉,在绿地区各式各样的园路,使人可以徜徉于花海林荫之间,置身于阳光绿色之中。七是城区园林化:人在花园中,城在绿色中,一步一景,步移景移。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8/1154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不能建设孤立的城市

种植屋面防排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

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

室内绿化

刘宗亮谈创新管理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生态型校园的规划设计

园林绿化、建筑、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和发展对策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