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机制

收录时间:2012-11-15 18:11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苗建萍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是高级形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引领的,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延伸阅读: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是高级形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引领的,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化,强调推动城镇化由注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实现城镇在质和量上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参考《建筑中文网

        何谓新型工业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

        首先,新型工业化是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城镇的诞生与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城市化水平呈现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趋势。钱纳里等人对1950-1970 年约100 个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即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如表1 所示。我国一些城镇就是在一定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崛起的。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将不断加强。首先,“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总量将继续增长,工业总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从而使得农村的人口流向城镇,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其次,“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和改造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将不断加大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些新兴的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优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其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所创造的财富有利于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项软硬件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过程。这种集聚的意义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人才和科技资源等其他要素的集聚,促使技术创新和升级,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优化生产力要素,重构产业链,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实现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使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

        由此可见,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集约型的发展,一方面为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这种集约型的发展为现代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周边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会逐步完善,从而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准。而新型城镇化在文化上具体表现为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新型城市化的文化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统一起来,大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形成鲜明的城市文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城镇的人民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使得全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现状

        首先,总体上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目前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判断,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衡量指标运用的不同。对于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人口城市化率,这是比较一致的;而对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指标使用则相当混乱。根据“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工业化的实际水平。课题组认为,这个指标能够既反映工业化的进程,又反映工业化偏差的影响,可以比较恰当地衡量我国工业化的实际水平,并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国际比较。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口城市化率相对应,可以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和较为准确的判断。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在逐年提高,由2006 年的43.9%上升到2009 年的46.59% ;与此相对应,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57.4%上升到2009 年的61.9%。然而,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8 年度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60.4%,其对应的城镇化水平应该为52.7% ;而当年我国的实际城市化水平为45.68%,低了7 个百分点。这明显反映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第二,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支柱产业,导致城镇化发展缓慢。根据国际经验,在城镇化的中期,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在此阶段的城镇化主要应该依靠地区的工业化来推动。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第二产业中,采掘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资源利用粗放,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吸纳劳动力有限。制造业发展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差,对国外技术装备依赖性强;还未形成以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发展优势。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以2009 年为例,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为0.6 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为38.1% ;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为4.8 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为27.8% ;

        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为3.9 个百分点, 而同期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为34.1%。这充分说明,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支柱产业,我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对城镇化的拉动较弱,致使城镇化发展缓慢。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机制的构建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就是以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为目标,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内在机理构成及其运行机理。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的实现,要靠良好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以及有效的实施。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关键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打破城乡分割,促进要素流动,推动共同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从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角度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吸引要素向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交通便捷的中心城镇集聚与产品在产业与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从城乡间的流动看,要加大城镇和非农产业对生产要素和企业、人口的拉力,畅通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产品的流通渠道。要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金融、技术、房地产、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城乡相互依托,互为市场,各种要素交流和组合,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机制提供多维取向。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落实,改善优化市场环境,推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内容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就业制度的完善等,消除制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政策或制度性障碍。同时,在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认真履行以下的重点职责:一是搞好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211/1516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新型城镇化之路

长三角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

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八大关系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城镇化道路解析及其城乡规划体系构建探索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