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外滩12号大楼-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建筑代表

收录时间:2010-12-18 01:30 来源:上海市城建档案馆  作者:徐立勋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包括43个街坊,总用地面积为100.8公顷,多处繁华的市级商业中心在此集聚。保护区西靠南京路市级商业街,南接豫园商城,北邻四川北路市级商业街,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外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心城优秀近代建筑最集中、历史风貌特征最为显著、风貌价值最高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延伸阅读:保护区 外滩 风貌

        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包括43个街坊,总用地面积为100.8公顷,多处繁华的市级商业中心在此集聚。保护区西靠南京路市级商业街,南接豫园商城,北邻四川北路市级商业街,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外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心城优秀近代建筑最集中、历史风貌特征最为显著、风貌价值最高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区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优越,绵远的黄浦江、蜿蜒的苏州河汇流于此,宽阔平静的水面为城市景观平添了生动灵秀的韵味。周边区域的城市景观各具风采,向东隔江眺望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大都市风貌,南侧可浏览以豫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风貌特色的老城厢地区,西侧的南京路则可领略繁华热闹的商业气息。作为上海乃至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参考《建筑中文网

       

        外滩12号大楼立面图(由上海市城建档案馆馆藏)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外滩12号大楼堪称外滩建筑群中的代表,为典型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大都摈弃雕塑装饰的华丽,崇尚用简约的手法体现尊贵的建筑气质,力求以建筑的比例和线条来诠释建筑型体的特质。大楼由英资上海汇丰银行于1921年5月5日投资1OOO万银元开工兴建,1923年6月23日建成。汇丰银行1864年在香港创设,旋即于1865年设立上海分行,1874年在现址建营业用房,原建筑高三层,砖木结构,为仿巴洛克风格的文艺复兴式建筑,1888年曾扩建底层。

        担纲汇丰银行大楼建筑设计的主要是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G.L-Wilson)。大楼的建筑总承包商是注册在伦敦的特鲁勃·考乐斯公司(Trollop&Colls)。



        新大楼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横向五段划分,中部为二至四层的仿古罗马科林斯式双柱,竖向划分亦按古罗马柱式比例,中部高出二层,冠以钢结构穹顶。大楼外立面的处理严格遵循新古典主义原则,外滩立面的重心是六根圆柱柱廊,宽11英尺,高20英尺的三个拱门为MAIN ENTRANCE,拱门中央顶部的锁石分别为三个头像,台阶两旁分别铸有青铜狮,一作仰天怒吼状,另一则冷静蹲卧。据传这对造型生动的铜狮出自英格兰名家之手,现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整幢大楼的青铜件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主人口的三扇青铜门各重5吨,堪称工艺品。此外,旋转门、灯具基座、青铜格栅、青铜遮屏、门配件,设计打磨颇为精良。

        走进大楼,八边形门厅对角线长52英尺,穹顶由八根独立的赭色大理石圆柱支撑。青铜制的圆柱基座和柱头,穹顶覆马赛克镶嵌画,门厅的下半部为八个圆拱形门洞,圆拱的两侧镶嵌16个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下面的拉丁文释义银行家所具备的16种品格:IVSTITIA(公正)、TEMPERANTIA(冷静)、AEQVITAS(公平)、PHILOSOPHIA(达理)、SVBTILITAS(精明)、LABOR(勤劳)、FIDES(忠诚) 、VERITAS(真理)、HISTORIA(历史)、SAPIENTIA(智慧)、EXPERIENTIA(经验)、FORTITVDO(执着)、PROBITAS(正直)、PRVDENTIA(谨慎)、SCIENTIA(才能)和ORDINATIO(秩序)。门洞上方八幅壁画意指汇丰银行在伦敦、纽约、东京、上海、香港、巴黎、曼谷、加尔各答的八家分行,画中的女神像装束各具特色,神态迥异,正对入口题有“LONDON”字样的是头顶战盔、右执三叉戟、左抚狮子的不列颠女神,女神右侧的人物手捧伦敦城徽,左方人物则一手扯着船帆,另一手托着罗盘和航标尺,背后是泰晤士河,左右两边分别是议会大厦和圣保罗大教堂。

        “LONDON”两边镌有代表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的四颗纹章。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前的是共和女神,右挽胜利女神,左手托着上书法文“自由、平等、博爱”的书板,右侧的艺术女神双眼凝视胜利女神,左侧人物守护着巴黎城的盾形纹章,“PARIS”字样的两边是寓意共和的鸢尾花形纹章。“NEWYORK”是高举火炬的自由女神.右侧是手持克都西神杖的信使赫尔墨斯,左侧人像怀抱星条旗盾形纹章,背后是纽约的建筑群。“TOKYO”的学习女神头戴桂冠,左手拿书本,右手搭在象征未来的少年肩上,脚下是日本国徽菊花图案的盾牌,女神左侧的男性象征科学,手捧书卷、三角板和直尺,背后是东京的赤坂皇宫,远处的富士山依稀可见,下方为日本国商旗和王室旗的纹章。“CALCUTTA”的象征是头顶印度之星的思想女神,手捧预知未来的水晶球,右侧男性左拿羊皮纸,右手支住额头作思考状,左侧是加尔各答的守护神,两手扶持着标有城徽的盾牌,背后是恒河和印度高等法院。“BANGKOK”是戴橄榄叶冠、手拿橄榄枝的丰收女神,右侧人物双手撑在一把长板斧上寓意耕种。左侧女性象征着农业和园艺,扎成一束的谷物象征着收获,背后是湄公河、泰国皇宫和大金塔,下面的四颗纹章是泰国国旗、旧暹罗纹章、新暹罗纹章和泰王国海军旗。代表“HONGKONG”的女神肩披英国国旗,寓意英国的管辖,右侧男性手中的石碑上刻有香港开埠的日期,左侧女性代表珠江,怀抱船帆,背后是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其下纹章是港英外交旗。象征上海的是睿智女神,她右手平放于前额,目视远方,左手操纵船舵,在她右侧的是位老者,似乎喻示着延绵不绝的岁月,左侧的年轻女性象征着蒸蒸日上的海运和贸易业,背后是黄浦江畔的汇丰银行大楼和上海海关,下面的纹章是中英两国的商旗。




        圆形穹顶的图案则明白无误地昭示着建筑商的壮志雄心,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驾驶着金色马车正自东向西驰骋于苍穹,追赶着他的孪生姊妹、月亮神阿耳忒蜜斯(Artemis),月神前额上镶嵌着一颗新月形宝石,背景的一半是白天、另一半是黑夜,云彩承托着的谷物女神色列斯(Ceres)手捧丰收之角,里面盛满了谷穗和各种水果,是丰硕的象征。

        赫利俄斯是泰坦神海泼里恩(Hyperion)与提亚之子,月光女神塞勒涅(Selene)与曙光女神厄俄斯(Eos)之兄,传说中的赫利俄斯高大魁伟、英俊无须,身披紫袍、头戴光芒万丈的金冠,每天驾驶着四匹火马拉的太阳车划过天空,因而给世间带来光明,赫利俄斯妻妾成群,子女众多,整幅穹顶画喻示着生灵万物和日月星辰的生生不息。穹顶外围有八个金色狮形纹饰和在红色方框内的几何形符号,其中有佛教的“础”字符、犹太教所罗门的大卫之星等等。再向外是黄道12宫星座图象,依次为:水瓶座、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

        大楼的门厅为八角形,有5个拱形券廊通向大厅。足有21,5OO平方英尺的大厅富丽堂皇,贯穿整个大楼的进深。希腊式的纤维熟石膏格子顶天花板由约40根联排的爱奥尼克大理石柱支撑,青铜灯具造型古朴。墙和柱子均砌有灰色意大利大理石,色调淡雅。赭色大理石装饰的走廊横贯左侧整个西墙,墙上开设7榀宽大的橱窗,色调与门厅的拱廊相呼应,位于大厅正中央的拱形玻璃天棚长120英尺,跨度33英尺。室外光线透过西墙的券窗和上方天棚足以应对整个大厅的采光需要。

        大楼的全部荷载由2600根美洲俄勒岗松木桩支撑,由于上海属软土地基,土质较为松软,这些密密麻麻的木桩平均长25英尺,最长达40英尺,粗端为12英寸,入土端为10英寸。



        大楼用的大理石除了部分产自英格兰西南部的SOUTH DEVON(德文郡)外,均来自意大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四根用整块大理石制作的圆柱,每端布置两根,这些圆柱据传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加工制作,每根重达7吨。大理石石材均经过精心挑选和比对,公共空间的室内地面用大理石马赛克铺成,缘石才使用大理石,这是因为考虑到上海闷热潮湿的黄梅雨季,马赛克要比大理石地面更加防滑。大楼的外立面从上到下都全部采用香港出产的浅色花岗岩砌筑。

        营业大厅南端有座双向的白色和赭色楼梯,通向夹层楼面,为使大厅显得对称,北端还有一个类似的夹层楼面。南端的大理石楼梯下,是银行的另一个出人口,出门便是福州路。

        大楼沿外滩约300英尺的立面恰好处在外滩黄浦江弧型岸线的弧底,西方人曾把这个弧形想象为上帝所赐的聚宝盆,他们深信绵绵不绝的黄浦江江水将会把财富源源不断地积累于此。大楼建成时英国人曾诩其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新中国成立后,汇丰银行迁往圆明园路185号。大楼于1955年4月起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1995年为恢复外滩金融街功能,上海市政府作出外滩房屋置换的重大举措,上海市政府迁出,大楼现由成功竞标置换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入驻。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2/1459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崛起于外滩建筑群的高桥营造商

关于水景的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森林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绚丽又带点趣味的后现代主义

北京东城保护区内建筑以“微循环”方式进行修缮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