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浅谈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策略

收录时间:2009-09-26 06:25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高昱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对于当今发展迅速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怎么样去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地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地域环境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对其未来发展的合理性分析,提出了地域性的设计策略。

延伸阅读:地域环境 城市历史 策略

【摘要】对于当今发展迅速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怎么样去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地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地域环境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对其未来发展的合理性分析,提出了地域性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历史 地域环境 策略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至扼杀。”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界的确存在着一些误区:“国际化”的趋势,即简单的“现代化”淡化了地域特色;很少考虑现状、文脉和功能等问题,很少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忽视了“建筑是活动的产物”。在这样背景下,城市历史地域环境艺设计何去何从,便成了有责任的设计师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目前许多建筑设计师们的一个共同的声音:“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而所谓越是民族的,其实就是地域性的表现。本文仅就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对其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理论源泉
   
    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新与旧更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城市空间环境对历史地域的改造更新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与历史地段基本采用“推倒重来”的办法,而经过一系列惨痛的教训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了“保护性”更新的道路。期间所经历的一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文脉主义。文脉(Context),原指文学、语言学中的“上下文”,或“语境”,设计中的文脉主义指的是文化的脉络,文化在历史时空中的继承关系。建筑中的文脉主义强调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2.“场所”理论。舒尔茨认为,场所是由具体实在物质的形状、肌理、色彩等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环境的特色。建筑环境的场所特征由两方面内容决定,一方面是形状、尺寸、色彩、质感等显性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是内含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事件等隐性内容。场所理论和现象学强调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回失去的场所,找回失去的归属和认同感。对于历史地区的更新设计来说,场所感的创造也要立足于当代活生生的生活内容和方式,盲目的仿古不是场所精神的回归。
   
    二、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要解决的两个矛盾
   
    1.传统与现代。城市历史地域的建筑和景观根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土壤,以过去某一时期的知识为引导,技术作为支撑,在审美上其材料、色彩、视觉符号的选择和组合以历史上某种稳定的风格式样呈现出来,在功能上则体现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思维方式等。传统的历史遗留地域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在功能和审美上的新要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
    2.地域性和全球化。历史上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在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全球通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钢等)和结构技术凌驾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之上。这样,即便是在历史地域的环境更新设计中,也将出现忽视地区差异,造成形式和方法的雷同。 三、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尊重当地传统,尊重周边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创造植根于现代生活,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1.延续历史传统风格
    风格是一定时期内建筑环境中各要素按照某种固定程式和方法组合而表现出的外显的风貌、特色。传统风格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现代建筑环境对传统风格的延续,意味着历史信息跨时空的传递,目的是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
    (1)“象”。空间的形态、现象谓之“象”。文化结构、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习俗、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空间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2)“言”。在“言”的层面体现传统风格,可以采用要素重构的手法,即分解原来元素系统间旧的构成关系,根据时代要求将其重新组合。
    (3)“意”。设计中讲求传统风格的延续不应停留在对形式的探索,还应深入到传统心理和审美观,即“意”的层面。我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常表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现世情趣的生活之美,而日本传统建筑与园林意境却往往表现出世的禅意。
    2.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
    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修缮、调和、对比和转化。
    (1)修缮。对原有历史建筑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修和补足。在尊重原有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用现代新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铝合金配以木材等轻巧材料对传统建筑进行添加。通过“新”元素衬托“旧”元素,增添了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
    (2)调和。设计中采用类似的手法,或取其形似,或取其神似,将新景观的形态统一到旧景观的历史氛围中去,或是对旧景观进行形式上的更新设计。
    (3)对比。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旧景观作为片段存在于新景观中成为废墟,并凸现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其二是新景观作为历史的片段,直接与旧景观拼合在一起,表现历时性的过程,如巴黎蓬皮杜洋中心。
    (4)转化。转化指保留历史建筑和环境原有的结构和形态,转换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和主题。如俞孔坚的中山岐江公园设计,将废弃的造船厂整体转换为公共休闲空间。
   
    四、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未来发展
   
    1.具有民族化风格。联合国组织各国出巨资保护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目的是提倡在现代文化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域性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借鉴传统文化,强调地域性,用全新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的建筑语汇,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较好创新途径。
    2.具有时代的个性化。个性化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外来的,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在现代基础上融入传统中或从传统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内在的原创,具有独特的个性。而城市历史环境设计也就是对地域的、环境的、历史的诸多元素进行结合,塑造个人与城市之间的美好空间。
   
    五、结语
   
    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诺伯特·舒尔茨提出的“城市意象”,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都是对环境艺术综合效果提出的高层次的目标,追求相应的意境。在城市历史环境更新设计中强调地域性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亮点,强调地域性与民族风格也就是通向设计的世界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也才能更好地展示丰富的城市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绮曼.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梁思成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李钢.地域性设计——关于中国未来设计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04).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9/1409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发展绿色建筑的策略与实施技术体

长沙先导区城建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承包商投标中的策略

对组建的建筑企业集团思考

水利工程投标报价策略

谈公路工程投标报价编制及技巧

公路工程投标报价编制与策略

浅论混凝土桥梁裂缝原因及对策

论投标报价的依据、决策策略及投标技巧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