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认识

收录时间:2008-03-05 06:4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引言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延伸阅读:中国 传统文化 地球村 民族 越多

    引言: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参考《建筑中文网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的史书".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这种文化既有别于巴比伦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像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建筑都是产生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发展在这片土壤中的。

    一、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探索历程

    (一)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骄傲的,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中国都是世界古代的一篇辉煌的史章。关于古代中国的建筑,由于种种自然的、非自然的影响,中国各个地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并且由于古代社会发展迟缓和交通的闭塞,使的各地的这些特色得以长期保持下来,如现在仍可以见到的南方潮湿山区的架空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的毡包式房屋,新疆的阿以旺,黄河上游的窑洞和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的"井干式"建筑等。但总体上讲,中国的建筑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共官掌握下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其中官式建筑因以其建筑者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后盾,所以它体现的是各个不同时期最高的建筑水平和技术,而民间建筑则以其钟灵毓秀的独具特色的清秀感而著称。因此我们不妨说官式建筑为建筑中的大家闺秀,而民间建筑理所当然的就是建筑中的小家碧玉了。

    (二)近现代中国的建筑文化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1.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新功能、旧形式”,“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是为代表。

    2.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图1)是为典型代表。

    3.“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

    4.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所谓“复古主义”学习苏联的创作方针,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规模比二、三十年代变大了,且成组群建设,形象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后期。

    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苏联的影响1959年的“国庆工程”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出现。比之以前的折衷式、古典式都有新意、有所突破。广大人民群众是拥护的、欣赏的。谓之新古典主义还是比较动听的,也没什么不可。

    20世纪60年代,广州一批带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进,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

    从当今往前推20年,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

    二、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审美精神

    第一,从风格形式内含的文化底蕴来看,风格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形式也不仅仅是个风格问题。风格(形式)的内涵是文化,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建筑文化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精神。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

    第二,从民族风格的“基因”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这一精神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的西方美学语言(如“西而古”“西而新”)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审美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审美形态。这几方面,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实践证明是优秀的,经提炼、升华后,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就建筑而言总归有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形式风格,拿得出手,摆得上桌面。

    第三,从争取世界建筑地位来看,中国近现代民族风格的建筑功不可没。它大长了中国人的气势,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凡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其建筑总是充分地表达本国民族的风格形式,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至尊至贵的气概。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贵、廉之分,建筑技术有先进、适用、传统之别,但我们不能只从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而定夺一个民族建筑风格的优劣。无论东西南北,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要讲竞争,也只能是建筑文化的竞争。丢弃自己的文化等于缴械投降。难道非要让别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到危险的地步?

    第四,从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复兴来看,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形式的建筑,更有现实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系统,是多民族精神、多民族文化鲜明个性的集中的体现,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当代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 “老外”设计的世界第三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也能找到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美学特征,天、地、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理念,以及环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对解决当代人类生存,人类文化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科学意义。它在现代世界建筑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具有民族风格形式的中国建筑的审美精神在新世纪、新时代的复兴,不是没有内在机制的。“全球化”只是一个大舞台,而剧目多种多样。其间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审美观念中偏重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优点,以及"主认知、倡写实、讲个性、重真美"的艺术志趣,克服封建主义糟粕,也只能是我们对民族风格的促进优化。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3/1062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风格与个性

小议民居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谈中国现代园林景观雕塑的民族化意识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浅谈传统文化对设计的重要价值

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研究

室内空间设计与新环境

建筑之旅对话长城

室内设计与空间环境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