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小议民居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收录时间:2011-01-26 10:01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朱丽娟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民居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而在这过程中,民居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本文拟从民居建筑结构变化,建筑材料的变化、生活价值观及不同文化融合形成的民居四个方面粗浅地谈谈民居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延伸阅读:传统文化 反作用 民居发展

        1 民居建筑结构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传统民居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中国民居不仅崇尚自然,同时也十分强调科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1]描写了靠近洞水,面对青山的理想居住环境。而杜甫的“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2]则更加抒怀了中国民居建筑包罗万象、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这也是《易经》美学智慧中崇天(父)意识与恋土(母)情节的完美体现。(参考《建筑中文网

        明清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赋税的需要,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以大家庭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功能呈现缩小化的趋势。这不仅使更多家庭成员从同一屋檐下走出来,而且不断减少同一屋檐下的人口繁殖,即趋于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由此所影响的传统四世同堂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小户家庭模式。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建筑的小型化趋势更明显,原有诸多的功能性建筑减少,例如在每一户中没有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使得婚姻习俗与丧葬习俗变化;受民居发展的影响,作为我国古代婚姻礼制主干的“六礼”,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简化。民居由大院变成住宅小区,传统的民间建筑习俗更少的保留下来。民居结构丧葬制度的改革带来的变化,家庭体制的变革与时代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某些不符合时代的文化现象的逐渐消失,或者更换内容、或者进行改造(如一些宗教节日的庆典变成了群众的文化娱乐与经济交流活动)。

        2 建筑材料的变化对传统文化反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民居为追求典范,以院落为单元。民居建筑材料上是以砖、木结构为主体,并且对建筑继续雕梁画栋,木雕为主,石雕为辅,形状各异,整个雕刻设计奇巧,雕刻细致,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美不胜收。而在现代,伴随着民居建筑材料的发展,砖石的普遍易保留的石雕得以充分使用。

        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与新型建筑材料,也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当今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的创作生动体现出这一点。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成的“新宅”,这样的民居与原有传统建筑的精神和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

        建筑本身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体现,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现代建筑应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们的意识观念想适应,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传统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例如玻璃外墙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传统文化中作为镇邪物的特殊功效,作为地方性建筑风格。建筑色彩上也破除了原有等级观念的约束,以追求美感与个性发展的需要,使色彩在传统文化上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原木制门框、黑门板,铜门环,瓦片白墙等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建造外观逐渐减少。

        3 生活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中国传统民居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透过中国传统民居,我们可以形象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及其基本精神的深广影响。生活品位的追求、自然经济消费观等传统价值观的改变对民居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民居建筑的变化又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

        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遵循着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适应了民居的发展。另一方面皖南古村落与其他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其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具有浓郁的儒商文化气息,典型的儒商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地位改变了传统文化重农轻商的观念,在这一点上,山西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钱庄是两层三进四合院建筑,四通八达,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布局严谨,自然合理。稳重,坚实感是钱庄建筑物的充分体现。明清商业古街位于平遥古城的南大街,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遥”、“上下有序”的对称布局。明清以来平遥商业经济繁荣发达,平遥商人长期在外经商,带出平遥的饮食特色,同时也带回各地的包含精华。

        4 不同文化融合形成的民居对传统文化反作用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民居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民族,在民居建筑中必然会所体现这一多文化融合的特点;清朝满族民居建筑中“门当”形式就是非常典型,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门当户对,常常被人们当作一个固定词组来运用,它表示男女婚配中家庭财力、社会地位相当,双方身份相同。在古民居建筑中,“门当”与“户对”是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几千年以来,门当户对的社会行为一直左右人们的婚姻观,成了一种无形的杠杆。同时中国传统民居也融合诸多非华夏民族文化的某些特点,其中包括西方宗教文化及殖民地文化建筑。

        同时,现代建筑突破了长期以来通过中西古典构图体量和传统装饰元件来塑造民族形式的造型特征的局限。一些现代建筑创造性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如广州白云宾馆、友谊剧院,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开始了对具有民族意蕴的建筑空间环境的现代设计方法的尝试。

        总之,民居建筑结构变化,建筑材料的变化、生活价值观及不同文化融合形成的民居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使得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民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参考文献

        [1]阎振益点校.诗经.中华书局,1983.

        [2]杜甫《闷》.《全唐诗》卷231-21.

        [3]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1/1470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谈中国现代园林景观雕塑的民族化意识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浅谈传统文化对设计的重要价值

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认识

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研究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