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收录时间:2011-09-22 22:37 来源: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作者:刘强,刘寒芳,于江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对当今建筑界的"国际主义风格"、"标准化模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对设计中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的缺失提出质疑,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正确表达方式,以期引导国内建筑设计人员重视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延伸阅读:传统文化 地域性 建筑设计 标准化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界由于部分建筑师对国际主义风格的一味推崇,及业界和政府对建设数量的片面追求造成的机械化大生产使得大量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状况。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的缺失,自我风格的泯灭成为了众多中国现代建筑以及建筑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参考《建筑中文网

        1 建筑界的设计现状

        1.1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产生的原因

        在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我们对国外的理论往往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其中就包括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国际主义设计风格”是起源于平面设计的一种设计风格,其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风格的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在发展后期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即社会性、大众性则被逐步抛弃。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另外,由于内部需求的快速扩大,大批适用性的房屋在短时间内被批量建造以满足使用需求。从城市总体规划上看,布局缺乏整体的计划;从建筑单体上看,建筑缺少自身的特色。由于对数量的追求,建筑的品质和特色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就形成了在许多城市存在的“兵营式”住宅区和杂乱无章的商业区。在这样的建筑身上,找不到一点本土建筑的影子,建筑的结构和形式被完全的功能化和模式化,楼与楼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1.2 “标准化模式”带来的危害

        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一段时间内在中国被大量建造,不加选择的运用甚至滥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当这些雷同的建筑刚刚出现在城市中时,一度被视为是时髦、进步、现代化的标志。但当社会日益发展,民众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时候,再审视这些建筑,却发现它们似乎和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并不再那么和谐。它们已不能表达其所在的这个城市和国家独特的性格。而在充斥着如此建筑的城市之中,文脉被抹煞、本土的文化符号被遗忘,历史正在一点点的被丢失。

        1.3 初步解决问题的设想

        侧重地域性表现是当代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当代建筑师对抗建筑“国际化”“标准化”的有力武器之一。早期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风格设计的核心思想多在于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反映,而对于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缺乏关注[1]。而要想做出“中国精神”的建筑,就必须进行地域性的设计,民族性的设计,必须对其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外界的文化环境,再加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符号,才能得到适合的并彰显中国特色的建筑。

        2 成功运用传统文化表达的案例

        2.1 指导思想

        崔恺认为:在当代,建筑的美观已经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单纯的“美观”是难以表达地域文化的,而且美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用“文化”取代“美观”,因为文化是通过演进积淀而成,非僵死的。而当代文化也是文化,能表达某地当代文化的建筑同样能很好体现地域性。文化是一种创作态度,观念和意识,它应该深深根植于建筑师创作的每个阶段。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实际中有一些建筑便很好的运用了传统文化符号,为建筑带来了独特的东方魅力,要学会“在文化的积蓄中找到新生的力量”[2]。

        2.2 案例一北京盘古大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世界所关注,位于北京中心轴线两侧的“鸟巢”和水立方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在它们的身边矗立的一栋龙形的建筑更是夺人眼球,光彩不逊于前者。这栋龙形建筑就是北京盘古大观。盘古大观的建设者,将龙形这一艺术符号付诸于建筑之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龙”是极具中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自古将自己称之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精神意义,它代表着威严与神圣,吉祥和幸福。在古代,龙是君权的代表,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盘古是一个集商业、办公、旅馆、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如此复杂的功能就要求建筑外观的大气统一。建筑抽象的龙的造型,既气韵古雅又线条流畅简约,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和谐的组合。盘古大观正是用最简单的线条、颜色和材质,成功地彰显出东方文化隽永悠长的质感。

        2.3 案例二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从一个“洹”字,衍生出建筑的形态,然后结合国家对遗址保护的规定和对地域景观的考虑,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各种处理,让参观者产生走入历史的感觉。

        建筑平面借用殷墟甲骨文字来构成建筑空间,“洹”字形象反映了当时商城依洹河而建的特点,所以展厅平面以回字形为主线,与东侧的洹河构成了甲骨文中的“洹”字,寓意巧妙。殷墟遗址本因出土甲骨文而著名,所以采用甲骨文这一文化符号可谓浑然天成。建筑主体完全沉入地下,既使建筑很好的融入了环境、贴合了建筑的功能性质,又符合甲骨文字深沉、古老的文化性格,两者相辅相成,完美的表达了建筑的内涵。

        2.4 案例三浙江美术馆:

        浙江美术馆坐落于西湖之畔,犹如从西湖边“生长”起来的江南水墨,日日与西湖对话。错落有致的浙江美术馆就像一幅墨笔山水,带有浓郁的江南气质。

        浙江美术馆建筑错落有致,完全融入周边的西湖山水中。程泰宁注以“粉墙黛瓦,坡顶穿插,黑白构成,江南流韵”“钢、玻璃、石材的材质对比,方锥与水平体块的相互穿插,使建筑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巧妙地借用了粉墙黛瓦的感觉和水墨画的意境。美术馆像一幅水墨画采取了白墙黑瓦的色彩构成。材料上选择了玻璃,就是为了产生又透又不透的效果,像水墨画,有浓淡。作为一座展示美术作品的建筑,它既呈现出时代特色,又富含古典韵味。浙江美术馆本身就成为了西湖山水中的一幅水墨佳作。

        3 反面例子

        现代的建设中,也有一些建筑过于直白的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带来了反面的效果,建筑不仅没有表达出原有的寓意反而令人感觉怪异甚至丑陋。

        位于北京城郊的天子大酒店,外表完全照搬“福禄寿三星”的形象,体量庞大外表十分怪异。关于它自身的介绍单上,赫然印着“其设计为世界首创,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具有使用功能的象形建筑,现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真正能把中国的传统如此直白的表露、历史文化如此的夸张、把建筑的“表”与“里”如此清晰准确而又大胆的反映的,这座天子大酒店实在是前无古人。

        大酒店的外型是彩塑“福禄寿”三星像,高41. 6 m,借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吉祥符号。然而,这种文化符号运用的太过直白和露骨就会给人带来怪异的感受。首先,建筑的体量与借鉴元素的体量特征不符。“福禄寿三星”在传统文化中是具有人的外貌的三位天神,而大酒店建筑体量庞大使用人形的外观必然会显得比例失衡、尺度失真。其次,吉祥符号运用过于直白和建筑内涵不协调。并且建筑一味的追求表皮造型,忽视了其对于使用功能的影响,“福禄寿三星”的形象完全是通过在建筑表皮之外加盖装饰壳,严重的影响了建筑室内的采光通风,这对于酒店建筑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

        4 结语

        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不仅要认识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更要把握符号的内涵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价值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进步与变化,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文化中腐朽的、封建的元素而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建筑符号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才有正确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关瑞明,聂兰生.传统民居类设计的未来展望[ J].建筑学报, 2003(12): 58.

        [2] 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6: 126.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9/1504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探索旅馆建筑室内的地域性创造

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做法

度假酒店的地域性探讨

当代建筑师对建筑表皮原生性材料的探索

小议民居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

谈中国现代园林景观雕塑的民族化意识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浅谈传统文化对设计的重要价值

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认识

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研究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