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城市居住环境

收录时间:2006-10-08 05:2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要能高素质地培育新一代人的健康发展,它要具备

延伸阅读:城市 居住 居民 环境 生活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要能高素质地培育新一代人的健康发展,它要具备:

    (1)良好的生态条件;

    (2)进步的文化生活方式;

    (3)促成潜能的开发和高智能素质的培育;

    (4)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

    (5)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持续优秀的传统意识和习俗。居住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取得发展,在改造客观环境的活动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从原始人到现代城市人,是人类的不间断的“文”化过程。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大量的建筑活动,并不间断地在改进居住生活空间环境,人们的“个人”、“家庭”和“居住社会”生活活动的一切特性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均反映在他们建设的空间环境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的建设环境培育和陶冶一方人,一代的生活环境培育一代人。居住空间环境是一种物质秩序,这种空间环境的整体组织的长期作用是产生、维持和“控制”人们生活活动格局的有力结构。人们长期定居在特定的居住空间环境中,必然产生生活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观念——以至文化形态。人类的居住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基体。城市居住空间环境要重视地方的和民族的文化特质。(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时代认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

    导致进入社会变革激进时期的到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全面促进新的城市聚居社会结构方式的改变。

    促进变化的因素:

    ·物质生活水平

    ·文化生活水平

    ·精神生活方式——哲理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社会潜力的开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特点及其影响特点:

    ·人群规模增大,具有超人群尺度;

    ·高度密集;

    ·超大的空间尺度;

    ·居住社会的空间环境结构松散、迷失。

    影响:

    ·人与人交往的质和量的变化;

    ·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进程加速;

    ·居住社会组织结构弱化,非正式社会控制力减弱,甚至损失;

    ·人际关系的观念意识变化。

    二、《城市社会学》的揭示芝加哥社会学派 Robert Ezra Park(1864~1944)《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Louis Wirth 等的城市

    理论城市三要素:

    ·众多:文化和职业上分化,导致分工很细的职业结构,增加职业往来的功利关系性质的交往,改变了道德观念。

    ·密集:人间接触表面性、短暂性、局部性和匿名性增加,相互认识凭“印象”。居民间空间距离缩小,却导致了精神距离扩大,反社会行为增加。

    ·异质性:

    a、门第世系观念少了,社会流动性大,个人努力作用增大,阶层结构复杂;

    b、空间流动性加大,乔迁多了;

    c、大家互不相识。

    结论:

    ·城市空间关系决定社会关系,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行为;

    ·城市空间不合理,导致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可以通过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考虑空间的布局来解决;

    ·需要研究空间布局,研究人口分布原因和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空间的整体组织对行为活动使用模式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

    ·要把社会可变因素和建筑空间形式联系起来,建立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建筑对健全社会生活的贡献!

    三、城市住所的历史发展

    1、最初的街坊坊——街坊——街坊扩大

    2、“扩大街坊”

    3、“邻里单位” 佩里的“邻里单位”社区思想 现代建筑运动的“邻里单位”思想

    4、居住小区

    5、“居住区”

    6、密尔顿·凯恩斯的“环境区”

    7、“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评

    8、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人与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等三个重大原则。

    四、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a、家庭细胞的“原子化”(Atomization)年轻一代已经获得比单纯效仿承袭父辈有更多的其它可能性,知识的悬殊和语言的歧化形成两代人之间交流的困难——“代沟”。

    a、父母家庭已不再是真理,知识、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宝库,相反,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成为新一代人主要的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b、基层的日常居住生活社会环境结构的松散和迷失少年儿童日常业余生活失去了邻里中伙伴生活交往的极大多数机会和环境,接受不良的人际关系基本观念的影响,缺乏感情和精神依托的交往生活,过早地进入“失控”的大社会,增加了过早和过多的机会接触“反社会”的负面影响。

    c、现代城市社会中反社会现象跨越式发展,反社会的活动、人群及其势力极大地扩张,并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五、“社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1、目标:用系统的方法,按照物质秩序、社会秩序和空间秩序三者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原则,规划建设“理想的社区”——(一个优良的地区社会和一个居住社会优良的空间环境)。把城市居住生活空间环境建设成不仅具有优良的物质生活质量,并提高到使它能够启迪居民在精神文明上去追求进取和团结的水平。促成具有新的“邻里精神”和“市民意识”的居住生活社会的凝聚作用。让空间环境对健全社会环境和生活作出一点贡献,使其有利于实现基层居住环境的群众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社会参与,建成一个有利于新一代和社会的“健康”成长的居住生活空间环境。

    2、大城市居住生活社会的层级结构:基层——邻里、胡同、里弄、大院中层——街坊、小区、地段高层——城市分区、城市

    3、城市居住环境的组织结构:

    a、空间次序——地域属性、空间的区位和结构观念

    b、物质次序——物质生活的组织安排

    c、社会次序——人际交往生活及相互关系、文化精神及组织生活的格局

    ·居住生活空间系统的形态结构从来就反映居住社会生活的组织次序。

    ·社会环境与空间环境的一致性表现在:

    a、生活行为活动界域与空间环境界域一致;

    b、社会人群的“自然规模”;

    c、物质次序应隶属于社会次序。

    4、“社区”的基本概念

    a、定义:“社区”是指一群人居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共同利益。这群人组成的居住社会称为“社区”——Community这个地域称为“社区”——Social area仅仅居住在一起(同一域)没有产生共同利益,不叫“社区”,只有共同利益,并不住在一起,也不叫“社区”。

    b、交往的质和量量:人们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数量——人次质:接触关系的特性。

    (i)初级接触——小社团中人们生活在“基层团体”中,相互作用是面对面的、往往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凝聚性”很强。

    (ii)次级接触——人们生活在“次级团体”中,在生活道路交叉点上发生相互关系,建立在“实用”基础上,具有中层的社会生活参与“凝聚”作用。

    (iii)开放性大社会高级接触——匿名性、开放性的社会生活交往

    六、“邻里社团”的基本概念邻里社团和是最基层的“社区”,它是由一定数量家庭组合形成,他们居住在属于自己的同一地域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关系,在定居生活的多方面具有交往生活,并且是属于初级团体的面对面交往,人与人的关系密切,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具有“休戚相关”、“守望相助”的邻里意识,有最强的地缘性居住社会的“社会凝聚”。在人群中都有各人自己良好的“伙伴组合”,特别是少年儿童,家庭对儿童有最良好的“控制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和“孟母三迁”的中国古言,最早揭示了新一代人成长的日常居住生活邻里社会环境的意义。要使基层居住生活社会——“邻里社团”这个集体发挥教育作用,其先决条件不仅看它对待社会劳动的态度积极与否,还要看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先进的邻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等都促使人们养成他们每一举动都要对社团负责的责任感,每个家庭不仅对自家的孩子,而且对邻居的孩子都能施以良好的教育影响。儿童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家所在邻里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它们的态度。巩固的邻里、特别是加强它的教育作用,乃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集体中,人们获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集体观念。很强的邻里环境能给孩子们培养一个重要品质——对优秀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忠实继承和发扬。老人在敬老院里的生活是一种冷酷的、无人性的。一个人到晚年,不仅以能天天享用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更要受到亲情和友情的爱所带来的精神生活的欢乐,老年对后代和朋友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是多么敏感!邻里环境是最理想的场所,好的邻里社团将为老人提供最优良的晚年生活环境,同时也是老年人将优秀的社会传统和习俗对这里的少年儿童实现最有力的传承和发扬!邻里社团的规划要把邻里居住空间环境的物质形态秩序、提高到使它能够启迪新的邻里精神,使邻里们在精神文明上求取进步、团结,认识到“合作价值”,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它的社会秩序越巩固,就具有强大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力”,发扬优秀的社会习惯和习俗,形成健康的社会意识观念。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0/635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当代城市共同居住生活的

公园绿地建设的绿色模式

家居装修中的隐患及质量控制

建设和谐社区提高生活质量

武进市道路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城市燃气安全的与运行管理

谈五金配件在门窗中的作用

浅谈住宅的给排水设置

浅析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