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浅谈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收录时间:2006-07-24 00:4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生态已成为社会的时尚名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配置上都要注重它的原则,配置方式,艺术手法,植物种类的选择, 数量的确定。以及论述了关于生态型造景的类型及产生的效益,并结合植物景观设计要求, 提出了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为生态园

延伸阅读:园林 植物配置 生态

    摘要:生态已成为社会的时尚名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配置上都要注重它的原则,配置方式,艺术手法,植物种类的选择, 数量的确定。以及论述了关于生态型造景的类型及产生的效益,并结合植物景观设计要求, 提出了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帮助。(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生态 园林 植物配置

    1、前言

    人类在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变化、人口聚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需要一个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1].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与及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而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在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通过学习我觉得植物配置是植物造景的基本技艺,它不同于纯功能性的农田防护林带或经济用途的人工林,果园,苗圃以及花圃等等,它的不同就在于艺术两个字。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包括各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也与其它的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它们与功能相结合的观赏特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2].

    1.1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3].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统一的原则: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佯与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甚至我觉得一些局部感到支离破碎,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也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来宾市街道绿带中行道树绿带,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一座城市中树种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如:我们那县城凌云县盛产各种竹类,在竹园的景观设计中,众多的竹种均统一在相似的竹叶及竹竿的形状及线条中,但是丛生竹与散生竹有聚有散;高大的毛竹、或麻竹等与低矮的箐竹配植则高低错落;方竹、佛肚竹则节间形状各异;紫竹、金竹、等则色彩多变。这些竹种经巧妙配植,就很能说明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

    2.2、调和的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当植物与建筑物配植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如百色起义纪念碑两侧用高大的雪松与雄伟庄严的陵墓相协调;南方有些与建筑廊柱相邻的小庭院中,大多数都栽植竹类,竹竿与廊柱在线条上极为协调。

    2.3、均衡的原则:这是植物配植时的一种布局方法。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那么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如:百色市澄碧湖风景区各种花草树木都有,种类繁多,但在植物配置上很讲究,如婉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右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左侧就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得均衡。

    2.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

    我们凌云县的水源洞洞边植物配置就是一例。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相隔50m或100m就种植一棵高大的枫香,则沿洞边游赏时就会感到不那么的单调,人如走在画中,有一定的韵律感变化。

    3、植物配置方式

    3.1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

    3.1.1孤植

    单株树孤立种植,孤植树在园林中,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

    3.1.2丛植

    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求得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

    3.1.3群植

    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3.1.4带植

    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3.2规则式配植

    3.2.1行植: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呈单行或多行的,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叫作行植。

    3.2.2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网在交叉点种植树木,株行距相等。

    3.2.3三角形种植:株行距按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3.2.4长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种变型,其特点为行距大于株距。

    3.2.5环植:按一定株距把树木栽为圆环的一种方式,可有1 个圆环、半个圆环或多重圆环。

    3.2.6带状种植:用多行树木种植或带状,构成防护林带。一般采用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和灌木作带状配置。[2]

    4、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4.1 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特别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比较适合。

    4.2 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7/500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建筑乃园林之眉目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

如何规划构思具有生态性的现代园林城市

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浅论建筑与植物的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

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

城市湿地公园基本设计方法简析

中介空间的生态智慧

浅谈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