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地产需要文化性格

收录时间:2006-03-29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当居住不再通过文化纽带来聚集,而是通过商业力量塑造的时候,房地产的商业化就形成了现代的居落。而在同一个居落里,有中国人、美国人,有暴发户、还有文人和教授

延伸阅读:人和 国人 居住 文化 暴发户

    当居住不再通过文化纽带来聚集,而是通过商业力量塑造的时候,房地产的商业化就形成了现代的居落。而在同一个居落里,有中国人、美国人,有暴发户、还有文人和教授

    与所有那些告别福利制度的行业一样,如今房地产已经成为最时髦的行业。比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住宅紧缺时代,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如此,但事实却是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到“什么样的房子适合我”的迷茫寻找中。(参考《建筑中文网

    以“钱”为邻?

    经常与开发商打交道,总能听到一些关于房子的有趣故事。在一个非常高档的别墅区,有一位通过经营饭店而暴富的住户习惯养狗,一养就是好几条大狼狗。

    作为邻居的另一家洗浴中心老板就忍受不了与“狗”为邻的生活,两家沟通未果,洗浴中心老板干脆把自己的房子改成工人宿舍,结果搞得邻居没有丝毫住别墅的感觉。

    以“文”为邻,还是以“钱”为邻,这是一个问题。在同一个小区住着,也许你喜欢吃王致和的臭豆腐、他喜欢吃必胜客的比萨,你喜欢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喝酒、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写作,但是因为你们的钱包具有相同的膨胀程度,所以你们成为了邻居。

    这是一个商业的社会,选择居住的唯一门槛就是金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限制。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小区,除了地段和价格上的差异,似乎再也没有多大的本质区别,至少没有文化层面上的区隔。如果说选择邻居的门槛只是金钱,而拥有同等金钱的人又是大相径庭,甚至是相互矛盾,那么居住和谐就成了一种奢望。

    “真正意义上中国人追求居住的开始,应该说是地产商业化以后的事情。从高密度到低密度,从塔楼到板楼,从低层到联栋别墅,再到独立住宅,现在则是追求能享有郊外空间的别墅。

    从需求上来讲,这个脉络可以看到人对居住舒适的本能需求。然而这其中有个误解,以为硬环境就能保证舒适生活,其实缺乏具有文化性格的地产,就缺少了可供不同消费者选择的居住方式。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国房地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原创住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徐征说。

    在美国,多元的社会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好。他们的经验就是,在同一个社区里有共同的文化规定,设立一整套共同的文化认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给予个性选择。比如在每个私人空间前都划出公共空间,规定私家花园前面归公有,但种什么树要经业主委员会同意,这就是除了经济门槛之外的文化门槛。

    建筑评论家史建说:“成熟的房地产会衍生出来一个社会经济学的问题:不同的社区代表不同的符号,这使得区域感增强,慢慢的,阶层也会自然形成。不管政府和开发商怎么调整,区域自己会形成不同的阶层。这个时候不同阶层除了有对房子的基本需求,还有本阶层特有的烙印和符号,这就是文化性格和文化认同。”

    文化还是文化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外”,习惯了那种以“教堂+学校”为中心的西方小镇生活方式,想在北京找一处具有浓郁文化气氛的住宅。首先去考察了一批自称西式的社区,如欧陆风情小镇、温哥华森林、罗马假日等,发现其和真正的西方建筑相去甚远,有的甚至连形似都算不上。

    后来听朋友说,有一处地道的中式建筑,外观青瓦红墙、内部文化韵味十足,低密度、绿化好,地段极佳市中心。这位老兄赶紧去打听售楼处在哪,人说那是故宫,只有售票处,没有售楼处。

    打文化牌,把文化当成一种商业社会的营销手段,在房地产界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开发商不停追求文化卖点,美式讲过了,法式讲过了,西班牙式也讲过了。自从2001年在北京有人提出文化营销以来,就形成了一窝蜂讲文化的现象,以至于目前很少有项目只谈功能了,更多的是谈一些意识形态。

    “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抓到地产文化的精髓。很多小区自称是欧式的,但是进去以后没感觉,有的项目文化营销不太规范,有点泛滥,张冠李戴。”

    中广信房地产代理公司策划总监卢校说:“这些开发商并没有把文化理念物质化,只是作为一个口号和手段。做出来的产品有点四不像,住进去很难受,中看不中用。文化地产绝对是件好事,但是前提是把物质层面做好,如果产品本身都有缺陷,文化性格根本就不要提。”

    华高莱斯副总经理公衍奎说:“地产项目跟汽车一样,一开始汽车能跑就行,到后来轮子不爆就是好车,现在都知道奔驰透露出的是尊贵,宝马代表驾驶的乐趣,沃尔沃象征一种安全,这种精神层面的附加值就是产品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开发商在引进西方模式的同时,忽视了他们的历史是迁居的历史,其外来房子不与本地房子冲突的原因是,整个欧美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他们居住都先建设教堂,再建学校,文化的相似性和认同感成了他们居住的核心,所以他们相互亲近得很和谐。

    而在中国,这一切都不具备,具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住宅形式,但是这些住宅形式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统文化何以扭曲?

    最后一个故事的主角是名扬世界的中国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一位摄影师很羡慕老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态,于是花了几乎全部的积蓄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刚住进去就马上觉得不舒服,上厕所都要出门,取暖也要自己生火,没几天就开始盘算着把房子卖掉,可是等房子卖了不久,又开始向往并重新寻找有没有合适的四合院。

    中国别墅指数研究机构公布过2005年的一个调查数据:在对别墅的购买倾向上,选择欧陆风格的人从过去的10 0%突然回落到25%,而愿意选择中式风格的则上升到20%左右。

    “中国的老宅与其说是舒服,不如说是尊严、地位、等级布置的空间。”在先锋建筑艺术家艾未未看来,心安理得是最能代表古老住宅空间的一个名词,“心安了,才觉得各处都合适,未必很舒服”。现在这套礼仪已经完全没有空间和基础了,由此他认为,传统式的住宅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我不喜欢虚伪的文人和投机商所鼓吹的中式符号,传统是一个系统,是不能单独保留一些符号的。”艾未未说,他所拒绝的中式符号是这样一些东西:小桥流水,木窗,瓦片,大屋檐,门楼,女子十二乐坊,APEC带来的唐装风。

    “传统是一阵风,一片流云,是不可以复制出来的。”在艾未未看来,硬性地在这个时代建造仿古建筑,那就是垃圾。

    泰盈地产总经理阎少华分析说:“地产文化首先应该有时代感,建筑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这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没有时代感,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过去,或把国外的东西完全搬来,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建筑文化的概念。”

    “其次是地域性,建筑应该是本土长出来的,应该是适合当地气候的,当地的地理、地貌,适合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这种地域性是建筑文化内涵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三就是历史感,这个是超脱了经济、功能之外的纯的精神需求,就是说,要有民族的感觉。”

    来源:新世纪周刊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3/425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家居装饰的基本原则

人类聚居环境学释意

谈五金配件在门窗中的作用

宜居程度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在舒适表象的背后-对西方当代居住建筑形态的类型学思考

西方城市规划思潮

人文生态居住环境的立体绿化

从震害谈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别墅设计八要素

对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的思考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