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谈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落实

收录时间:2006-03-26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刘学军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它也指明了我国今后城市的发展总目标。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就是围绕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总目标,结合我国城市的现状,架构起一个新型的、综合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延伸阅读:发展观 城市 我国 目标 科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它也指明了我国今后城市的发展总目标。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就是围绕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总目标,结合我国城市的现状,架构起一个新型的、综合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参考《建筑中文网

    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一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城市管理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城市管理就失去了方向,也就没有意义了。当然,城市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包括城市的社会、社区、市民各个层次,城市管理要致力于城市全面、协调、快速和健康的发展。二要因时、因地制宜。就江苏而言,有苏南、苏中、苏北之分,各地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起步不久,有的快速发展,有的正步入城市化后期,向城市现代化迈进。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人口情况等因素也相差较大,这就决定了城市管理不能照抄照搬,只搞一个模式,要立足实际,不能超越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违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三要把市民素质的提高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市民既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成效。市民的卫生习惯、文明意识、法制观念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城市管理工作者必须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民的素质。四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发展城市、管理城市的目的,是使市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安居乐业。城市管理不善,市民没有合适的居住环境,市民就会逃离城市,迁徙、移居他处,使城市失去生机、活力,变成一个空城、废城。这在国外城市发展史上有过惨痛的教训。五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管理的必要前提。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基础设施是否齐全,功能是否完备,能否满足居民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决定一个城市的兴衰,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还要树立科学的城市管理理念,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也应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里的人们对自己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实现市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既要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等问题。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更要把满足市民的基本需要放在首位,树立一切为了市民的服务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市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城市的全体居民,不仅包括本地人,也包括外来工、农民工。不仅包括白领阶层,也包括蓝领阶层。不仅包括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的人们,也包括经济拮据的弱势群体。以人为本,要求大到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小到拆迁安置、公厕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重大事项要通过事前公示、开听证会、网上讨论等各种形式,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日常管理要体现人性化、亲情化。总之,城市管理要时时处处事事体现人本理念。二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管理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市容、环卫、市政、交通、园林、绿化要齐头并进。城市管理既要注意道路、广场、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注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的改善。既要提高主次干道、繁华地段的城市品位,也要改善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和形象。城市管理要兼顾主次干道、新区老城、城区郊区、白天夜晚,保持平衡协调。城市管理既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但是也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摊点亭棚来解决就业,以马路经济来维持繁荣的行为,是短视的,是对整个城市、对未来发展不负责任的行为,城市也不可能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工作者要下定决心,坚决整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进程来调控城市管理的范围和力度,城市管理才是健康的、长效的、可持续的。三要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注入城乡统筹的新理念,以城市带动乡镇,以城市促进乡镇,改善乡镇的容貌和环境卫生,让农民也享受到逐渐成熟的城市管理的延伸服务,在乡镇也能接受到城市文明的辐射与熏陶,在道路、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有发展眼光和全局观念,要注意城乡统筹,合理分布。当然城乡统筹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我们江苏,因为经济状况与人的素质等原因,在苏南、苏中、苏北统筹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速度有快有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

    江苏省城市管理工作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从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和构建和谐城市的要求来看,还需强化城市管理的法制基础,改变城市管理模式,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含量,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

    ——强化城市管理的法制基础。加强立法工作,修改完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广大民众、一线执法人员参与立法,解决现有的这些法律、法规不一致、不协调甚至相互抵触、矛盾的问题。制定实施一些具有江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形成基本完善的城市管理的法律制度。没有立法权的城市政府研究制定高质量的规范性文件,使有关法律法规细化、具体化,增强城市管理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搞好配套制度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制定修订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作业标准、户外广告及美化亮化专业规划、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户外广告及公共停车场泊位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等,逐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管理工作管理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单位、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广泛进行城市管理方面法律知识和政策规定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大力提高社会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

    ——改变城市管理模式。一是由“经济主导型”转变为“社会主导型”。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形成了“经济主导型”的城市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片面强调发展城市经济,忽视改善城市环境,造成了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失衡,城市运行效率低下,延缓了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社会主导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环境的改善。加大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的改善、园林绿化等方面投入,加强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强化街道管理城市的职能,给予街道合理的财政保障,使其从亭棚经济、马路经济中解脱出来,弱化其经济建设的职能,集中精力管理城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由被动的、治标管理变为主动的、治本管理。以往,城市管理工作对违章行为多注重进行运动式、突击型的整治,比如对违章广告牌、乱倒建筑垃圾、乱贴乱画、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顽症”,往往采取联合执法、大会战等形式,进行集中整治。取缔、封堵的多,疏导、消灭引发问题原因的少。整治时,轰轰烈烈,声势很大,效果也不错。但是,由于缺少深入思考,没有找到深层次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拿不出治本的长效措施。因此,治理过后,往往旧病复发,死灰复燃,或者又出现其他问题。科学的城市管理方法,强调用管理的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在规划、建设阶段就消除产生管理问题的根源,为日后管理提供便利。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规划,以规划促管理。以规划为纲,把城市管理方面的内容纳城市规划,优化城市道路结构,完善城市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功能良好的垃圾中转站、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城区改造、房地产开发时,为公共厕所、农贸市场预留空间,统一规划制作信息栏、广告牌。科学的城市管理方法,要求不仅要重视后续管理,更要加强源头管理。不仅要治理结果,更要拿出治本之策。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疏堵结合。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不仅将涉及城市管理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综合起来,而且对涉及城市管理的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建立城市管理新体制。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相对分离的原则,把公共广场、小游园、停车场的管理、户外广告管理、建筑垃圾管理、环卫作业、园林绿化、路灯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等管理职能综合到城管局一个部门,权随事转,费随事转,改变目前城市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责权利不一致的现象,从源头上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按照“政、事、企”分离的原则,改革市政养护、市容环卫作业、园林绿化维护队伍的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实行“事改企”,条件暂不具备的,实行企业化管理。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3/423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论述节能性建筑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需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能住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城建与房地产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

我国机械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暴雨封城看城市开发建设

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目标与选择

绿色建筑将引领我国未来建筑主流

如何利用空调系统促建筑节能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