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住宅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收录时间:2011-04-19 09:01 来源: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马德贤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无论住宅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点、人类社会发展等等表现形式都要保持高度的社会和谐性,尤其要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延伸阅读:住宅建设 和谐社会

        无论住宅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点、人类社会发展等等表现形式都要保持高度的社会和谐性,尤其要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由于住宅是组成家庭的必需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住宅自然则是细胞核。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住宅建设关系百姓的安居乐业,更有必要遵守住宅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极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与百姓购房需求的和谐性。因为住宅是为人而存在的,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假如违背了人的生存规律与社会和谐要求,必然在扼杀人性的同时导致社会动荡。(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住宅建设不能存在非理性现象

        我们不能够忘记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很少有人从人性化、社会和谐的角度来面对住宅建设。现在我们回头看,在计划经济时期设计了许多非人性化的住宅,制订了许多幼稚可笑的住宅建设标准,人为的限制了生存空间,这里当然有经济制约因素。现在我们一方面在批驳过去非理性现象,曾经给住宅建设带来的束缚,一方面似乎又忘记过去的教训,刺激不正常的背离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这些现象只不过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本质上依然在推行住宅与人的不和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和谐,在压抑人性化的发展,这的确值得深思。

        在中国房地产建筑市场已经产业化的今天,建筑商普遍关注的是住宅建设的经济价值。从选址、设计到施工、装饰,无不将成本、利润、性价比,这样一些直接表现经济的指标作为首选条件来决策建设标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我们不能让房地产绑架百姓,又要挟政府。

        回顾上世纪后几十年,中国建筑市场仿佛在脱胎换骨的痛苦中这样走过:80 年代中前期大量推出“火柴盒”“兵营式”的住宅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刚刚起步的中国房产市场的需要,让一部分首先富起来的人“居者有其屋”,此时大家工资一样,起步一样,只不过住房标准不一样了;90 年代高层住宅建筑在发达的大城市风起云涌、商家抢滩夺地,为迎合城市现代化潮流,解决中国人简陋住宅问题,当时市场上以能否建造高层住宅为衡量企业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一夜间贫富不一样了,收入不一样了,只不过百姓还是一样:2000 年以后高楼大厦已经普遍层出不穷,有欲突破世界屋顶之意,百姓却承担了不一样的改革成本。现在福利分房取消了,住宅市场化了,大多数人也只仅仅是有个“居室”,还没有享受到富有人性化“舒适、温馨”的住宅。有的人两辈子买了一套房,还没有来得急积累改善居住环境,国有土地的“地王”就蜂拥而至,国有土地的“天价”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在今天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假如房地产商不顾人性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导致引进技术是为了降低成本,设计创新是为了增加卖点,鼓励“地王”是为了拉动内需,而这一切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就是将住宅产品推向暴利市场,追求血淋淋的利润。

        二、住宅不能背离中国百姓购房心态

        我们非常遗憾的发现,中国的房地产业在某些方面已经失去了中国特色,百姓的怨声载道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百姓也知道也许有过这样一种阵痛,一番市场历练,中国的住宅行业会有长足的发展,一定会树立起市场化的形象。但是我们必须尊重中国的现实和国情,尊重在计划经济生存了几十年的中国百姓。我们必须承认在那个时期“经济收入完全背离劳动力价值”的现实。一夜之间全社会福利变为市场化的形式,百姓没有那么多的存款,这个道理不能再明了简单了。

        就社会和谐而言,百姓关心的就是住宅,因为住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人们生存的必需;就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它是一种支撑生活的希望,人总不能没有“窝”吧。然而百姓不敢过多奢望住宅与和谐的关系中更富有想象的空间,主要原因是百姓经济短缺,只能满足住宅的实用性,不可能重视人性化之类的精神需要,这是经济作用的必然反映。那些对自己付出一辈子心血购买住宅的百姓,仍然透出某种无奈的心态,某种非理性的思考,以抹杀人性为代价做最后的选择。

        然而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和谐社会需要以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生活为基础,需要我们在享受改革成果中,改变贫富悬殊,缩小差距,带领百姓走进新世纪。需要我们用一种现代理念的冲击力,冲破这种所谓“稳定性和满足感”,以和谐的政策导向体现人性化,让狭窄的、幽暗的住宅变得开放、宽敞、明亮,“安得广厦千万间,使得天下寒士尽开颜”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我们寄希望于国家经济富裕,期盼百姓收入的提高,来冲破中国人的“满足”心态,改变中国人的狭小住宅,把自己当人看。因为经济基础是决定人们选择住宅的心态,物质基础决定精神生活向背,这不仅是预言,不仅是希望,是评价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三、住宅建设不能缺失传统文化基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忘记弘扬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国人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个建筑都应有灵魂,应从文化素养迸发感悟,从文化底蕴积淀中决定住宅的趋向。今天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我们先不追究政策导向问题,房地产企业做为改革最大受益者,应成为肩负起追求和传承祖先文化艺术的主力军。不少城市政府为“经济增长、甚至官位业绩”,鼓励“地王”拉动经济,造成住宅建设正在走向一种文化的偏失。其一是投资商或追求各种各样“之最”,或寻觅另类独特,或摹仿奢侈和浮华,或卖弄异国的风情营造假洋住宅的文化;其二是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建造师追随投资商的思想,设计利欲熏心的住宅,这样的住宅建设是没有审美价值的,不能产生与中国人情感交流的空间,只能是失落空间,甚至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

        住宅建设必须植根于国民经济基础之中,现在市场经济了,没有钱空谈建筑艺术似乎毫无意义,我认为中国企业家的高尚就在于承担起民族文化精粹,抓住中国住宅建设的灵魂,在广纳国际多元文明艺术精华的同时,责无旁贷地传承光大本土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化艺术。

        在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设计表现艺术方面的元素、语汇、文脉、理念、精神和意象,这些资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显示其深邃的艺术魅力,这是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正确的文化态度,我们不能丢了将来,也丢了现在。企业家虽无法彻底挽救缺失的文化元素,但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的良知,是对历史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后人负责。我们不能愧对祖先创造的中国建筑艺术传统,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若经过建筑设计大师的创意,融合到住宅建筑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百年住宅,尽管经历风吹雨打,依然从其细部中辨认出它的文化含量以及它的历史价值。文化的积淀就是百年住宅应该具备的灵魂,我们一方面寄希望政府政策的导向,引导市场科学合理、健康有序、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家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使当今的住宅建筑成为抹杀人性的工具。有安居才能乐业。

        纵观历史,一个住宅创造的作品只有对其社会性有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对创造的把握才能准确,才能引导房地产健康、又好又快、有序的发展,因此,住宅建设需要政府的正确导向,需要房地产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需要设计师的精心创造,住宅建设的辉煌仍然需要百姓的经济基础做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宅经济建设的复兴之路。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4/1485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创建无渗漏住宅工程的监理如何最好工作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