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大青山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收录时间:2008-10-05 09:28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大青山地处内蒙古高原,属阴山山脉中段,东西长约220km,南北宽约50km,总面积大约1.1×104km2,该区南部为土石质山区,沟壑纵横,北部为丘陵区,延绵起伏。

延伸阅读:丘陵区 内蒙古高原 大青 大青山 阴山山脉

    1、基本情况

    1.1地形

    大青山地处内蒙古高原,属阴山山脉中段,东西长约220km,南北宽约50km,总面积大约1.1×104km2,该区南部为土石质山区,沟壑纵横,北部为丘陵区,延绵起伏。(参考《建筑中文网

    1.2河流与水系

    区内的主要河流、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昆都仑河、哈素海平原水库、美岱东西滞洪区以及沿山各山沟。大黑河、小黑河的洪水直接注入黄河,什拉乌素河、昆都仑河及沿山各主要山沟都建有水库,洪水经水库调水调沙有控制的下泄后进入哈素海平原水库与美岱东西滞洪区,再进行调节控制泄水流量,最后缓慢地流入黄河。

    1.3气候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点是光照充沛,降水较小,蒸发剧烈。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炎热短促,年月温差大,春秋季温度变化剧烈,冬春风大。多年平均气温为5.3℃,多年平均风速2.04m/s,大风一般集中在春季4~5月,风速可达3m/s以上,大风一般为西北风。

    1.4水文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8.5mm,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6~8月份,为237.7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5%,且多暴雨。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70mm,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5.07倍。

    1.5植被

    本区主要植被有:山杨、白桦、油松、杜松、云杉、山杏、黄柳、山榆、三角枫等乔木,虎榛子、绣线菊、山刺玫、珍珠梅、水栒子、辽宁山楂、山荆子等灌木,唐松草、萎陵菜、白芍药、黄花菜、铁杆蒿、羊草、地榆、野豌豆、胡枝子等草本植物。

    2、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是过度放牧的结果,引起了山区水土的严重流失,大量的泥沙被洪水带到平原区,淤塞了水库,使水域面积缩小,冲毁了农田、道路、水利工程和居民住房,同时也进入了黄河。

    3、环境现状及成因分析

    3.1环境现状

    本区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漫长寒冷。本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1%.

    3.2成因分析

    3.2.1自然因素

    由于自然降水少,植被稀疏,沙尘暴逐年增多,致使地表土壤母质发生磨损,同时暴雨强度大且集中,产生洪水后,大量泥沙被带走。水力侵蚀为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侵蚀模数为2000~5000t/(km2/a)。

    降水量的分布,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发生水土流失的危险性就大。若年降水量大且分布均匀,不下暴雨,就不易产生水土流失。

    暴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暴雨强度越大,雨滴也越大,再加上暴风雨使空中气流紊乱,使雨滴降落速度往往超过自由落体的速度,加大了雨滴的冲击力。

    每次大的降雨,一般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若前期雨量大,土壤中的水分基本饱和,则连续降雨会产生强烈的地表径流,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坡度增大4倍,水流速度增大1倍。其侵蚀力增大4倍,冲失物质的数量增多32倍,冲失物质的体积增大64倍。

    坡面越长,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流失量的增加与坡长的1.5或1.6次方成正比(据美国和前苏联)。

    自然坡面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五种:直线形坡面,其下半部因受水流冲击,土壤流失最严重;凸形坡面,其下部也是土壤流失最严重的;凹形坡面,其上部受冲刷,下部被淤积;凸凹形坡面,又冲又淤;台阶形坡面,既可以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又能减低径流速度。

    阳坡光照充足,蒸发量大,土壤水分少,植物生长不好,水土流失严重;阴坡光照不足,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植物生长好,水土流失不严重。

    3.2.2人为因素

    由于人口增加,牲畜增多,草场严重超载,过度放牧,致使植物不能结籽,草场被轮番践踏,植被逐年稀疏,土壤沙化。

    滥砍滥伐,毁林毁草,开垦荒地,挖药材,农村掏矿、开采料石、挖土。不合理耕作。全垦整地和烧山整地造林。

    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生态、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症施治,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进行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促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绿化,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5、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5.1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资源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保持建设必须坚持更多的引进和推广新的树、灌、草品种,增加生物种类,坚持多种乔木、灌木和草的混交配置。

    5.2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

    健全机构,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素质。

    5.3保护、治理、开发统一的原则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应实行保护性治理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统一。

    5.4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的原则

    本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成因复杂,应按照不同区域进行治理,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分区原则:南部为土石质山区、北部为丘陵区、中部为过渡带。

    5.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合理安排生产要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发挥当地优势,培养再生资源,注意近、中、远期利益相结合,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5.6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防治体系。

    6、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越轻微。植被可以减少雨滴的动能,从而消弱雨滴对地表的直接冲力,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持了水土。植被可延缓径流的产生,由于树冠截留降雨,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水分,延缓了产生径流的过程,减少了径流量。植被增强了渗透力,林草下层的枯枝落叶覆盖地表,保护表土不被雨水打击或冲刷,同时还能吸收大量的雨水。植被可改良土壤性质,林草有庞大的根系,不仅能固结土壤,同时大量的枯朽根条残留在土壤里,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能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增强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森林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因为树林覆盖,地表径流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15-30%的降雨被树冠截留,5-10%从林内蒸发掉,50-80%被吸收和渗入土壤,只有10%以下的降雨形成径流。

    7、主要措施

    在综合规划治理基础上,坚持管理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建立小流域生态农牧业系统综合防治开发体系。

    7.1水土保持坡面工程

    在南部土石质山区进行整地,挖水平沟和鱼鳞坑,水平沟规格为200×80×60cm3,每1650个/hm2;鱼鳞坑规格为80×80×60cm3,每3300个/hm2.整好地后,栽植乔灌木,增加降雨拦蓄能力,可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水冲刷。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修筑梯田,以增加拦截径流的能力。

    7.2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和牧业经营方式

    7.2.1等高横条间栽

    在北部丘陵区,农业区田间应实行等高横条间栽技术,以净耕作物与密生作物交叉成条带种在同一田区内。田区横条间栽的条带平行田间边缘,或以其它基线规划,而一般的横条间栽均沿等高线种植,又有些区域将休间地与谷类作物交叉成条带栽培。横条间栽主要优点为:

    (1)植物本身自我抗风;

    (2)土壤风蚀的距离限于两条林带之间;

    (3)保持水分的能力较大,尤其是降雪;

    (4)收获期可能提早。而主要缺点为:

    (1)如果带太窄,机械耕犁发生问题;

    (2)发生害虫时需保护的边缘增多。条带的宽度应足使机械耕种方便,但又不能宽到容许过多的土壤损失,故其宽度应根据土壤的耐冲度、植畦方法、作物种类等而决定。

    7.2.2等高耕、横条间栽及耕作法

    水土保持耕作法中基本工程技术之一为将上下坡的耕作方法及作物经营方式调整至等高耕作和横条间栽,以提高土壤的抗冲蚀能力。

    各种不同的耕作法所造成的土壤表面,对微水文方面的反应将有重大的影响,如地表的粗糙度、畦垄、低洼、贮蓄雨水的特性、积雪以及影响地面径流速度等。上述每一项影响均直接与水分渗入及土壤层中水分贮存有直接的关系。

    当犁沟、播种沟及中耕沟为上下坡时,形成一天然沟,径流水必然集中于沟内,其坡度增加,水的流速也增加,结果造成土壤冲蚀。

    等高耕的耕作方向与等高线近于平行。平缓的土地,等高耕可减低地面水流速度。如在畦或沟内种植,畦沟将增加蓄水量。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0/1183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