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收录时间:2008-05-15 19:3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在全球引起关注,定量研究反映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开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成为各国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又成为各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国际社会在原则上同意《我们共同的未来》与《里约宣言》中所阐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然而在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定义和解释可持续发展时,却存在极大的差异,

延伸阅读:义和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研究课题 里约

    从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在全球引起关注,定量研究反映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开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成为各国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又成为各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国际社会在原则上同意《我们共同的未来》与《里约宣言》中所阐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然而在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定义和解释可持续发展时,却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各国基本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另外由于在理论上的认识与具体国情不一致,必然导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关键领域、重点问题以及优先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告诉我们,古代文明的发展,源于水系,源于流域;现代文明的发展,依赖于流域。可持续发展也应如此。(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流域

    1.古之发展,源于水系,源于流域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一般来说,陆地上的水是以流域为单元、以江河湖泊为载体存在的。上古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一方面离不开河流湖泊,同时又往往受河水泛滥之苦。最初,人们为了躲避洪水,住在丘陵山岗,即所谓的“择丘陵而处之”。然而由于洪水中携带的泥沙在冲积平原、河流谷地、古河床、古湖床等地区所造成的淤积,会大大提高土壤的有机质,从而改善土壤,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由洪水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得到补偿。所以洪水在沿河地区所造成的灾情固然是悲惨的,然而这里的土壤具有很好的自然肥效而宜于耕种,而且可以周期性地得到更新,加上滨河地区水源又极为丰富,在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的条件下可得灌溉之利,因此人类大量聚居在沿河地区,即所谓的“逐水而居”。因此除了少数例外,早期的文明都是以河谷为基础,扩展到全流域或其他流域发展起来的。由于人类的古代文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对水有着根本的依赖性,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江河流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程度就决定了文明的繁荣程度。

    2.今之发展,依赖于流域

    大江大河为流域地区的人流、物流提供了舟楫之便,为两岸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许多国家都沿河建立了工业走廊,形成了沿河产业带。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有668座城市,其中638座城市受河流的恩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都傍河而建。因此古今中外的事实说明,古之发展源于流域,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流域,可持续发展同样也应依赖于流域。

    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内涵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和地理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独特的发展模式,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因此,以流域为单元实施可持续发展,不仅反映了流域圈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探讨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相互关系。

    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国际社会基本上确定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本国和本地区的21世纪议程或可持续发展战略。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文化和资源环境基础的差异很大,使得各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认识上泾渭分明。瑞典、挪威、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美国、新加坡等工业化国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位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意保护环境。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长期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世界各国对比中完善自己的必然结论。由于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既要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要从哲学观念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并要涵盖“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将此类关系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域的差异,融入到整个时代演化的共同趋势之中。笔者认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在维持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整体性的同时,充分满足大流域当代及未来的社会发展目标,按发展阶段层次性地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虽然经过了50多年的建设,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但我国仍然是受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国土安全度依然较低,如1998年的大洪水和1999~2000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就说明了这一点。提高流域的安全度,就是要争取人们的生存权。没有国土安全、粮食安全,何来生存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舒适度指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虽以人的感受来表达,但也表达了人的集合——社会的需求。由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旗帜鲜明地提高我国的富裕度,表明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人均GDP为7078元;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社会公平得到进一步的体现。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我国的区域发展历史和人口数量压力具有世界最强烈的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我国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具有明显的艰巨性,使得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面临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加严峻的压力。我国的人口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人口基数大,2000年11月1日达到12.65亿人,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1%;我国的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则不足世界平均的一半,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每年由于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我国的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而且在向农村蔓延。这些发展情况可以表述为我国社会安全度不高,环境舒适度改善缓慢,人类富裕度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社会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挑战。因此我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应该体现我国人民所追求的三大目标:

    一是必须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度,即能够判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满足该地区人类的粮食、能源、饮用水等基本生存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类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其中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全球、国家、地区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一定的安全水平之上。由于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供养世界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开发、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由于我国人类开发历史久远、人类活动强度过大、人口数量的负担过重、资源的承载负荷过高、生态环境抵抗外界干扰的基础水平不高等,使得我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二是必须能够表达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舒适度,即要求定量地诊断在统一尺度下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舒适度应该在人类生存条件比较安全的基础上,其生态和环境指标能够达到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基本标准而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实现持久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能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所谓舒适度是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识别。从环境指标来说,首先是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人类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不能超过相应区域的环境容量,各类有害物质即使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也不应对人类或其他生物产生危害。同时通过建设和管理,能形成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就生态指标来说,首先是保持物种多样性,是区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使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于濒危生物要有具体的保护措施。总体而言,在区域内应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注意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5/1096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人类理想聚居范式

21世纪水处理剂发展趋向绿色化

北京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及规划实施途径研究

房地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考虑全过程的超高压基建工程管控指标体系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关于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的意见

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

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分析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