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印染生产工艺及其废水的特性

收录时间:2008-03-21 16:17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印染工艺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类纺织材料(纤维、纱线、织物)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的总称,包括对纺织材料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过程,统称为印染工艺。染色是使染料与纤维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坚牢色泽的加工过程。

延伸阅读:化学 印染 工艺 纤维 过程

    一、印染生产概况

    1.1.概念

    印染工艺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类纺织材料(纤维、纱线、织物)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的总称,包括对纺织材料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过程,统称为印染工艺。染色是使染料与纤维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坚牢色泽的加工过程。(参考《建筑中文网

    根据产品使用的原料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棉纺织印染、麻纺织印染、毛纺织染整、丝绸印染和其他印染。

    1.2.化学品的使用

    A.染料

    染色过程中能使纤维获得色泽的物质称为染料。染料一般能直接溶于水或通过化学处理而溶于水,对纤维有一种结合能力(亲和力),并在织物上有一定的色牢度。染料对纤维的染色,包括面很广,而且各种染料对各种纤维的染色情况也各不相同。根据其性质和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染料:不依赖其它介质而直接染色,大多数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磺酸钠盐(-SO3Na)和少量羧基钠盐(-COONa)。

    不溶性偶氮染料:又称之为纳夫妥染料或冰染染料。一般先打底再显色,主要用于棉纤维的染色。因该染料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已被欧美市场拒用。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上的羟基、氨基或酰胺基发生共价键结合的活性基团的可溶性染料,广泛应用于棉、麻、丝、毛和化纤等纺织材料的印染。

    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酮基,是一种在碱性的强还原溶液中生成隐色体而溶解后才能染色的染料。

    可溶性还原染料一般是由还原染料衍生而来的,是用还原染料经过还原及酯化而成的隐色体硫酸酯钠或钾的盐。与还原染料不同的是在染色的过程中不使用烧碱和保险粉。

    硫化染料是含有2个或以上硫原子组成硫键(R―S―S―R¢)的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必须使用硫化碱。硫化染料价格低廉、氯漂牢度差,适用于棉、粘胶和维纶纤维的染色。

    分散染料是一类水溶性较低的非离子型染料,主要是低分子偶氮、蒽醌及二苯胺的衍生物,其特点是在分散剂的作用下,在溶液中为0.5~2微米分散颗粒。

    酸性染料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磺酸基、羧基等亲水基团,其母体多为偶氮类、蒽醌类和三苯甲烷类。在酸性溶液中与纤维上的氨基结合,可以直接染羊毛、蚕丝和锦纶。

    金属络合染料的分子由染料分子(大多是酸性染料)和金属原子络合而成,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染色。还有阳离子染料、媒介染料、酞菁染料、氧化染料和缩聚染料等。

    B.助剂

    染整助剂是能缩短加工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在染整过程中投加的药剂,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金属络合剂、还原剂、树脂整理剂和染色载体等,其种类繁多,按其应用可列举以下几类:

    润湿剂和渗透剂类,乳化剂和分散剂类,起泡剂和消泡剂类,金属络合剂类,匀染剂、染色载体和固色剂类,还原剂、拔染剂、防染剂和剥色剂类,粘合剂和增稠剂类,柔软剂和防水剂类,上浆硬挺整理剂类,树脂整理剂荧光增白剂类,防静电类,阻燃整理类,羊毛防缩和防蛀类,防霉防臭整理剂类,防油易去污类。

    1.3.废水特点

    印染废水的水质随加工的纤维种类和采用工艺以及使用的染化料的不同而异,污染物组分差异很大。一般印染废水pH值为6~13,色度可高达1000倍,CODCr为400~4000mg/L,BOD5为100~1000mg/L,印染废水一般具有污染物浓度高、种类多、含有毒害成份及色度高的特点。以处理难度为标准可分为:

    1.高浓度印染废水:机织布的退煮漂废水、牛仔线的浆染废水、印花废水、蜡染废水、碱减量废水和绣花废水等。

    2.中等浓度印染废水:毛织物染色、针织染色、丝绸染整、缝纫线染色及拉链染色等。

    3.低浓度印染废水:牛仔服饰洗漂废水。

    二、印染生产工艺及其废水特性分类说明

    2.1.棉纺织品印染生产工艺及其废水特性

    2.1.1.概述

    棉纺织印染产品的产量约占天然纤维织物总量的85%,按其织造方法不同可分为机织和针织,而其中机织品占大多数。

    2.1.2.机织布印染(联合机、卷染)工艺及其废水特性

    机织布印染工艺一般为:

    坯布——烧毛——退浆——煮炼——漂白——丝光——染色——印花——整理——成品

    机织布印染加工的多个工序都要排出废水,包括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漂白废水、丝光废水、染色废水、印花废水和其它废水。机织布的印染废水,其特点为:PH值高(13~14)、水温高(40~55℃)、色度高(800~1500倍)。

    其中退浆主要是为了去除织物上的浆料,使纤维与染料有较好的亲和力,同时也去除纤维上的杂质。可分为碱法退浆和酶法退浆。其废水污染物浓度高,其中含有各种浆料及其分解物、织物上的杂物、碱和各种助剂等。废水呈碱性,pH值为10~14.上浆以淀粉为主的退浆废水,其COD、BOD值都很高,可生化性较好;上浆以聚乙烯醇(PVA)为主的退浆废水,COD高而BOD低,废水可生化性较差。

    煮炼是在高温碱液中蒸煮织物,以去除残留在织物上的杂质,并使织物有较好的吸水性,便于印染过程中染料的吸附和扩散。煮炼废水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其中含有烧碱、表面活性剂、纤维素、果酸、蜡质和油脂等,废水呈强碱性、水温高、呈黑褐色。

    漂白的目的是去除织物上色素、增加织物的白度,一般采用次氯酸钠或双氧水作为漂白剂。漂白废水水量大,但污染物和色度较低。

    丝光是在一定的张力作用下用浓碱处理,使织物具有光泽。丝光废水含碱量高,NaOH含量在3%~5%,多数印染厂通过蒸发浓缩回收NaOH,所以丝光废水一般很少排出,经过工艺多次重复使用最终排出的废水仍呈强碱性,BOD、COD、SS均较高。

    染色的过程不尽相同,染色废水一般色度很高,含有染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等,一般呈强碱性,COD/BOD比较高,可生化性较差。

    2.1.3.针织布的染色工艺及其废水特性机织布印染工艺一般为:

    针织坯布?煮炼?漂白?染色?印花?整理?成品由于针织坯布不含浆料,因而不需退浆,其余工序与棉机织产品加工过程类似,棉针织布的染色废水与上述的棉机织印染废水相比,PH值、有机污染物浓度和色度均较低。其水质一般为:CODCr300~500mg/L,pH值8~10,色度150~300倍,水温有时也高达45℃。

    2.2.牛仔服饰染色及其废水特性

    2.2.1.概述

    牛仔服饰由工装到军服最终演变成时装,并将其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格发展成为永恒的时装,展现了现代人追求自由、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紧张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营造快乐的心理需求。牛仔服饰历经150余年一直流行、经久不衰。我国每天生产的牛仔系列服饰400多万件,每年创造的产值已近60亿元人民币。2000多个牛仔服饰品牌远销世界各地,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纺织品之一。

    牛仔服饰的生产工艺一般为:

    棉纱→卷纬→染色→红外→水洗→上浆→→烘干→织布→制衣?洗漂?脱水?烘干?包装

    2.2.2.浆染工艺及其废水特性

    牛仔纱线浆染是牛仔服饰生产的一个重要工序,主要使用直接染料和硫化染料等,另使用浆料、硫化碱、元明粉、烧碱、匀染剂和渗透剂等多种印染助剂。其废水主要来自水洗、染色和上浆等工序。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染化料、硫化物、浆料和助剂。废水的特点是碱性强、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色度高、硫化物高,废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单纯生化或物化均难以达到排放要求,被认为是难处理的废水种类之一。水质因加工工艺不同也变化很大,比如生产丝光蓝、丝光黑、特深蓝和特深黑等产品的废水污染物浓度就很高。

    浆染废水水质一般为:CODCr2,000~6,000mg/L,BOD51,000~2,500mg/L,PH值9~14,色度1,000~2,500倍,S2-200~1,000mg/L.

    2.2.3.洗漂工艺及其废水特性

    洗漂是牛仔服饰生产中一个关键的工序。通过不同的洗漂工艺达到不同的效果。采用的洗漂工艺有:普洗、酵洗、扎洗、石磨、轻磨、石染、普染、酵染、轻酵、重酵和双酵等,以求达到磨损、脱色和斑驳等特殊的效果。其废水主要来自洗漂和脱水等工序。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浮石渣、短纤,以及从牛仔服饰上洗下染料、浆料和助剂等。废水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浓度和色度不高、废水水质和水量变化大。因此,此类废水应切实做好预处理。

    洗漂废水水质一般为:CODCr300~500mg/L,BOD5100~150mg/L,PH值7~9,色度100~300倍,SS500~2000mg/L.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3/982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某污水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混合微电解技术用于印染废水处理

法国FRCC钢纤维碾压混凝土

21世纪水处理剂发展趋向绿色化

化学浆在煤矿中的应用

防火卷帘将进入全无机纤维时代

聚丙烯纤维在新型墙体罩面砂浆中的应用

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研究进展

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的执行现状与对策

建筑与环保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