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主旋律

收录时间:2007-06-04 11:12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房地产开发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延伸阅读:主旋律 传统 城市建设 大和 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房地产开发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参考《建筑中文网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远,从雄浑伟岸的岭南雕楼到形式严格的京都王府;从质朴轻盈的云贵吊脚楼到豪华气派的山西大院;从天然浑成的陕北窑洞到精雕细琢的徽派民居;从纤巧细腻的江南私宅到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无不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为了使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免受战火的涂炭,早在战争时期就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这些城市建筑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解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和政府把保护传统建筑文化放在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地位。从上世纪50年代起,政府先后多次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使大量珍贵的建筑文物得以保护下来。在这段时间,中国传统风格建筑曾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占据主流地位,出现了大批以“十大建筑”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传统风格建筑。此后,受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传统建筑的发展遭遇到挫折。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60年代的“简易楼”和70年代的“筒子楼”。从这些仅能满足当时人们基本生活空间需求的建筑身上,很难再谈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缓慢,必然影响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日益增长,中国的房地产业应运兴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面对房地产开发对城市建设影响的扩大,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力度。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对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历史文物保护做出了详尽规定。1994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城市文物保护的范围。1999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明确提出了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和控制办法。针对房地产开发和危旧房改造拆迁中出现的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个别破坏现象,从2001年3月到2003年5月三年内,北京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北京25片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三部重要法规文件,对在北京城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做出严格限制,有效地遏制了房地产开发中的违规行为,为北京市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应该指出,房地产开发作为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住宅建设为例,改革开放前采取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府投资建设方式,30年中,全国新建住宅面积为7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不到7.2平方米。改革开放后采用市场经济下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方式,仅1998年到2003年五年内,全国新建住宅就达到67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67平方米。通过房地产开发,每年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上缴税费和土地出让金2000多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200万人,对全国的GDP直接、间接贡献达到15%,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实事求是地说,当今的房地产开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开发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追求最高投资回报的商业行为特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前一段时间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某些有损传统建筑文化的不良行为正说明了这一点。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经济利益,个别开发商不惜违规拆除本应保护的平房四合院,使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珍贵建筑毁于一旦;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经济利益,个别开发商不惜投机钻营,想方设法把项目做高、做大,破坏了周边环境和城市景观;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经济利益,个别开发商挖空心思地炒作概念、标新立异,建造所谓前卫住宅和概念住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思想的混乱必然带来建筑文化的混乱,曾在房地产市场中风行一时的“欧陆风”“简约风”、“时尚风”以及五花八门的“外国”小镇、“外国”河畔、“外国”别墅,正是开发思想混乱的产物。这些有悖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项目和理念,理所当然地遭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抵触、反对。

    我们不能避免现代跨国经济活动中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不反对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文化的多元化。但是,作为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应该首先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流地位。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特征的建筑应该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旋律。只有如此,才能无愧于为我们创造出几千年建筑文化历史的华夏祖先,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只有如此,才能确立中国城市在现代国际都市中的不可替代地位,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正像人们常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建筑作为文化,必然带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必然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经历了数百年的时事变迁,特别是近20多年来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当今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文背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国际化都市已经不能与封建王朝时期的封闭城镇同日而语,作为构成城市主体的建筑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些变化要求相关的建筑平面布局、建筑体量、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术随之改变。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改革问题。

    当前制约中国传统建筑应用和发展的有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结构形式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只能完成简单的平面组合,建造单层或二三层建筑,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复杂多变的空间组合和多层、高层建筑的需要,必须代之以结构性能更好、空间组合更灵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其他新型结构。

    第二,建筑材料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以天然木材、黏土为主要材料,为了保护日益匮乏的自然资源和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放弃天然建材,代之以水泥、钢材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

    第三,施工技术的制约。传统中国建筑施工需要技艺精湛的专业队伍,非一般施工人员所能承担。而我们今天从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设计人员),大多没有学习过中国古建工程。由此造成古建工程设计的不规范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匮乏。

    第四,建造成本的制约。由于采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建筑材料和需要支付高昂的人工费、管理费,传统中国建筑比现代建筑的建造成本要高出30%~60%,因而使很多房地产投资商望而却步,不敢触及。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推广应用,更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建筑的要求,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传统中国建筑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不能变。如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另一国粹——京剧,其剧情可以变,服装可以变,伴奏乐器可以变,甚至唱腔也可以变,但是京剧的基本韵味不能变,因为味道一变,就不是京剧了。同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变革也必须保持自己固有的传统风格,否则风格一丢,就不再是中国建筑了。

    总之,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专家学者的指导,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建筑院校的参与,房地产行业的自律以及业内人士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当全民都把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看成自己的公民义务,把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自己最高的利益追求,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才能得到良性发展,我们的中华建筑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弘扬。作者简介:

    参与主持完成的主要开发项目:广东阳江“银海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宋城”设计规划:“民族园别墅”设计规划:“太空城”设计规划:“银海商贸中心”设计施工;北京“上龙嘉园”住宅项目。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技项目:内外整体现浇大模板设计与应用(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GBS古建筑替代构件研究应用(已通过国家级专家论证)。

    目前正在主持开发的项目:北京“今都王府”项目(85000平方米仿古建筑群)。该项目全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首层保护修建了平房四合院,完整保护了老北京的胡同肌理和景观。同时将一座需要易地保护的清代私家园林移建到小区庭院中。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6/716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古木花厅一个积极的城市外部空间

绿色设计----新时代设计的主旋律

不能建设孤立的城市

北美大型建筑企业和北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比对先进经验弥补自身不足

浅谈现代城市发展与“和谐”建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两型社会城市建设下的RBD探索

谈城市建设实施中参与人群的角色干预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