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城市设计要目中有“人”

收录时间:2005-11-01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城市设计上海论坛上,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李津逵提出“城市设计与经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受到业界的一致关注。

延伸阅读:城市规划

    摘要: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城市设计上海论坛上,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李津逵提出“城市设计与经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受到业界的一致关注。(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中的太多遗憾李津逵认为,中国城市面貌在过去1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局面开始得以缓解,城市设计吸引了全世界著名的设计机构,城市公共空间质量迅速提升,城市竞争力水平得到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

    但是,在城市建设中缺少个性、缺少对人的关怀,使城市建设还有太多的遗憾。

    一是城市只重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搞市政广场、中央商务区、会展中心、大草坪、宽马路,而忽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这些密切关系市民利益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这种在公共产品提供中轻重缓急倒置表现出一种不妥的政绩观。

    二是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使城市的记忆丧失,把城市中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赖以维持的整个组织结构的基础清除掉了。当推土机把旧城区变成空荡荡的平地,开始新的建设的时候,常常意味着把原来城市中人们几个时代的合作及其对城市的忠诚也一笔勾销。而这些城市文明的恢复远不像重建一片房子和一条街道那样容易。

    三是过分强调城市的美化运动,研究城市的“化妆”艺术多,研究人的需求少,使城市居民成了城市的观众,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

    关注人的社会需求:

    城市建设中应有的永恒主题

    1. 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的需求,呵护人的尊严。

    城市设计思想家们要研究人的行为,例如大多数人每次步行活动半径为400~500米,人们可能看清别人和活动过程距离在20~100米,这就说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配置要有均衡度,以居民在出门步行500米内可以进入为最理想的配置;同时,每一个公共空间并不需要尺度过大,过大的空间并不让人感到亲切。

    李津逵认为,城市的财富隐藏在她的空间之中,美好的城市空间是以人为本的空间,红学家周汝昌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两个字“体贴”。现在,不少的城市广场烈日照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有“禁止游人入内”的草坪,草坪的边缘虽有打磨光滑供人闲坐的石阶,然而上面没有树荫,坐上去其热难挨,何来的体贴?

    其次,空间要讲究意境。人不仅具有生理的需求,还会有文化上的需求,特别是中国文化讲究空间中的诗意。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就是空间的“会心处”。

    2. 以人为本就要协调各种人群的利益,做大城市蛋糕。

    李津逵说,城市各阶层人们的欲望从本质上说都是无限的,但城市资源是有限的。政府、企业、市民和游客要共赢,就要做大城市的蛋糕,着眼于提升城市的价值。整合共享资源、提供普遍服务是一个重要方面。即使在城市广场这样的纯公益物品上,也存在一个普遍服务的问题。小广场才有魅力,例如法兰克福的魏玛广场,只有0.5公顷,中间低四周高,在它的周围有教堂、市政厅、博物馆等五组建筑围合,各式的小酒吧使广场充满浪漫的情调。

    3. 以人为本就要依靠市民的主人翁意识。

    建立以人为本的考核体系:

    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个没有足够城市化经验的国家,一个缺少城市文明洗礼的民族,在一个城市化加速、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文化遗产岌岌可危的时刻,如何把握城市化的方向,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城市空间,为后代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世界贡献中国风格的城市空间?李津逵提出了9点建议:

    1. 建立以人为本的政府评价考核体系。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考核公共产品提供是否遵循应有的轻重缓急顺序;城市建设的成本和收益在人群中是否做公平的安排;是否创造出令人享受到中国人审美自尊的空间环境。

    2. 以社区自治方式优化治理结构。现在的城市治理结构,是“流官制”加“承包制”,在这种体制下缺少一种桑梓情怀,也缺少代际统筹。有多少市领导在有限任期内来得及读本地的地方志?有多少领导会考虑自己调走以后的事?在改变不了体制的情况下,要强化社区自治的运行机制,让城市市民从治理的对象变成自治的主体。

    3. 以《城市宪章》确立城市理想,以百年关怀作“反规划”。在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中,几乎都有若干大片的生态用地,成为城市之肺。这些绿地都是这些大城市成长之初规划和建设的。因此,绿地规划要有百年眼光。同样,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也要以反规划的方式保护下来,以城市规划的绿线(绿地)、蓝线(水系)、紫线(历史文化街区)的方式明确下来。经人大审议通过,使绿地、水系和历史文化街区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都不能在其中做违反规划的建设性开发。

    4. 公共空间改善要精明渐进,基础设施建设要一步到位。世界上的许多大都市都有一个开发建设和再开发建设的过程,城市的公共空间在不断地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市民也在这变化中不断体验到城市的活力。而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的修建铺设过程扰民,影响市容市貌,因此要一步到位,并确保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再开“拉链”。

    5. 均衡建设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空间的“公平”。只有这样,公共产品提供的均衡才能达到百姓的满意。巴塞罗那有公共空间450个,墨尔本有公园450个。我国有些城市建设了不少数十公顷的广场,而这样的广场由于只有周围的人们经常使用,所以不论从效率还是公平上都是不合理的。

    6. 慎言拆除“不漂亮的”旧建筑和旧街区。因为,美与丑的评价是带有相当大主观性的。以深圳的“城中村”为例,其街道狭窄,握手楼、村内少绿化,各种社会生活混合布局而缺少明确的功能分区,都是人们诟病的理由。其实,走进城中村就会感到因年轻人聚集而带有的充沛活力,许多城中村的街道尺度宜人,两边的商业服务业乱中有序,如同我们建设步行街所追求的目标。那自然形成的尺度,在威尼斯、佛罗伦萨、斯德哥尔摩都可以看到,完全没必要拆除。

    7. 政府对健康向上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活动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公共空间的美在于人,在于人的活动。政府有必要对于各类城市广场的市民健身活动和各类健康的文化活动给予支持和扶持,以促进城市文明的成长。

    8. 创造城市运营商成长的条件。实践证明,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可以营造出更好的城市环境。现在,在城市建设用地出让上实施招拍挂,使土地开发权的获得归结到出钱多少,这会导致开发商更加急功近利。所以,应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将城市设计作为一项必备的条件,从而选出合适的企业为城市创造人性的空间。

    9. 在高等建筑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填补社会科学的空白。首规委和清华大学以环境行为学的方法研究评价西长安街,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李津逵认为,明天的城市研究的主导学科应当是社会学,是研究人的需求、人的心理的学科。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11/231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城市规划与建筑理应百年计

迷失在城市再造与符号崇拜之中

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几个问题

城市规划准则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城市的忧伤

“城中村”-城市的痛

建筑设计批判之一:迷失在城市再造与符号崇拜之中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与建筑,不应当是遗憾的艺术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