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建筑设计批判之一:迷失在城市再造与符号崇拜之中

收录时间:2005-10-27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设计无国界”有界还是无界?

延伸阅读:城市规划

    摘要:“设计无国界”:有界还是无界?

    关键词:城市规划 规划设计“设计无国界”:有界还是无界?

    蔡镇钰:坚守传统不是图解建筑符号很多人认为东西方的建筑理念是相同的,“设计无国界”这个概念很模糊,是指市场还是风格?风格可以没国界,而市场是有国界的。就拿生态来说,天人合一的概念我们老祖宗很早就提出了,而西方1860年才提出生态是指动植物的问题。我们建筑文化富含中国的哲学理念,中国建筑不仅有空间性还有时间性,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园林有四季四景的变化,中国建筑在选点上讲风水,风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跟宇宙有关系,在不同地方可以吸收更好能量,这个奥秘没有打开,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端倪。中国建筑都是框架结构的,平面很自由,移步换景。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要把民族、形式混淆在一起。民族指人、文化;形式呢?大屋顶是民族形式,小屋顶是不是?平顶是不是?而且当时的形式是符合那个时候的营造能力和物质条件的一种符号,现在照搬就不对了。我在绍兴柯岩下面看到一个居住区几十片成百片的马头山墙,可怕极了。我们要融会贯通的是我们中国建筑的哲学观念和理念和视点,而不仅仅是符号。(参考《建筑中文网

    当然我们中国文化形成的时候也同样借鉴了很多西方文化。泉州开元寺柱子出榫不少是外族人脸像,去洛阳看古墓,拱是阿拉伯拱,说明我们中国在文化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赵冠谦:引进洋设计要高度理性设计可以说有国界,也可以说无国界。设计的理念、潮流是无国界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一个项目,传统的文脉必须要尊重,特别是居住建筑与人的生活习俗、地方气候条件、居住模式等决定因素要在设计方案里得到很好的反映,就不能够随便引入一些外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它是有国界的。

    建筑技术的发展需要相互沟通,一味的排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一味的崇外就是盲目的崇洋思想。现在我国大量引进外国的设计,有人认为不应该,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其实设计行业在国外发展很快,引进优秀设计师还是需要的,但在引进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打洋招牌的现象。有的开发商很聪明,通过真正引入洋设计来提升项目的品质。但大量的开发商是为了打洋牌子。我觉得大的公建项目可以引进洋设计,体量非常大的、技术难度高的项目引进国外设计是有必要的,毕竟他们有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但居住建筑还是国内设计师做比较好。因为居住建筑涉及到人的生活习惯,国内设计师比较熟悉。国外的设计机构进来之后尽管也要做调查,但他的调查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了解我们的生活需要。

    张桦:到底是谁在要国民待遇媒介要从健康的方面引导设计界,不要过多地评价中外建筑师的差距,故意把中国人和外国人分开,不要把海归派和国内的建筑师分开,不要把小的设计单位和大的设计单位分开,也不要把国营的和私营的分开,因为把某一部分放在某一个筐里去评,容易看问题不全面。不是在一个层面的一定要放在一起,一定要把它对立起来,我认为,以适者生存的态度看待建筑师就会怀有平常心,不会盲目崇拜,也可以正视外国建筑师犯的错误,对中国建筑师的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我们对外对内应该是同样的标准,对海归、私营、国有应该放在同一个市场里评判,而不是扩大他们之间的差别。事物是发展中变化着的,小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有一天也会变成大的公司,国内的设计师也会通过一段实践,融入全球的建筑设计大潮里,这仅是时间问题。不应该过分强调某一类人群的优势,或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心态。好像加入WTO是境外建筑师要国民待遇,实际上相反,是国内建筑师要国民待遇。

    城市营造:如何营造?

    蔡镇钰:城市特色不可再生有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住宅建设面积已经达到13亿平方米。在量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就有条件来评价和思考整个城市的发展与问题了。目前各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古建、古城在建设中被破坏。如何保护和传承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在桂林有人问我什么是桂林的国际化,我说,“桂林化”就是国际化。世界只有一个桂林,凸现桂林特点就具备了国际化特色。但最近听说桂林也搞了西方古典式的桥梁。我认为,像桂林这样的城市一定要非常坚定地表现地方特色,才会赢得世界的关注。

    在生态、文化营造两方面要体现城市的品位,要重视城市的尺度,比如一些中等城市搞很大的中心广场,得不偿失。另外总把眼睛看着别的城市,不能静下心来体会自己城市的特色,邯郸学步式地效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味道。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日渐体现。在一些中小城市里,不少单体在立面上都动了一番脑筋,横三段、竖三段的做了一些处理,但放在一起感觉很糟糕,原因是节点太多。不能到处搞标志性建筑,把视觉感受都搞乱了。首先要考虑城市的建筑群体美的问题,建筑不光是艺术,它是有功能的。我认为还要加强规划的严肃性。

    张桦:我反对城市营造概念我不太清楚“城市营造”这个概念,这似乎是把城市当作一个企业,城市建设当作一个纯粹的经济行为。我觉得提出“城市营造”已经把城市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里了,有些城市提出经营城市,跟营造是不是一个概念?针对房地产,中国城市重要的建筑是办公楼和住宅,但如果局限于这样的范围,这个城市的功能从内容上还有很大差距,从某种角度说还不能说是城市,城市建设不光是经济过程和行为。我们目前房地产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充分验证,房地产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起码是经济和社会的问题。所以不能光看房地产业在GDP所占的比例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还要看到房地产的发展占用了极大的社会资源,包括前几十年的资源和后几十年的资源。

    另外城市开发还涉及到城市生态、居住生态、居住形态、生活方式、交通的运行模式、历史建筑保护等,这些东西的价值如何判断?全都夷为平地,盖起新的现代建筑,就会失去原有的城市特色。这是一种迷失。由于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大面积开发,大片居民的迁移和居住生态的变化对城市交通、历史文化造成影响,很多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反对“城市营造”这个概念。

    建筑师:自强还是自弃?

    蔡镇钰:中外建筑师应“同级评判”

    文人相轻的现象在设计界存在,但并不是影响我们创作的主流。我们引进的太多,外国建筑师的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人让我比较中外建筑师水平。我说,中国建筑师有好中差,外国建筑师也是如此甚至还有假的。我们的比较很难做到同级水平的判断。当然我们也要向国外优秀的建筑师学习,但我们不应把市场搞得太滥。像中央电视台新址和跟“鸟巢”方案我认为很成问题。首先这种方案根本没有同北京城市肌理相融,这不是正常设计。这个要是叫设计,中小城市照此效仿后果不堪设想。每平方米800多公斤的用钢量,问题在于以形式为主,我看不到这种空间结构给体育场的受力状态和经济带来什么成功。要抵制这种做法。

    赵冠谦:设计师要学会善待批评设计师相轻的现象并不主流。在普遍意义上设计师还是希望反映自己的个性。我们现在还是缺少流派,国内目前还没有设计流派的形成,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思想。在这方面探索还不够,这和经济形态有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习惯是首先要做社会需要的,然后再去考虑怎么提升。

    互相交流探讨是一件好事,但出发点必须是好的,不能为了表现自己而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对事不对人,从提升作品水平的角度来发表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现在好多设计师不习惯交流,一说批评,就认为你要贬低我,还不能够很好地吸收别人的建议。不能善待比较尖锐的意见。

    目前的设计界之间的交流还是非常少,在学术讨论上做的也不够。一个原因是现在各个单位设计业务量非常大,现在中国创造的设计市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大家可能没有时间来考虑其他的事情。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10/231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城市规划与建筑理应百年计

迷失在城市再造与符号崇拜之中

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几个问题

城市规划准则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城市的忧伤

“城中村”-城市的痛

城市设计要目中有“人”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与建筑,不应当是遗憾的艺术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