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宜居环境

收录时间:2005-09-03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较高的速度。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面临着各种严峻的问题。比如资源、能源、水、土地和交通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日前召开的“绿色中国”第八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阐述了他对城市规划与宜居环境的看法。

延伸阅读:中国工程院 发展 宜居 环境 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较高的速度。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面临着各种严峻的问题。比如资源、能源、水、土地和交通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日前召开的“绿色中国”第八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阐述了他对城市规划与宜居环境的看法。(参考《建筑中文网

    城镇化带来的严峻问题

    邹德慈说,面对快速城镇化,有两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是就业问题。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会有近3亿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那时,就业将成为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城镇化的推动力。农村现在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其重要出路之一就是城镇化。现在我国每年差不多有1亿左右人口的流动量,他们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不太发达的小城市流动到比较发达的大城市。这种人口的流动看似有一定的自发性,其实它恰恰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造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别,存在着农业生产力比较低下,农村人口增长还比较大的问题。相关专家预测,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个概念,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消失的。即使有3亿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到2020年的时候,农村还有将近6亿人口。如果我们农业生产率的水平不能很快提高的话,那么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可是,如果农业生产率极大提高的话,富余劳动力的数量还要增大。这是一个悖论。

    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和瓶颈,同样是非常严峻的。

    住区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

    邹德慈说,城市是人所创造的环境。自从人类创造了城市以后,就存在着人、自然、环境三者的矛盾。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这个矛盾比较小,到了现代,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重要。

    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有几个圈。第一个是大气圈,包括空气、气候、气象;第二个是土壤岩石圈: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地下水;第三是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湿地;第四个是生物圈: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现在国际上的概念,是把所有人类积聚的地方都叫作人类住区,邹德慈把人类住区也分成了四个圈子。巨型城市:大城市连绵区或者是大城市密集区,这时,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大城市,而成为集群式的综合城市;城市: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小城市;镇:县镇、建制镇、乡镇;村:中心村、自然村。这个人类住区的圈层和自然圈层交错在一起,我们的住区都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成果,不可分离。

    截至2003年底,我国有660个设市城市,两万个建制镇。分别比1949年增加了524个和1万5千个,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51782万人,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10.64%提高到现在的40.5%。2004年已经达到了41%。

    从全国城镇分布图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我国主要的城镇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东部地区。这是由我国地理特点所决定的,它恰恰和全国耕地的分布图比较吻合。这也是现在在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之间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宜居城市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城市环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邹德慈认为,所谓的宜居环境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物质条件,第二精神条件,第三自然条件。

    物质条件很容易理解,比如说要有可靠的防御,从联合国对人居环境的研究来讲,往往把安全放在城市的第一位;又比如抵御自然灾害,抵御人为灾害,一直到防灾,防恐等。第二个是适宜的住房。第三是方便的交通和购物。第四是有足够收入的就业、良好的教育、医疗、和谐的城市形象,丰富的休闲娱乐等等。现在有些人把“宜居”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住房其实是不正确的。

    从精神条件来讲,是安全的社会环境、卫生的生活环境、文明的道德风尚、较高的文化教养等。

    自然条件比较容易被忽视。很多人认为宜居就是多盖住房就可以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清洁的空气、水体,适宜的土地、岩层,良好少灾的气候,多样的山林、植被等,这些都非常重要。邹德慈将其归纳起来,他认为比较理想的城市应该做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冷暖宜人、一片净土。可是,要建设宜居城市谈何容易。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土地问题等,都是创建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如果离开这些,仅谈宜居,将会是空谈。

    邹德慈认为,中国今天城市的现状是不够宜居的,包括北京在内。我们目前对于宜居的理性认识也很不足。我们经济搞上去了,发展非常快,可是我们的环境质量,自然环境的质量下降了、恶化了。

    塑造宜居环境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人和自然的统筹和和谐,科学的生态观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法》,邹德慈认为是对创造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战略保障。但是,怎样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宏观的规划,在工作上真正衔接起来?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邹德慈呼吁,要让宏观环境评价切实落实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9/372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看临海如何规划人居佳市

中国城市建筑:误入求洋求大歧途

黄河小北干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

正视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

谈五金配件在门窗中的作用

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

浅析建筑节能

关于韩国室内设计的媒体表现倾向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