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应当重视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扶持

收录时间:2005-05-19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江泽民总书记年前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当然是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不仅落后于工业、交通、金融等领域,而且也滞后于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原因何在?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在于国有建筑企业缺乏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改制成本哪里来,富余人员哪里去?国企改

延伸阅读:企业 体制改革 国有 改革 江泽民

    江泽民总书记年前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当然是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不仅落后于工业、交通、金融等领域,而且也滞后于城乡集体建筑企业,原因何在?业内人士认为关键在于国有建筑企业缺乏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改制成本哪里来,富余人员哪里去?国企改革确实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若干深层次矛盾影响了国企改革的进程。(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国有施工企业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步履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建筑企业由于“享受”惯了各级各类关于国有企业的种种清规戒律,溶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之后,僵化的体制,老化的机制,使他们难以与乡镇建筑企业、个体私包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难以在同一产品价格面前竞争,企业的包袱更加沉重,企业的步履更加蹒跚。

    1、深层次的矛盾由隐性变为显性。薄利、微利的产业价格政策,使不少国有建筑企业无力垫资承接工程,无法参与低价竞标;五、六十年代进入企业的职工已经老龄化,进入退休行列的人数日渐增多,建筑企业的生产属高危行业,劳动强度大、施工条件差,职工有效工龄短,一线职工一般过了50岁就无法再进行正常施工,但工资、奖金不能少,企业因工伤亡人数较多,伤残职工的生活补助、死亡职工的遗属抚恤补助日趋加重。以江苏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全省有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1500家,每年因公伤亡30—50人,改革开放以来累计超过2000人;每年因公致残300—500人,累计超过10000人,而需要瞻养的伤残职工及死亡职工遗属超过了30000人,伤亡职工位居全省各行业之首,留下的负担也为各行业之最。江苏的国有及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中,一般一个在职职工的劳动必须承担一个退、残、亡、病职工的瞻养费用。企业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部分人的生活出路如何处置?

    2、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上非法变为“合法”。我国建筑市场的工程招投标体系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材料定额、人工定额测定工程价格,并因地区而异定出不同的浮动价格,这种招投标方式不仅有悖于国际经济运行规则,而且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极不相适应。同一标价,同一浮动幅度,个营、乡镇建筑企业能做,国有企业因负担过重却做不下来。过去,公开压级压价已成为我国建筑市场地方保护盛行的一种手段,明招标实暗箱操作。但现在有人提出了“合理最低价中标”的办法,并着力推广,甚至强行全面实施,乍一看,这一做法似乎很先进,似乎与国际经济规则正在接轨,但其实不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法制建设尚不完备,劳务价格没有相对稳定的标准,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一定市场,一句话,以工程咨询为中心的体系尚未形成。在这种状况下,“合理最低价”的参照系数难以形成,工程产品标底价,最终把压级降价的非合法性变成了“合法化”,在江苏建筑市场实行着的“合理最低价中价”,有的甚至将标底价下浮20%,别说国有建筑企业不敢问津,即使稍有头脑的私营企业也难以接受。

    这些年,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业主片面强调投资效益,提出不切实际、甚至违背科学的工期要求,但招投标管理部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市场只一味顺从业主的要求,把垫资承建打入质量保证金或提供承诺保函作为中标的首要条件,而没有一家有权机构要求业主同时出具工程支付保函;业主可以要求承建的某项工程必须达到某个质量等级,否则将处罚若干罚金,但没有一个合同见证机构提出奖励与惩罚是对等的要求。所有这些从本质上说明了一点,不规范的市场竞争最终使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企业处于弱势、劣势地位。

    3、拖欠工程款的行为愈演愈烈。拖欠工程款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市场中的一个痼疾,不仅给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国有企业职工因拖欠工程款发不出工资,职工过激行为时有发生。工程款的拖欠已从过去暂缓一下变为恶意拖欠。近几年,首长工程、示范工程、重点工程拖欠款项逐年增大,建设单位本就不想全额偿付,或城镇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滚动开发,本就没有马上偿还施工企业欠款的意向。这些拖欠对国有建筑企业危害特别大,在业主的眼中,拖国有企业的工程款反正是国家的,事实上,由于被拖欠,企业陈贷不能还,新贷借不到,银行对企业关上了诚信大门;企业对材料商的陈欠不能还,再欠就难,材料商对企业同样关上了守信大门;职工发不上工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最后企业不得不自己关上大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被拖欠的工程款达271亿元,其中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占60%以上,而施工企业当年的实收资本为400亿,其中固定资本为174亿元,换言之,企业的流动资本已被拖欠殆尽,如此恶性循环,企业何以生存?

    4、 “三乱”现象由屡禁不止变为肆无忌惮。以江苏为例,该省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在省外施工的人数占企业职工人数的1/3以上,然而一旦离开大本营,有的要被当地有权部门强行收取教育费附加、防洪保安基金、劳保统筹费、菜篮子工程费等,有的要按工程造价各占1%的比例强行收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有的动辄被罚款,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一些企业刚刚到达的施工人员,还未来得及办理暂住证,即被突击检查,结果人被抓去关一顿、训一顿,企业还必须马上赔上笑脸送罚款;有的巧立名目搞摊派,企业在注册地有摊派,企业施工所在地也要被摊派:妇女节、儿童节、修桥、铺路直至娱乐城开张、大会堂落成,名目繁多,应接不暇,国企较之于其他建筑企业,本来就已经十分困难,又哪里能经受得了这么多的额外支出呢?

    二、应当加强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扶持力度

    按照江总书记最近在西部大开发重庆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前无论是改革与发展都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开拓创新的原则,各级政府针对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建筑企业的实际,必须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打好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攻坚战,为此建议:

    1、多渠道筹措改制所需要的成本。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对特困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所欠银行贷款,经审定确无偿还能力的,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核销呆坏帐计划;国企所在地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根据企业改制成本不足的实际困难,通过财政拨付,偿还拖欠的工程款等,帮助企业解决改制成本的差额部分,各地同时还可通过公有资产变现、置换企业土地使用权、系统或行业内部调挤等渠道分别再筹措一部分企业改制资金。值得指出的是,无论财政拨付还是各地自筹资金,都应该主要用于特困企业的职工身份置换,补足企业历年欠缴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60年代下放职工、企业伤残职工、死亡职工遗属的生活困难补助储备金。

    2、认真处置好改制企业的职工劳动关系。中央和各地地方所属建筑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时,必须首先做好职工的身份置换工作,一般可实行一次性买断工龄的办法,使原为全民、集体性质的企业人变为“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自然人,对于因破产、关闭、歇业、解体、销号等原因失去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企业应参照各地工业企业的有关政策规定,向职工一次性支付相关经济补偿,对于改制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对身份置换后进入改制后新企业的职工其补偿金可以取现,也可以购买企业股票,一时不能取现的,由企业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付息,并约定还本期限;对自谋职业、未竞争上岗的职工,原则上应以货币形式一次性支付其补偿金。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制造后,都有吸纳原企业职工重新就业的义务,改制企业除非经营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否则都应吸纳原企业中60%以上的职工,以保持社会稳定。

    3、妥善处理好改制企业的债务问题。中央和各地地方所属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时,都应认真清产核资,对清查出来的应收帐款,凡债务人死亡、破产的,以其遗产或法定财产清偿后不能回收的款项,应该同意改制企业税前列支,也可以冲减企业所有者权益。经企业属地财政机关验审3年以上应收款确实难以收回的,可以全额核销,核销款项的有效法律文书移交属地行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和追索,追索回收的款项应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改制企业协商分成比例,以充实改制企业的发展基金。经确认的待处理资产损失、产成品损失、递延资产中的潜亏挂帐及形成损失的长期投资,由改制企业上报同级有权部门核准后核销这部分不良资产。改制过程中,要注重解决企业贷款担保链的问题,要通过贷转股、呆滞欠贷坏帐处理、分清连带责任等办法,解放担保链上的一批企业,促其轻装上阵,加快改制。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5/254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应重视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扶持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

浅谈职工普遍持股是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行政行为

中央施工企业体制改革难点与对策

当代公共管理与政府改革

建企领导如何建立用人机制

浅谈如何建设和谐国有施工企业

中国国有建筑企业的现实与未来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