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浓墨重彩,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收录时间:2008-10-22 10:07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夏云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常德市第二中学综合楼项目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整体布局、单体平面设计、景观设计等诸多细节,并从历史人文与现代校园文化传承对接的角度、诠释校园建筑的风格特点。

延伸阅读:传承 历史人文 对接 建筑设计 校园建筑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常德市第二中学综合楼项目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整体布局、单体平面设计、景观设计等诸多细节,并从历史人文与现代校园文化传承对接的角度、诠释校园建筑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校园建筑; 历史人文; 建筑设计; 传承;对接
   
    Abstract:This text combines the engineering solid example and elaborated in detail Changde city the second high school comprehensive building item the design principle, whole layout of the building design, single body flat surface design, view design etc. many details, and spread to accept to the angle for connect and explain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building from the history humanities and the modern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school building; history and humanism; architecture design;inhentance;docking
    浓墨重彩,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1引言
   
    常德市第二中学是由公元1888年创办的德山书院延续而来,位于德山老码头,东临沅水,北连孤峰塔,校园地旷水碧,古树成荫,文化底蕴深厚,是常德市城区办学历史最长的学校。110多年以来,以“为时养器”为训,倡导“志道为先,精业为本”的校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优秀人才。“常德德山山有德”,常德市第二中学,秉承优良的校训校风至今,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人才摇篮。
   
    2工程项目概况
   
    常德市第二中学占地面积9.68hm2,校园由前庭广场(德山书院原址),教学区、运动区、学生宿舍、教师生活区组成。综合大楼位于中轴线中心最高处,其南为文昌楼,北为学校运动场,综合楼建筑集图书馆、实验中心、电教中心为一体,为宽97m,高30.5m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7350m2。
    浓墨重彩,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3建筑设计理念
   
    鉴于常德市第二中学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在建筑设计理念上首先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现代校园文化的对接;其次,充分考虑学校周围的环境,在设计上注重生态优先原则,利用原有小山坡地基,依山就势,尽可能减少开挖对校园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建筑物风格则沿袭学校原有建筑物建筑风格,布局上注重与原有建筑和谐搭配,特别是注重校园建筑群的整体层次感;在平面和空间布局上则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力求校园建筑的简洁大方,在造型设计处理上则追求校园综合建筑的庄重且活泼明快,并富于时代气息。 4建筑布局
   
    校园前庭广场与教学区,运动区构成南北中轴线,综合大楼位于中轴线中心最高处,其南为文昌楼,北为运动场,两楼之间设计半圆形广场,广场两边规划布置科学家铜像,综合大楼地基南北地面高差达5.2m,因此建筑布局为西端四层,中部五层,东部五层。在空间布局上,还通过设计廊道、楼梯、观景平台等空间连接体使建筑与建筑之间互相连接,以增加校园内部建筑之间的整体性、秩序性和开放性。
   
    5建筑物单体设计
   
    5.1建筑平面设计
    综合大楼主出入口设在建筑中部,与校园南北中轴线上文昌楼、青莲楼的出入口重合,建筑中部一层大厅为交通枢纽转换空间,南通广场通达文昌楼,北架天桥通达运动场。大厅高两层,在二层设围绕大厅的环形通廊,联系主楼梯通达各楼层。楼中共有楼梯七部,分为主通道楼梯四部,图书馆内楼梯两部,天文馆楼梯一部,全部采用宽梯设计,方便学生群的出入。主楼内部功能设计上主要考虑与各单体的连接与互通,因此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运用建筑内部各层空间递进变化来展现主楼大厅的大气沉稳和隽永,其开阔的通道与连廊设计传递出主楼建筑蓄蕴并重、书香悠远的美好意境。
    图书馆平面功能布局:根据图书馆功能与使用要求,在综合建筑布局中要有其独立性及减少环境影响,因此将其布局在建筑的西端,靠近教师宿舍区,占建筑的一至四层,分别由书库、借阅厅、办公装订复印、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报告厅与节目制作室组成。首层为书库、借阅厅、办公装订复印与教师阅览室,其中书库在该层中设计一夹层使书库容量增大一倍,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提高和优化了实用平面空间,书库现存图书2万多册及少量德山书院古籍。
    二层与三层为学生阅览室,四层为报告厅与节目制作室。其中报告厅为多功能厅,可作为学术研讨、教学、文艺表演的用途使用。图书馆既有与大楼联系的出入口,又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设计时充分考虑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的特点,学生阅览室和报告厅都采用大空间布局,三面采光,每间都设置二个出口,方便出入和通风。图书馆的平面布局强调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间少柱网的布置,方便内部空间使用和灵活分隔;内部格调设计处理上不寻求过多复杂的线条和呆板的行进线路,而追求自然宁静惬意的内部空间塑造,在平面空间功能设计上满足良好的校园课外学习环境需求。
    实验中心布置在建筑中部一字排开,占用建筑的一至四层,分别由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自主设计室和辅助性准备室、仪器模型室等组成。
    电教中心布置在建筑物东部,占用建筑的一至四层,分别由语音教室、控制室等组成。为满足实验教学和语音教学功能多样性要求,设计时按照务实经济的设计原则,根据个功能区的具体特点,采用动静分区,设计时不追求单一的建筑朝向,也不追求机械的空间比例,而是根据功能需要将内部空间进行科学有条理的分隔,使内部空间紧凑实用;在大楼走廊两端设计了非正式部分的大空间,方便学生学习之余在此休息和自由交流,形成了复合有序的校园教学空间。
    建筑负一层为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该层东、北两侧分别设对外出入口。
    建筑中部五层为地理模型馆、天文馆、校史陈列馆。球形天文观象台位于该层屋顶,其南北为立墙,根据设计计算立墙最高点位于观测望远镜最底角之下不影响观测。
    5.2立面设计
    建筑物图书馆、实验中心、电教中心为一体。考虑到校园建筑风格与年代的延续性,采用对称式造型,中部加层突出并采用三角立墙遮挡相对体量较小的天文观象台;在造型设计上讲究建筑物高低层次递进,大平面窗和宽外廊设计使建筑物和外部广场空间相互渗透,既增加了建筑美感,又获得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在细节设计上不寻求新奇,而着重对建筑体型、材质、比例协调进行细致推敲;为解决建筑规模与功能性需求,减小建筑长度,以适应场地并与其它教学建筑协调,建筑采用两端突出环抱广场,外露白色框架立柱配饰灰色仿麻石墙面,线条简练宽阔大气,端庄稳重。
    浓墨重彩,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6建筑物周围景观设计
   
    为使建筑物与周围建筑和谐搭配,与周围景观园林融为一体,特在建筑物四周及出入口布置带状绿化,并沿建筑物前栽种多种常绿景观树种,以体现校园植物的多样化和景观的层次感;文昌楼及运动场之间设计大型半圆形广场,广场两边规则布置科学家雕像,并设置景观盆花,充分体现学校对先人的推崇和对科学知识与人才的尊重,在广场景观布局还结合建筑物特点设计台阶、碎石小径及园林景观小品等景观元素,丰富景观排列布局。以此为基础,将景观绿化带延伸至前庭广场德山书院旧址,与原书院中的池塘和两棵巨大的古樟树联结起来,从而将综合大楼这座现代建筑与历史人文景观,现代园林和古典生态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营建出浓厚的校园书香气息和文化氛围。
   
    7结语
   
    综上所述,常德市第二中学综合楼建筑设计从传承学校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入手,并根据周围环境及场地特点,在古朴与现代文明之间寻找了一个平衡点,充分表达出了现代校园建筑物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该综合大楼设计时间为1999年11月,建成于2000年。历经七年的使用,得到了校方与各界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3.
    [2] 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0/1384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现代精美主义建筑风格的冷静表达

长江大学工字楼群的一期改造设计

《计算机辅助空间效果图绘制》的教学设计

城市规划的历史人文困境

建筑细部:必须重视的表现

浅谈现代住宅建筑设计

环保节能型建筑设计浅析

建筑是有意味的建造?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

设计中的类型学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