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探讨建立国家级工程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

收录时间:2008-03-15 12:3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监督职能发生了彻底转变,工程质量监督已经从单一责任主体向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监督延伸;同时,建筑工程验收备案制度也已全国实行,质量管理工作逐渐步入科学化轨迹。但应该看到,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目前还处在转型和完善时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因此,有必要继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模式,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国

延伸阅读:体制 建筑工程 监督 质量 质量监督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监督职能发生了彻底转变,工程质量监督已经从单一责任主体向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监督延伸;同时,建筑工程验收备案制度也已全国实行,质量管理工作逐渐步入科学化轨迹。但应该看到,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目前还处在转型和完善时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因此,有必要继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模式,深化监督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国家级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水平,健全完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解决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现存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勿庸置疑,我国现行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因而,改进和加强现有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力度,已成为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当务之急的问题。国家的法律强调建设工程质量必须实行政府监督管理。国家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以保证建筑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以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为主要内容。随着政府职能的转移,监督管理的职能和方式方法有了进一步转变。由只监督施工企业转向监督参建各方,包括建设、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由只监督工程实体到监督建设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和对工程实体的监督抽查;由监督工程地基、主体结构、装饰装修转向重点监督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由以工地质量检查员的微观检查形式转向政府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宏观控制;由眼看、手摸、尺量等一般检查手段转变为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数据采集、数理分析为依据的科学的检查手段;由建设、施工、勘查、设计、监理单位竣工验收后,监督机构进行质量核定,向建设、施工单位发放《建设工程质量合格证》或《建设工程质量核定证书》转向质量监督机构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而改革现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目的就是使基层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高效、认真、负责、科学、实事求是;上级建设主管部门对基层的工作监管有力,能及时、全面的了解辖区内建筑工程质量的真实情况,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和政策及时指导基层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系统工作机制,信息快速传递机制,日常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支撑,实施政府建设管理信息化,建立国家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将发挥这些作用。

    二、国家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的模式

    国家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是一种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部、各省、市、县(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机构相互联网,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形成国家级的信息传递网络系统(可借助中国建设工程信息网)。但它并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系统,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相应的信息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应用软件,它们相互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质量信息监督管理办法将对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奖惩措施等作出定性规定。而系统软件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验收备案制严格要求进行研制开发。利用该系统,基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将监督工程项目的质量状况、抽查数据及各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等相关信息输入网络系统,并从网络上得到上级主管部门针对性的指示和政策;上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网络中检索、调阅基层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发出指令,随机派人实地进行抽查核实,并从中了解基层监督机构全面真实的工作情况,有利于及时、准确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全面工作。由于该系统是电子政务平台,是对社会公开的,各质量责任主体可进行网上报监,网上查阅有关质量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从而做到下情上达、上令下达、政令畅通、反应快捷、监管高效,大大提高质量监管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彻底改革监管模式,从而建立起现代监督管理体系。其具体运作程序如下:

    1.建立监测信息网络的编码体系,采用数字编码对每一项受监建筑工程的身份进行确认,以供计算机储存和检索,方便数据库的建立。工程的数字编码要根据工程所处的地域及办证日期、当日办理监督手续的次序及工程结构类别进行。编码如同居民身份证号码,利用十八位编码。例如: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建设局的质监机构于2003年5月9日受理的第6项工程为辖区内刘庄小区11号居民楼工程,工程结构为砖混结构。该工程的身份数字编码为370802200305090601,前六位同该区域居民身份证号码,37为山东省代码,08为济宁市代码,02为市中区代码,2003为年份,05为月份,09为日期,06为当日报监次序,01为该工程结构类别。该工程的编号是全国唯一的,不会发生重复现象,这对建立国家级大型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2.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处理。建筑工程确定了身份编码后,该基层质量监督机构就利用这个编号为它建立质量监督管理档案。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将该工程的有关质量信息(工程质量抽查情况,建设、施工、勘查、设计、监理等各质量责任主体的情况及质量行为,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等等)进行收集。信息的收集一定要注意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基层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工程师,要及时、准确的将收集的质量信息按系统软件设立的常规内容进行输入和存储(系统软件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标准编制)。对质量信息还要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审查、筛选、分类、统计、计算和分析,以便得到更系统的资料,为各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技术、管理资料。同时建立工程备案所需质量监督的电子档案。

    3.信息的利用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建设部、省、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应充分利用建立起的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充分利用所收集的信息资源,彻底改变工作方式,一方面利用信息监测体系全面监督监测辖区内工程的质量状况和各参建主体的质量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利用信息监测体系监督下级监督机构的工作,促使下级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上级质量监督机构要设专人负责对辖区内的建筑工程进行检索查阅,并按一定比例,随机性的进行复查,核实工程质量状况及监督情况的真实性(特别是对质量状况有疑问的工程更应及时复核)。这就是一种快速反映机制,快速出击,主动控制。彻底改变质量监督的被动局面。各级质监机构要定期写出全面性的工程质量情况及质量信息管理情况的通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查、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

    三、建立国家级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所需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体系。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运用,需要相应配套的国家规章、制度的支持,需要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信息的共享,互联互通、政令畅通、保证监督管理的措施到位,体现质量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是要体现政府监督工作的强制性、严肃性。

    2.加快国家级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管理软件的开发。软件开发是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关键因素,也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质量监督方式改革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自行开发应用了一些管理软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些软件注重于监督档案的记录,分析处理能力较差,并且软件差异较大,缺少统一的标准,不能大区域的互联通,不能适应国家级大型信息系统的应用,相关软件产品急待开发。有关部门应及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积极引导,走市场开发道路,统一招标采购,促进优秀软件产品的脱颖而出。

    3.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一。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对陈旧落后的监管观念、僵化臃肿的组织体制、粗放迟钝的管理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应当作为改革监督体制,改进监管模式的大事来抓,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人员的培训和技术设备的采购与改造,保障国家级质量监督监测信息体系的建立。

    四、国家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建立的作用和意义

    1.彻底变革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模式,建立起快速反映-运作机制。国家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的建立,将彻底改变质量监督机构过去那种看报告、听汇报、跑跑转转、走走看看的工作方法,从那种无序的、繁琐的工作状态转变为有序的、简明的工作状态;从被施工、监理、勘查、设计单位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转变到主动控制全面质量状况的局面;从对工程质量及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事中控制。将快速反映-运作机制成为一种新的监督工作模式固定下来,全面提升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建立起现代化的监管模式。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3/953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强化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

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改革与发展

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新探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分析及管理模式探讨

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技术管理之探索

探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之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

搞好工程质量的宏观控制

推进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试论工程质监机构的改革方向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