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对高等院校校园空间环境的探讨-沈阳师范学院规划设计

收录时间:2007-10-12 13:39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刘弥嘉,赵中宇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简介 结合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园总体规划创作,对高等院校中心区的标志性作用,空间层次的形成,校园环境生态观的确立进行了探索,并阐述了现代高校空间环境的人文观念。

延伸阅读:师范学院 沈阳 环境 空间 高等院校

    简介: 结合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园总体规划创作,对高等院校中心区的标志性作用,空间层次的形成,校园环境生态观的确立进行了探索,并阐述了现代高校空间环境的人文观念。
    关键字:中心场所 环境氛围 生态系统
   
   

   

   

   

   
   

   

    近年来,沈阳师范学院随着办学的不断扩展,旧有校园的规模和设施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经过校方的努力,决定自筹资金与国家投资相结合异地建设新校区。在新校区规划设计的投标中,我们所做的规划方案有幸中标,有机会在实践中探讨高校空间环境的本质和特点,并将我们对高校发展建设的理解和认识贯穿于实践中。(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 塑造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区
    基地位于沈阳市区以北近郊,规划总用地面积54万m2,规划建筑面积21万m2,分三期建设实施,预计于2010年底全部竣工。基地现状为荒废的水稻田地,平坦开阔,条件比较宽松,一切从头开始。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校,除了合理利用土地,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要求外,最大的难点在于探索校园空间的个性。如何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的、具有标志性的场所,成为我们创作的焦点。
    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小城市。正如城市具有典型的市中心一样,校园也应具有核心。向心性是人心理上的一种渴求,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征,也是人类对空间认知的出发点。作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心区,不仅是教学与生活的功能中心,校园空间的重心,更应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给学生以“家”的认知感和安全感。于是我们把对校园空间个性的把握落在了中心区的塑造上。
    新校址用地虽开阔平坦,但基地边界零乱不规则,难于把握。为统一用地,进而控制整个校区,在基地中心设计了一个圆,直径380 m。圆形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并且在众多的形式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视觉突出性。学校的主要功能区域——教学区就设在这一划定的圆形用地内。圆形路网以内的用地又被划分为九块,形式如《洛书》中描绘的中国传统的宇宙图示——九宫格。九宫格之中宫的位置无论从传统观念上、功能组织上,还是从几何构图关系上都是整个区域的中心,这决定了其作为教学区乃至整个校区的中心广场的地位。而教学区的各主要建筑则依主次分别占据九宫格内的其他地块,共同限定、围合着广场空间。
    新教学区在圆形路网的控制下自成一体,位置显要、特色鲜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空间意识和心理需求;严格的几何关系、充满理性的布局与教学区严谨有序的性格相和谐;开阔低平的广场空间与教学科研区开放性的学术氛围相一致。中心广场也以其具有显著特色的空间格局在校区整体环境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场所。


   
    二 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氛围
    总结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应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可见,高等院校的校园应具备多种性格的环境空间,以满足不同的功能。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空间环境对一个面向21世纪的大学校园意义深远。
    美好的环境首先应与人的心理需求相契合。高等院校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意气风发、充满创造激情。活跃的思维使他们渴求跌宕起伏的变幻,单一呆板的空间格局,虽然能满足物质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却难以满足他们心理上的热切渴望。因此,美好的高校校园环境空间应层次丰富、形式多变。
    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力求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格局,多层次的环境氛围,来满足教学和生活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却截然不同的功能的需要。
    教学区空间表现为在圆形母题控制下、严格的几何式布局,位于基地中心,这里充满了治学严谨的学术气氛。与之相对应,学生生活区布置在教学区外围的北侧及东侧,与教学区之间通过宽阔的绿化带过渡与联系。生活区空间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布局,道路自由曲折,建筑布局顺应道路,空间态势与教学区迥异,其亲切、恬静、轻松的氛围给紧张学习过后渴望得到放松的学生们带来充分的心理满足。
    如果说教学区的空间格局偏重于理性,那么生活区的空间形式则更重人情,两者功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不失为良好的交往空间,可谓各得其所。二者的结合,情理相依,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新校区层次丰富、格调高雅的校园空间环境。
   
    三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生态系统
    在当今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结合生态的环境设计成为共识,绿色环境是当今人工空间的发展趋势。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整体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创作的又一主要课题。
    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址用地为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因此在经营各功能分区的同时,必须系统地考虑人工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使其有机完善,积极地调节并改善校区小气候,同时美化环境。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将各个功能分区内的建筑尽量集中布置,节约出大片完整的用地,在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过渡带形成集中的公共绿地,并向各个区域内部渗透。这样的绿化布置,具有整体性,连贯有效,为校区提供了真正的氧气库,并在空间和景观上起到了连接过渡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结合功能布局,在圆形路网控制下形成的集中式教学区外围布置一圈连贯的绿化带,其间穿插环状水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绿环,绿环在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局部放大,成为一片开敞的绿化林地,有效地净化空气、隔绝噪声,既保证教学区安静的氛围,又使生活区环境清雅、安逸。水面的处理依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理水的原则,“聚则辽阔、散则曲折不尽”,技术上采取循环水处理的手法,使其具有流动性,形成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人工自然生态景观。随着季节的更替,水体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并对调节校区温湿度及两岸植被的生长态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由水面与绿化相结合构成的这一生态绿环使新校区的生态环境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间。
    在沈阳师范学院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无论是树立具有向心性的校区焦点,创造层次丰富的空间格局,还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系统,无一背离广大师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或许这就是我们制胜的原因: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10/803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谈城市新贵族空中会所的设计

现代建筑空间意境塑造初探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GPS技术在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施工控制网中的应用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膜结构背后的故事

沈阳首开严寒地区强制节能

大门设计的本体思考

环境卫星斯特林制冷系统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