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影响建筑风水的因素(二)

收录时间:2007-03-06 16:3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这里所说的土壤,是指风水学“龙穴”所处明堂的基地土壤,亦即建筑的基地。在古代,择地定穴位后,为慎重起见,要开挖探井验土,这个探井就称为金井。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深浅度数,随地酌定,见浮土已尽,土色已变,或五色咸备,或红黄滋润,便认为是得到地气,这是风水中的"辨土法".《相宅经纂》卷三“阳基辨土法”曰“于基址中掘地,周围阔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将原土筛细,复还坑内以平满

延伸阅读:五色 土壤 土法 平满 探井

    土壤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土壤,是指风水学“龙穴”所处明堂的基地土壤,亦即建筑的基地。在古代,择地定穴位后,为慎重起见,要开挖探井验土,这个探井就称为金井。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深浅度数,随地酌定,见浮土已尽,土色已变,或五色咸备,或红黄滋润,便认为是得到地气,这是风水中的"辨土法".《相宅经纂》卷三“阳基辨土法”曰:“于基址中掘地,周围阔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将原土筛细,复还坑内以平满为度,不可安实,过一夜,次早起看,若气旺,则土拱起,气衰,则凹而凶。”考虑到土壤结构对建筑的承载力,古人还总结出了称土法,《相宅经纂》卷三“称土法”曰:“取土一块,四面方一寸称之,重九两以上为吉地,五、七两为中吉,三、四两凶地。或用斗量土,土击碎量平斗口,称之,每斗以十斤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有的风水书也讲到称土法为“入土实一斗,称之,六七斤为凶,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来推断土壤的密实性和地基承载力。前章讲到郭璞相地营建温州城等的故事,就记述了称土法辨土法用实践的情况。(参考《建筑中文网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多变,土壤多种。按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大致可分为砂土类、壤土类、粘土类三种,它们的含水量和耐压性均有差异。要透彻土壤的性质,还要对土壤的形成和结构作一简要介绍。我们常见的土壤是坚固的岩石在持续不断的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成的沉积物。它是由颗粒(固相)、水(液相)和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不同土壤的三相组成成不一,因而在土的轻重、松密、干湿、软硬等一系列物理性质和状态上有不同的反映,这些物理性质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土的三相组成比例关系,决定了土粒比重、含水量、孔隙率等的大小,这些指标是基工特性的重要参数。一般说来,土壤比重(单位体积的重量)越大,孔隙率越小,就越密实,承载能力就越大,适宜做建筑地基;对同一种土壤来说,含水率越高,承载力就越小。土粒的比重决定于土的矿物成分,它的数值一般为2.6~2.8,砂土和粘土比重在其范围之内,而有机质土为2.4~2.5,这类土含有大量的动植物腐殖质,颜色暗黑,土质松软;而泥炭土的比重就更低了,仅为1.5~1.8.后两类均不能做为建筑的地基。

    风水中说的斗士六七斤的凶土大概就是机质上了,而八九斤的吉土可相当于砂土或粘土,十斤以上的大吉土,相当于密实的碎石土了。看来古人的土壤称重法虽不那么科学,但在当时来说却是行之有效的,而吉凶的观念的本质内涵也就是指承载力大小和透气渗水性好坏,并无迷信可言。

    按现代地基力学要求,各类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单位面积上的承载力,一般为吨/平方米)。

    综合承载力,渗水性、含水量等因素分析,砂质土壤土质致密坚固,承载力大,含水率低,较粘土干燥,渗水性和透气性好,利于土壤的净化,防污性较好,并易于开挖施工,因而建筑土质以砂质土为宜。壤质土(有机质土)结构疏松,承载力小,房屋易发生沉降塌陷;而粘质土结构过于致密,渗水性能差,房屋易发生潮湿,不利于人体健康。

    在古代,坟墓之穴多选在砂土之处,因砂土的含水率低,渗水性和透气性好,最利于木质棺椁的持久保存。如震惊中外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虽经二千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随葬器物保存完好,尤其墓主人的那具女尸,保存极好,甚至连肌肤仍富有弹性。这是与墓葬地的良好地质条件分不开的,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附近,是浏阳河平均水位约15米,该台地由网纹红土及砂砾层组成。棺椁座落在厚约1.1米,层压较紧的砂质粘土层上,下为透水的砾石层,四周则为网纹红木所包围。棺椁以上是厚达16米的杂色夯土,地表水难以渗入到墓室。此外,又采取了在棺椁四周加以木炭、白膏泥填充等技术措施,终使其防腐性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土壤的物理性质外,地下水位层应低于屋基0.5米,以避免造成潮湿和塌陷。还要查看土壤的污染情况及蚁害、鼠害等情况以及地下有无古墓、古井、坑洞、穴道、砂井等地下坑穴。而要探明这些情况,除了访问调查外,进行实地勘探则是一种必要手段。常用的勘探方法有坑探、钻探和触探,而在古代人们常用的就只有坑深了。

    古代探察地质土壤情况而进行坑深的位置,便是风水家所点的“穴”处。穴便是营建墓葬和住宅的具体地点,具体说来,“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寻龙容易点穴难”(《葬经》),穴是风水家最重视的了。堪舆家察牧堂说:“定穴必以浅深为准的,当浅而深,则气从上过;当深而浅,则气从下过。”这是说应找出利于保护棺椁的土层。实际上,风水家在点穴之后,均要进行坑探以判明土层地质真实情况,如不合适,则要前后左右移位,严重者则弃之不用。

    从明清两代帝王陵寝发掘资料来看,在陵寝地宫的核心,棺床正中央的位置,有一个圆形通地脉的深孔.《汉唐地理书钞》说:古代有金人以杖撞地而成井,深不可测。金者,宝贵也,故有“金井”之称。流行于民间关于金井的传说众说纷坛,神秘色彩更加浓重。按风水之说,金井为风水之穴,藉以沟通阴阳地气;有的则以“井”字附会,认为金井内有一股终年不竭不盈的泉脉。除了许多神密离奇的传闻外,由清代丧葬典仪的有关记载,说明金井是帝王帝后们生前所格外关注的,每每诚惶诚恐施之以礼。例如,在菩陀峪万年吉地,慈禧太后曾亲自到地宫看视金井,并把她手腕上的一件稀世珍宝“十八颗珍珠手串”摘下来,投入金井,做为镇墓之宝,以示息壤。此外,慈禧还屡派大臣自内廷前往地宫,在金井中安放了数量惊人的金玉宝器,“金井”成了货真价实的金井了。

    古之帝王对丧葬格外重视,万年吉地选定后便是点穴,也就是确定金井的位置。点穴后,破土挖出一个磨盘大小的圆坑,初步探查穴处土质,然后在圆坑上覆盖以斛形的木箱,以后就永远不让这个坑再见日月星三光。在点穴得到的穴中前方一定距离内树立志桩,穴中和志桩均慎加保护,直至钦定动工。在确定清末皇帝溥仪的吉地龙穴时,据岳梁向溥仪奏报说,龙穴开创以后,见土色甚佳,风水甚好。事竣以后,即派人守护打桩,以待兴工。在皇帝的大葬秘典中,围绕金井,有着隆重的仪式。棺椁安奉前,要由王宫大臣将陵寝兴工动土时初掘的“金井吉土”捧入地宫,覆置于金井中,然后,再将棺椁安放在金井上面。1980年,有关部门发掘整理清西陵崇陵地宫时,曾在光绪皇帝梓棺下的金井中,出土了金质、银质、珐琅质怀表和其它珠宝,以及光绪帝生前脱落的一枚臼齿。

    早在商周之际的墓葬坑中,在棺椁的正中底下,往往有一个深洞,其中常有人殉葬遗骨和青铜玉器等。这个深洞除了具有宗教意义外,主要是用以探明地下土质水文情况,是后世金井的前身。因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以下,河南安阳武官村北发掘的商代大墓,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它的南北两端各有一条长幕道。这是一座“中”字型墓葬,墓主人是商代奴隶主阶层的成员。该墓幕室的上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下部的中间有椁室,椁室长6.3、宽5.2、深2.5米,内置棺椁。在椁室的底部中央,有一个长1米、宽0.8米、深1.4米的腰坑,坑内埋有殉葬一个,青铜戈一柄。

    在陵寝基址的勘探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探井——金井,以判明工程地质的情况,相当于现代工程地质的勘探工序。金井挖掘的深度,以能判明地宫地面所在水平面的地质情况为限。金井的下底标高,将用作地宫地坪设计标高的依据。在金井的后部,另挖有更深的探井(又叫样坑),用来判明和决定地宫基础的合宜深度。为慎重起见,金井两翼地势低下处,也挖有探井。

    清代陵寝的建筑设计,是由“样子房”匠人根据陵寝制度要求,结合周围地势,以及地质水文资料,推敲构思,作出陵墓总体平面和竖向布局,以及各单体建筑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金井便作为挖制整个地宫,乃至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准点,而展示在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中。设计方案呈皇帝御鉴钦准后,由礼部钦天监刻漏科慎重选择良辰吉日,并经皇帝批准下兴工动土之日。届时,行典礼祭告山神、后土之神、司工之神,而后破土开挖地宫基槽,陵寝工程自此进入施工阶段。

    大槽开挖后,志桩不再保留,点穴所掘深井,亦趋消失,唯在穴中正下方,自大槽原有土层中留下一个土墩,立于大槽中。这个土墩便称为金井吉土,又叫原山吉土,其形制为底大上小的四方棱台,顶部有一小段呈圆柱状。金井吉上的上皮,正是穴中探井的下底面,在设计中定作地宫地坪的控制标高。大槽刨齐以后,继而进行基础和地宫地面施工,原山吉土逐渐被各层结构层所围合。原山吉土的四方棱台的下段被掩埋在基础中,而上段圆柱则套在地宫宝床下的底垫石中央凿留的透孔中,宝床底垫石上平,同地宫地坪在一个水平面上,其也正是原山吉土的顶面标高。底垫石上面,安砌宝床,宝床正在中央,也凿有圆形透孔,这就是最后形成的金井,透孔称为金井透眼或穴眼,其确与地脉相通。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3/707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地源热泵技术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生态效应

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风蚀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技术

浅析我国农业土壤表层的生态环境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砼接地体降阻的实例

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

接地装置及其运行维护

华北平原地区土壤蒸散发计算模型研究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