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

收录时间:2007-01-29 00:37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近年来,国内对产业用地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和探索性的实践相继出现[1-[10. 所以,当上海市政府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重地的黄浦江时,对设计界来说一开始便是充满挑战与机会,因此也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11-[13.在世博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后,当局将世博园建设的启动区和重点放在了核心区景观,即规划在黄浦江东岸世博中心绿地。地块总面积42公

延伸阅读:一开 上海市政府 世博 景观 黄浦江

    近年来,国内对产业用地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和探索性的实践相继出现[1]-[10]. 所以,当上海市政府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重地的黄浦江时,对设计界来说一开始便是充满挑战与机会,因此也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11]-[13].在世博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后,当局将世博园建设的启动区和重点放在了核心区景观,即规划在黄浦江东岸世博中心绿地。地块总面积4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公共活动中心用地和演艺中心用地13公顷。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于2006年2月完成了对世博园区整体景观前期定位的研究,并于2006年6月完成了中心绿地景观的设计方案。(参考《建筑中文网

    本文重点讨论的部分是世博园浦东中心绿地景观(42公顷)的整体定位,和其中公共绿地部分(29公顷)的方案设计。在世博会期间,中心绿地承担着各种庆典、表演、展览、会议等活动,同时也是游客游览、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会后,园区将成为上海市的休闲娱乐及创意文化产业中心。所以,世博中心绿地既是世博会的绿地,更是一个滨江的绿地、城市的绿地。

    1、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框架与结论

    2010上海世博会会址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进行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是一个兼具多重内涵的场地,其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城市中心区复兴、棕地恢复与再开发、滨水区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诸多方面的课题,因而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对它进行准确的规划定位。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把握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

    1.1 上海缺什么?

    从时间轴和空间轴的分析回答上海缺什么的问题。首先追溯了上海市公园绿地历史演变的过程,探讨了社会经济驱动力如何改变市民的休闲方式;通过城市尺度的生态问题剖析,重点是关于公园绿地结构、功能及其与其它城市用地的相关分析,从自然和人的角度寻找上海市生态环境与休闲游憩的需求缺口,为场地功能定位提供思路。结论概括为: 上海需要方便可达的大型绿地,期待与水结合尤其是城市湿地公园和植被多样化的公园,要求主题鲜明、活动内容丰富。

    1.2 场地能做什么?

    场地禀赋研究回答场地能做什么的问题,分别对场地景观过程、建构筑物、现状植被、场地故事等四个角度分析场地的适宜性,同时指出场地规划所受到的限制和面临的问题。结论概括为:场地具有丰富的、价值很高的工业遗产,大量的工业建构筑物都可以再利用,又有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如果能充分挖掘利用,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世博景观。


   
   

    1.3 2010年的世博会需要什么?

    从两个方面来确定,一是基本的功能需要,主要是世博会期间人流的疏散要求。预计,世博会期间每天将有七万人次的高峰人流,世博绿地必须为缓解人流压力,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提供便捷、安全的疏散机会;第二个方面是景观应该给世人展示什么?客观上讲,2010世博会无疑将展现中国经过几十年快速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积累和强大的综合实力。但是,回应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以及和平发展的承诺,世博园核心景观要展示的不应该是中国有如何具有威慑力,也不应该是财富的炫耀,而更应该是国人的环境危机意识的流露,展示如何通过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而不是给世界带来威胁。所以,应该避免铺张及巴罗克式的景观展示,而更应强调生态与环境的忧患意识和治理尝试,以及对人的关怀和对足下文化的珍惜。

    1.4 世博园核心景观区的定位

    综上所述,得出上海世博核心区景观的总体定位:是基于生态设计原则、尊重场地的工业遗产、满足多重体验需求的大型滨江绿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滩”的回归——生态可持续性。通过水体、土壤和动植物群落的恢复,将自然重新引入城市中,营造便利可达的城市绿核,重塑“滩”的形态,恢复黄浦江两岸自然滩地的生态景观;

    2)场地记忆——文化的传承。保留场地中承载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建筑物、构筑物、工业活动印迹和故事,让参观者可以追溯场地的记忆;

    3)多重体验——人性的场所。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融体育活动、休闲游憩、科普教育、艺术创意于一体,营造丰富多彩的体验空间。

    2、场地问题与挑战

    上述定位研究明确了做什么的问题。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必须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场地面临五大问题和挑战:

    1)滨江洪涝:如何利用场地的滨江特点,利用雨洪和海潮作用下的间隙性水位变化, 形成既安全又富于景观特色和满足使用功能的绿地?

    2)生态重建:如何将一块工业棕地,恢复为生态安全,环境良好的再生绿地,为区域和场地提供生态服务;

    3)人流疏散:展时和展后的人流量变化很大,如何在会展期间满足大量人流的疏散和滞留需求,同时会后又能方便而经济地转为可持续的日常游憩绿地需要?

    4)工业遗产利用:如何保留和再利用场地中的工业遗产,使之成为绿地的有机组成和特色景观,并能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5)文化展示:如何根据场地特色、配合世博主题,形成绿地的文化特色,展示中国人对待环境与文化的态度,和创造光明未来的努力。

    3、设计策略

    为综合解决以上五大问题,提出四大设计策略

    3.1 “双堤夹镜”的绿色基底:整体结构为两条防洪堤夹一系列湿地(“镜”)的格局,体现自然力与人文,生态与艺术,安静与热闹的递变与调和,分为:

    1)临江滨水带:分布在100年一遇防洪堤之外,由不同类型的生态堤岸、湿地、码头等构成,滨江栈道贯连期间,使人与日常的潮水和江波相呼吸,并感受丰富的滨江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路;

    2)内河湿地带:分布在百年一遇防洪堤和千年一遇防洪堤之间,由湿地和溪流。中间的泡状景观元素由水泡、树岛、灌木岛等多样化的生境所构成。斑块的边缘效应和隔离效应,为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并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内河湿地的水是经处理站净化后的黄浦江水,通过湿地的过滤自净作用,形成清澈的湖水,再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输往场地其他区域使用,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理念。

    3)夹岸疏林草地带:分布内河湿地两侧,为缓坡草地和乡土乔木林,自水边至防洪堤顶林木由疏而密过渡,基调树种由落叶的枫香和乌桕过渡到常绿的香樟林。在世博会期间,此区域绿地承担一定的人流疏散作用,平时则是轻松的休憩地。

    4)堤内庭院艺术带:分布在1000年一遇防洪堤之内侧,靠近展馆一带,其一边是防洪堤,另一侧是高架步道,展区通往绿地的南北道路划分出多个地块,利用这些地块设计了十五个小庭园,它们构成环境艺术“ 容器” 嵌入防洪堤的土坡中,形成半围合的庭院展示空间。在这十五个庭园中,将生态环保新技术与景观相结合,充分展示了人类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包括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和水能利用、废旧材料再利用、风能、屋顶花园新技术,等等。体现未来的城市和如何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绿色、环保、节能主题。

    这些庭院式的艺术“容器” 不仅增强场所的趣味性,而且为参观者创造了环境优美的疏散、休闲和等候空间。会展后由于功能的改变,可以根据需要保留部分庭院,其余可作为每年一度的园艺和环境艺术展示空间。

    这种“双堤夹镜”的结构将大大减少场地改造的土方工程,同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多样的生物栖息地,使中心绿地发挥综合的生态服务功能。

    3.2 四种道路,建立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体验路网

    与生态绿色地基地的自然和人文属性相对比,在绿地基底之上构建四种道路,构成交通和体验网络:

    1)东西向便捷通道: 它们是南北向直线林荫步道,连接展区和绿地,直到江边。它们分别与展区的空中廊道和地面交通相联系,同时是视线通道,将视线引到黄浦江。会展期间,用造价低廉而富有江南特色的竹材铺成10米宽步道,以利大量人流疏散,展后撤掉竹编,而恢复成2.5米宽的步道。

    2)堤顶曲道:沿千年一遇防洪堤开设,分别由自行车和步道构成的林荫路,也是必需的消防通道和服务车行道。防洪堤本身为蜿蜒起伏的小山丘,堤顶路随之蜿蜒蛇行。

    3)谷底折线栈道:由红色钢板构成,穿越于湿地和树岛之间,连接多个景观结点,使步行其上的人获得独特的体验。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1/675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的特点和监理控制

上海轨道交通箭指何方

住宅楼板裂缝的防治

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

虹口港、杨树浦港地区旱流污水截流工程

地下连续墙在泵站基坑防渗工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金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管理制度分析

浅谈家庭装修中的火灾隐患及预防措施

公共选择: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第三只手

ERP系统实施与项目管理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