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室内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

收录时间:2006-11-23 02:59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当色彩以不同的光强度与不同的波长作用于人的视觉时,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反应,这些与人以往经验相联系时,便会引起各种联想,使色彩具有情感、意志、情绪等各方面的象征意义。室内环境的色彩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如体育竞技类的场馆往往采用强烈的红、黄等纯度高的色彩,可以刺激运动员的求胜欲望,提高竞技状态;如图书馆阅览室的色彩,则采用扁冷的低纯度的色,以营造宁静的环境气氛。

延伸阅读:如图 生理 竞技状态 纯度 色彩

    当色彩以不同的光强度与不同的波长作用于人的视觉时,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反应,这些与人以往经验相联系时,便会引起各种联想,使色彩具有情感、意志、情绪等各方面的象征意义。室内环境的色彩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如体育竞技类的场馆往往采用强烈的红、黄等纯度高的色彩,可以刺激运动员的求胜欲望,提高竞技状态;如图书馆阅览室的色彩,则采用扁冷的低纯度的色,以营造宁静的环境气氛。(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色彩的生理反应

    人在接受色彩的过程中,由于眼睛的作用,客观的色彩在知觉判断中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偏离,如同一色彩在室内不同的光照下呈现不同的色彩效果;又如进入电影院时,眼睛会对明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些说明眼睛对色彩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当视网膜上某一部位发生光刺激反应时,会引起邻近部位的对立反应。如红与绿并置在一起,红色更红,绿色更绿。两种颜色相邻的部分,这种互补色的对比现象更为明显。同时,视觉中的色彩补偿现象证明,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种颜色寸,总是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调节,在视觉中制造对这种颜色的补偿。医院手术室的色彩一般运用冷色,正是因为医生长时间接触血的色彩,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需要有对比的色彩加以调节。同样,当色彩不和谐时,人的许多生理构造会本能地作出变化反映,以适应这样的环境。

    二、色彩的心理感受

    色彩的表情是室内色彩中重要的研究对象。理解和熟悉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应和形成表情的原因,将有助于自如地运用色彩,为室内设计开拓广阔的空间。色彩表情是人们赋予色彩主观的生命意义,在对色彩环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融进主观的情感表现。有些属直接的色彩刺激,有些则通过联想,使色彩产生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影响人的观念与信仰。象征性色彩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不同地理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对设计师来说,任何层次的色彩,其生理的、心理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三、色彩的空间感觉

    不同色彩与不同色调在室内空间中使用,与室内的空气调节、音响调节等一起,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调节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使人们不单满足购买产品的本身,更多的是愿意参与,充分享受创造的过程。专业的设计师针对室内空间的需要,利用电脑进行各种调色试验,如涂料、家具的配置等,以达到色彩调节空间效果的作用:

    ①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要求设置不同的色彩,以明确区域划分。

    ②从美学角度上突出空间的外貌特征,给人安全、舒适、悦目的感觉

    ③有效地利用光照,易于看清室内空间中的各个物品。

    ④减少人的视觉疲劳,提高学习、工作的注意力。

    ⑤使室内环境更加整洁、有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⑥“温暖感”与“凉爽感。:是冷色与暖色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给我们体温上的不同感受。如在朝北的居室运用暖色调易创造温暖的感觉,冷色调则会使房间显得比常温更低。

    ⑦ “推远感”与“迫近感”:冷色偏轻,有退远的感觉,如使用了它们,房间则显得更大,更具庄重感。暖色偏重,有互相吸引的感觉。如很长窄的房间,在其长的对面墙上装饰暖色块,会使对立的墙面互相吸引;而窄的对立墙面使用冷色,便使它们互相显得更分离,以改变原有室内的空间效果。

    ⑧“扩大感”与“收缩感”:选择明亮色彩的材料装饰天花、地面、墙面,利用明亮色彩的反射作用,能使整个空间感觉更亮堂、更扩大。大而高的空间,易产生视觉的涣散和乏味感,可以选择深暗色的地面材料,使心理感觉空间的收缩与紧凑。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1/578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设计界面说-探讨设计艺术

浅析阳光感在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中的体现

色彩心理

餐馆卖场色彩设计

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渤海大学校园景观色彩

在限定中构筑人性化的隧道内部视觉感受

中西方古建筑色彩浅析

室内与室内家具怎样配色

关注城市色彩规划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