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智能大厦施工图设计要点实例分析

收录时间:2006-11-21 08:09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通过多年的电气设计工作,我深刻感觉到随着现代建筑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智能化电气相对于传统电气化设计的区别日趋明显。近期我院承担了上海一座智能化大厦的施工图设计,我本人负责大厦的弱电部分。依据国家及上海地方有关标准及业主意见,现图纸已基本设计完毕。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业内人士深入的讨论与广泛交流,我在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得到很多心得体会,以下就是我总结出的设计要点及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同行们的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延伸阅读:上海 施工图 电气 要点 设计

    通过多年的电气设计工作,我深刻感觉到随着现代建筑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智能化电气相对于传统电气化设计的区别日趋明显。近期我院承担了上海一座智能化大厦的施工图设计,我本人负责大厦的弱电部分。依据国家及上海地方有关标准及业主意见,现图纸已基本设计完毕。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业内人士深入的讨论与广泛交流,我在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得到很多心得体会,以下就是我总结出的设计要点及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同行们的设计工作有所帮助。(参考《建筑中文网

    设计依据建筑专业提供的建筑图《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1999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67-9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防静电工程技术规程》(DGJ08-83-2000)(J100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系统概况本次设计为XX商业大厦弱电系统设计,大厦为综合性的商业大楼,集办公、商场及餐厅于一体。大厦地下两层,地上二十一层,裙房四层。电信间设置在地下二层,接收电话及网络;楼宇控制中心设置在大楼首层,为大楼弱电系统综合控制中心;屋顶设置天线接收机房。地下二层为人防区。

    XX商业大厦弱电系统子系统分类: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背景音乐兼紧急广播系统;安保监视系统;CATV有线电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BA楼宇自控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背景音乐兼紧急广播系统XX商业大厦防火等级按一类建筑进行设计,消防控制中心设置在大楼首层的楼宇控制中心内,控制中心可通过中文CRT菜单对消防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及联动操作。

    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大厦内每层划分一个单独的防火分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个报警回路接受若干个防火分区的信号,报警回路共10个。

    根据规范在各防火分区设置火灾报警探头,煤气表房设置煤气泄露探测器。地下停车库根据梁的区域布置灵敏度为II级的温感探头。其它区域采用智能型烟感探测器。

    采用输入监视模块将一些需要系统监视的报警点并入总线内,如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消火栓启泵按钮指示、紧急报警按钮、蝶阀和防火阀等。

    系统可自动联动控制防火卷帘门,排烟阀等消防设备的启停。对于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的启停,除可自动控制外,可在消防控制中心手动控制。煤气泄露探测器报警时,自动切断煤气总阀,并接收反馈信号。

    火灾报警情况确认后,自动切断非消防电源,接通报警广播及火灾应急灯,疏散灯电源,并接收反馈信号。

    火灾报警情况确认后,所有电梯停在一层,并接收反馈信号。

    火灾报警情况确认后,关闭相应防火分区的防火卷帘门,疏散通道的卷帘门,在烟感探头报警时降至离地1.8米,温感探头报警时降至地面,并接收反馈信号。

    消火拴启泵按钮直接接至消防水泵控制回路,可在楼宇控制中心直接启动消防水泵。

    建筑内走道和大厅等公共场所设置背景音乐兼紧急广播系统扬声器。各广播分区设置音量开关,可调节音量大小。

    消防广播系统平时可兼作为背景音乐系统,火灾报警情况确认后,着火层及上下相邻一层自动切换为消防广播,并放出最大音量。

    手动报警按钮都留有消防电话分机插孔,在电梯机房、空调机房、变配电室、水泵房及排烟机房设置消防电话,消防控制中心设置119直播电话。

    火灾报警控制系统每层设置的接线端子箱和模块箱,布置在弱电间内。

    消防电源线及联动线选用耐火电线,采用KBG钢管保护,钢导管与接地系统连接,形成良好的屏蔽保护,金属管外涂防火漆保护。

    管线穿越地下二层人防区域均作密闭处理。

    火灾报警系统探头实际布置可在二次装修时具体调整。

    火灾报警系统与BA系统留有通讯接口。

    小结

    火灾报警系统从保卫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角度来讲是重要的,是弱电系统中图纸审核最为严格的一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规范要求,尤其强制性规范要求。消防设备非常规的联动顺序应做好详细的记录,作为火灾报警系统设备调试时的程序设计依据。火灾报警系统目前多采用无极性二总线制,报警联动总线共用,便于设计与施工,但对总线保护的要求较高了,因此总线的施工要求要按照联动总线的施工要求来做。

    安保监视系统安保监视系统控制中心设置大楼一层的楼宇控制中心内。安保监视系统采用综合式计算机安全综合式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安保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和巡更系统。

    大楼周边设置红外对射探测器,大楼内部重要通道(电梯间、楼梯间及公共走廊)设置报警探头。

    大楼室外设置一台室外彩色快球摄像机,首层大厅设置三台室内彩色云台摄像机。首层银行根据柜台布置设置柜员机,大楼内部重要通道(电梯间、电梯内、楼梯间及公共走廊)设置黑白摄像机,地下一、二层,地上一至四层根据空间情况布置摄像机。

    楼宇控制中心设置十六路数字硬盘录像机六台,接入摄像机及报警信号。

    大楼每层设置若干个无线式巡更按钮,楼宇控制中心设置巡更系统主机。

    地下停车库设置停车场管理系统,车库进出口设置自动栏杆及IC卡读卡器。

    地下停车库各车位设置车辆检测器,主要路口设置电子车位牌,指示车辆停靠合理车位。

    停车场管理系统不在本次设计范围之内,未来根据停车场实际车位布置情况进行设计。

    安保监视系统与公共防范管理系统留有通讯接口。

    小结

    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安保系统要求的等级并不是很高,因此使用接线方式简洁的数字硬盘录像机有较强的优势。但对于大型安保系统,摄像机、报警探头数量较多,并有复杂的联动要求时,使用数字硬盘录像机就比较复杂了。目前市场上推出一种网络电视监视系统,终端采用视频接入模块,使用大型骨干网络交换机传输、储存信息。但目前这个系统的图像质量还不令人满意,信号也明显有滞后,但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来可能会取代数字硬盘录像机。

    CATV有线电视系统本次设计有线电视系统考虑接收开路电视及卫星电视信号,与市内有线电视网留有接口。

    卫星天线在布置在屋顶上,信号直接引入屋顶天线机房内。

    有线电视信号仅分配至各层用户智能集线箱内,二次装修时具体布置到位。

    大厦内部可增加自办节目,设备放置在屋顶天线机房内。

    大楼有线电视主干线垂直采用SYV-75-9电缆,水平采用SYV-75-5电缆。

    用户可通过加配智能集线箱的分支/分配器,扩展有线电视用户点数。

    有线电视客户端电坪为:64±4dB.智能集线箱有线电视接入电坪应比客户端电坪高5dB.综合布线系统本次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数据接入采用一条千兆光纤,通过一台千兆交换机分配至层弱电间,层弱电间设置交换机,分配至各层客户端,带宽10M到桌面。

    系统采用一条300对的外线直播电话的大对数电缆。

    综合布线语音、数据点仅分配至各层用户智能集线箱内,二次装修时具体布置到位。

    数据光纤、语音中继线和语音大对数电缆由电信网引入大厦地下二层电信间内,线路路由及电信手孔由外网设计时统一考虑。

    垂直布线数据布线采用光纤,语音布线均采用大对数电缆。

    水平布线语音、数据线均采用超五类线。

    大楼办公区域每15平米设计一个双孔模块插座。

    每个办公区域设置两条直线电话,一条内部电话。

    对建筑物内屏蔽效应较强区域,考虑设置移动通讯中继器,二次装修时具体设计。

    小结

    设计布点到位,对施工图设计阶段来讲,不确定因素太多。如设计仅做到层弱电间,将来水平布线又比较困难。采用智能集线箱布置在每个工作区内,二次装修时布点到位,这样做法我认为有利于简化设计工作,办公区域未来布置也更加方便灵活。需要说明的是,智能集线箱有线信号接入电坪并不是最终客户端使用电坪,智能集线箱内标准配置一台四分配器,因此会有5~6dB的损耗。

    BA楼宇自控系统BA楼宇自控系统对大厦内的空调、水泵、电梯及高低压变配电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对于故障信息发出报警信号。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1/571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深度研讨

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统一写作规定

发布前沿产品开拓智能建筑领域

五星级酒店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要点

单元式幕墙防水构造设计要点

住宅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

关于建筑施工电气设计与安装方法的简要探讨

住宅电源插座设计

常见建筑电气设计容量问题综述

试论我国建筑电气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