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谈国有劣势建筑企业的退出市场

收录时间:2006-09-30 01:1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杨苹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劣势建筑企业只有规范有序地退出市场,才能逐步实现国有建筑企业组织结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从整体上搞活和壮大建筑业。本文分析了退出的思想障碍,介绍了退出的几种形式、关键难点(人员和债务)的处理办法,同时强调,在抓劣势企业退出的同时

延伸阅读:国有企业 建筑业 退出

    党的十五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 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党的十六大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 积极推行股份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 使得国有企业的产权约束往往不及非国有经济那样强力, 政企难以真正分开, 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程度不高, 缺乏非国有经济那样的市场竞争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有经济应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 该领域正是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的领域, 是利用价值规律吸引、动员全社会进行投资发展的领域。从国家的角度来讲, 国有经济从竞争行业淡出对从整体上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质量和效益有利; 从国有建筑企业的角度来讲, 根据企业的实际和投资主体的利益, 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来使劣势企业规范有序地退出市场, 势在必行。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实现国有建筑企业组织结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才能从整体上搞活和壮大建筑业。(参考《建筑中文网

    1 退出的思想障碍

    劣势建筑国企的退出市场, 在实践中步履维艰, 原因在于思想上还有很多障碍, 不克服这些障碍, 退出难以顺利进行。毋庸讳言, 国有建筑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立下汗马功劳, 没有其贡献, 就没有建筑业的今天。但面临着资产和经营状况恶劣、职工生活困难的劣势企业退出的现实, 很多人的思想不通。劣势企业一般计划经济的色彩比较浓, 改革意识不强, 承受能力弱, 企业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员工依赖企业的思想比较严重,吃大锅饭、坐铁交椅、平均主义思想严重, 其主管部门担心难以把握国有资产不流失、债务不逃废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三个关口, 企业领导则考虑到企业亏损是年深日久的事, 担心企业在自己手中停业关闭。职工也是顾虑重重: 企业虽然严重亏损、早也无班可上, 但每月还能领到几百块钱, 不如拖一天算一天, 到破产那天再说。他们担心遣散后找不到工作, 生活没有着落。

    上述情况表明, 劣势企业退出对领导和职工都是一次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思想认识关是一个非碰硬不可的难点。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思想顾虑, 我们应从大局出发, 引导大家从本质上看清劣势企业退出的利益所在, 统一思想认识。国有劣势企业只生不死, 职工只进不出, 表面上看是关心职工, 实际上是害了国家、害了企业, 最终害了职工。对不少的劣势企业, 主管部门也曾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挽救, 结果不仅没有起死回生, 反而包袱越背越沉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 国民经济流血不止, 最终会使财政被拖跨、银行破产; 企业坐吃山空, 把仅有的一点资产耗尽耗空, 最终会连职工安置费都无法解决; 职工得过且过、技能荒芜、蹉跎岁月, 最终会被时代和社会淘汰。因此, 优胜劣汰、优进劣退、扶强不救死, 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根本措施。劣势企业退出, 不仅应该做, 而且拖不得、等不起, 必须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尽快开展, 不仅动脑想、动口讲, 更要动手做, 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推动劣势企业退出方案的具体实施。

    2 退出的形式

    在实践中,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对无资金、无经营场地、无经营活动的“三无”企业, 在妥善处理债务并进行清算后, 予以注销; 二是对无市场、无竞争力、技术落后、质量低劣及经营活动不正常、长期严重亏损的企业, 终止生产经营行为, 实施关闭;

    三是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

    四是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购买原企业经评估后的资产或净资产( 带负债), 成立股份合作制或私营企业;

    五是对虽然陷入困境、但业务能正常开展的中小企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改制。

    3 退出的关键

    劣势企业退出难, 难就难在人员的安置和债务的处理, 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为此, 要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以做到“退而有序”。

    3.1 人员安置

    应坚持“退出无情, 处理有情”的方针, 把安置好职工、解决好员工的实际问题摆在首位, 尽量使退出企业员工感情上可以接受、出路上可以选择、 安置上可以优先, 充分考虑稳定的因素, 把工作做 细做实。

    首先, 要充分发挥企业党政工团组织的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取得绝大多数人的 认可。二是严格按政策规定安置人员。人员安置政 策性强, 情况复杂, 必须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操作, 切 忌随意性。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分流安置职工。对破 产、撤消、关闭、停业的企业, 主要采取一次性安置形式, 通过变现资产、内部筹措、上级支持等办法筹 集资金给员工一次性补偿, 对符合提前退养条件的办理提前退养手续; 对整体转让的企业, 原则上由受让方负责安置员工, 并将之作为转让的条件; 对以兼并、合并等形式退出的企业, 原则上由重组后的新企业调整安排。

    3.2 债务处理

    一方面坚决维护国家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严防逃废金融债务和其他债务,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产权转让必须通过指定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评估, 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处置。

    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处理债务。一是积极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冲销银行呆坏帐; 二是实施债权转股权: 有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政府或国有资产控股部门债权转为企业股权、法人企业之间的债权转股权、企业员工债权转为企业股权等形式;三是依法破产: 对于债务清楚、无逃债嫌疑、员工理解情况的企业宜采用主动方式申请破产, 甩掉包袱;四是以物抵债: 一种是以现在的资产抵偿债务, 一种是以未来的资产( 如房地产楼花) 抵偿债务; 五是对整体转让、兼并合并企业, 原则上由承让方承担债务; 六是改善债务条件: 通过与债权人协商修改原有债务条件, 以达到降低负债的目的; 七是对确实无偿还能力的企业, 由上一级企业承担债务, 安置人员,停止运作。

    4 以退为进 退进结合

    我们在抓劣势企业退出的同时, 应注意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 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为全局服务。

    4.1 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 加大与主业无关的企业的退出力度

    许多建筑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结构趋同、人有我有、广而不精、散而无力的状况严重制约了集团企业发展。抓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公司的主导产业, 将无关产业退出是应该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思路是: 从现代大生产的高度出发, 按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行业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为依据, 通过对无关联企业和功能重复雷同的企业进行资产置换或转让变现等手段, 集中资金向龙头企业的上下游方向延伸拓展,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门类相对齐全、实力雄厚的建筑集团企业。

    4.2 与产权结构调整相结合, 将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国有独资企业产权管理僵化, 难以流动和优化组合, 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 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规范的难度比较大。因此, 应让国有资本逐步退出, 将经营者、员工或法人参股,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作为企业改制的重要内容。这样, 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的融合、补充、促进, 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3 与抓大扶强结合起来, 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在加快劣势企业退出的同时, 制定措施培植和扶持发展前景良好的重点骨干企业。一些优势企业应抓住机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以资本经营为手段,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加大改制重组力度, 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

最近几年, 广东建筑工程集团公司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劣势企业退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根据集团的要求和部署, 各个退出企业均成立了职工安置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了《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实施方案》、《职工分流安置程序》等具体操作文件, 严格按政策规定安置人员。同时, 各企业积极采取变现资产、内部筹措、追收债权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等多种办法筹集资金分流安置职工。通过劣势企业的关停并转、退出市场, 我集团逐步消除了亏损源, 减少了冗员, 优化了结构, 提高了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调整的基础上, 我集团围绕“做强母公司, 搞活子公司”的主题,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产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大经营战略, 继续提高一般建筑市场的份额,积极抢占投资、开发、建设的高端市场, 以实现集团做大、做强、做优的总体目标。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9/84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解构建筑业国企改革进程的新视角

“新国企现象”的启示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

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究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物流企业如何能够提高投标中标率

国有企业MBO方案悖论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制度

无形资本理论与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