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

收录时间:2006-08-15 02:1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上海市绿色建筑促进会”成立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社会团体,也标志着“绿色建筑”已被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绿色建筑”所体现的是生态的、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延伸阅读:上海市 人本 促进会 可持续发展 绿色

    “上海市绿色建筑促进会”成立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社会团体,也标志着“绿色建筑”已被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绿色建筑”所体现的是生态的、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参考《建筑中文网

    当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建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人们远离自然的焦虑、能源的消耗、生态的污染等种种问题。这种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而日趋扩大,并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从“生态建筑”发展到今天的“绿色建筑”概念,更强调了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规划设计上,对部分项目我们现存的问题是科学性、合理性迁就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性。项目方案决策取舍,依赖了主管官员或开发商的偏好,缺少了公众性、前瞻性和科学合理性。例如:已建成的居住小区普遍高密度、高容积率,有些地区容积率甚至达10%以上。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两岸高楼林立,黄浦江畔的城市轮廓线缺少层次感,新区高楼之间缺少以人为本的相互沟通设置;随着小汽车的发展,城市交通又日趋堵塞等等。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1%、人均淡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可耕地人均面积仅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能源的消耗较大。200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建筑采暖、空间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节能潜力很大,根据有关单位研究,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国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16.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而我国只有2美元、美国93美元、日本55美元、德国5美元。这更说明了“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确立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从字面上理解即:环保化、无污染、可循环、能源节省、突显了绿色化的原则。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应贯彻的理念是:一、强调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地情、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绝不能照搬盲从。例如各地的气候、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的不同,决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所考虑的基本要素不同,其所做出的设计也应该是不同的。不能像目前各地开花的大广场、大草坪、小县城也上高层建筑,到处建设CBD,似乎没有高层建筑、没有CBD就不是现代化。

    二、强调以人为本,规划设计立法化(要有长远发展计划),建筑设计“整体化”,强调建筑物的全寿命计算方法。单独的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国际建协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中指出:“建筑单位及其环境历经一个规划、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建筑环境的寿命同期恒长持久,因而更依赖于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这里给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当然在一般的情况下,“绿色建筑”的策划在一次性投入期内会提高5~10%的造价。但从建筑的全寿命角度来看,会给今后的使用者带来甚至高达30%的节能实惠。

    我们已经呼吁了多少遍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能把今后子孙的资源都拿来提前消耗。”但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以人为本、不以持续发展为纲的现象屡出不鲜。

    树立“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成当务之急。这观念的确立是全民的、全社会的。但从目前的状况看,主管部门的官员和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更应首先确立这“绿色建筑”观念,而不是政绩或售房的标签。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8/536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我国绿色建筑现状和设计对策分析

绿色施工在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绿色墙材面临的矛盾及对策

人文生态居住环境的立体绿化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推广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

浅谈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孕育和发展

用人本化管理激发员工潜能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