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收录时间:2006-06-02 08:1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狄喆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介绍了再冷式冰蓄冷系统的运行原理,利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对影响再冷式冰蓄冷系统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制冷机夜间运行的COP值比传统蓄冰系统高出约14%,可把夜间制冷机的蒸发温度提高2℃且不需要任何附加能量。

延伸阅读:再冷器 冰蓄冷 性能系数 节能

    摘要:介绍了再冷式冰蓄冷系统的运行原理,利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对影响再冷式冰蓄冷系统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制冷机夜间运行的COP值比传统蓄冰系统高出约14%,可把夜间制冷机的蒸发温度提高2℃且不需要任何附加能量。(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冰蓄冷 再冷器 性能系数 节能

    Abstract Presents operation principles of the sub-cooled ice-storage system, analyses affecting factors of this system by use of simulation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OP of this system is about 14%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system, and it can raise the evaporation temperature by 2℃ at night but needs no extra energy.

    Keywords ice-storage, sub-cooler, COP, energy saving

    0 引言

    冰蓄冷技术是利用峰谷电价的差别将用电高峰时的空调负荷转移到电价较为便宜的夜间从而节约运行费用。传统的冰蓄冷系统可节约运行费用但不节能,但这主要是制冰运行期间为了得到0℃的冰,制冷机的蒸发温度往往需要降低至-8℃,从而造成夜间蓄冷过程中制冷机运行的性能系数(COP)仅是白天的60%~70%,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冰蓄冷的制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静态制冰方式,即在冷却管外或盛冰容器内结冰,冰本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第二种是动态制冰方式,即冰相对于制冰介质是处于运动状态。

    静态制冰法系统简单,现已成为应用中的主流。然而,静态制冰法也存在着由于冰层厚度的增加使热阻增大,导致制冷机的性能系统(COP)降低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产生了制冰法中的收获(harvest)制冰法。收获制冰法利用热量使一定厚度的冰脱落从而减小冰层厚度。

    收获制冰法有两个阶段:①制冰阶段,采用的方法有水从冷却表面流下和冷却表面浸在水中;② 脱冰阶段,有机械剥离法和热融解剥离法。但收获制冰法也存在剥离能耗较大的缺点,而再冷式蓄冷系统利用了新型的冰层剥离法--再冷器剥离法,减少了剥离能耗,较传统收获制冰法的效率有较大的提高。

    1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原理

    1.1 系统简图及其原理

    图1为再冷式冰蓄冷系统的系统流程图。它与传统冰蓄冷系统的最大区别是在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加装了再冷器(sub-cooler)。再冷器剥离法利用冷凝器后较热的制冷剂将乙二醇溶液加热到0℃以上,通过泵1送入蓄冰槽后将冰融化并使之脱离。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图1系统原理简图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有三种运行工况,其运行原理如下(以蓄冰槽1为例,其它蓄冰槽以此类推):

    ①制冰工况

    当制冷机制冰时,可以有以下两种运行状态:

    a 全部冷量用来制冰,阀2,3,22开,阀1,4,21,23关时,蓄冰槽1制冰;

    b 在制冰的同时对用户供冷,阀2,3,22,23开,阀1,4,21关时,调节阀22,23的开度改变通过板式换热器的流量,从而蓄冰槽1制冰的同时对用户供冷。

    ② 脱冰工况

    脱冰是指利用再冷器得到的高于0℃的载冷剂,将蓄冰槽内制冰介质上的冰融化并使之脱离表面。当阀1,4开,阀2,3关闭时,蓄冰槽1脱冰,其它以此类推。

    ③不制冰而直接为用户供冷

    阀21,23开,阀1,2,3,4,22关时,制冷机不进行制冰而直接向用户供冷。

    现冷式蓄冰式系统蓄冰槽制冰、脱冰两种工况下的切换是在制冷机制冷循环没有变化的条件下得到的,因此可以避免制冷机制冷/热泵循环转换时所带来的损失及对制冷机寿命的影响。

    1.2 再冷式蓄冰系统制冷循环分析

    图2所示T-s图表示制冷系统的循环过程。在没有再冷器的制冷循环中,1-2为压缩过程、2-5为冷凝过程、5-6为节流过程、6-1为蒸发过程。当使用再冷器进行制冷循环时,设制冷剂通过再冷器从5点冷却到5′点,那么节流过程就由5-6变为5′-6′了,而蒸发过程则由6-1变为6′-1。需要说明的是,图中5-5′下阴影所示的Q2与6-6′下的Q1面积相同(即Q1=Q2),即用于冷却再冷器的那部分冷量通过蒸发器的再度变为冷量而并没有损失。显然由于减少了制冷机的节流损失而提高了制冷机效率。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图2 制冷循环图

    2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数学模型

    为了对再冷式蓄冰系统和传统静态蓄冰系统进行比较,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以对两种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为突出问题本质,便于分析比较再冷式与传统式冰蓄冷系统的性能,我们以板式系统为例。

    蓄冰系统由制冷机和蓄冰槽两大部分组成,下面就对这两大部分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模型中次要的因素如水泵的影响均忽略不计。

    2.1 制冷机模型

    为了简化上述两种蓄冰系统的能耗比较,这里只考虑蒸发器和再冷器两部分。

    蒸发器的计算采用的是传热单元数法。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侧大部分处于沸腾状态下,为了计算方便将其简化成为整个蒸发器均处于沸腾状态。因此效能ε=1-e-NTU, 其中NTU=KF/Cmin[1],K,F分别为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即换热器两侧流量乘以较小比热值。通过换热器交能就可以计算出其余参数。

    再冷器模型也是采用传热单元数法,但它与蒸发器的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经历相变过程。由于再冷为逆流换热: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1)

    式中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即换热器两侧流量乘以较大比热值。

    2.2 蓄冰槽模型

    再冷式系统中蓄冰时有制冰和脱冰两种工况,应分别建立相应的模型。为了简化制冰模型,不考虑沿蓄冰槽内换热器方向冰层厚度的变化即取平均厚度 。板式蓄冰槽的制冰模型见图3,建立如下方程: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2)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3)

    边界条件:t( 0)=tin , t(l)=tout

    初始条件:t=0℃ ,ΔH=0,式中R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是板内载冷剂热阻,第二是制冷板的传导热阻,第三是冰层热阻, 这三部分热阻中冰层热阻占的比重最大;tm,t分别为冰层与水相变界面的温度值和蓄冰板内载冷剂温度值;tin , tout为蓄冰槽的进出口温度值。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ρ,cp,l,rm分别为载冷剂流量、水的密度、载冷剂的定压比热容、蓄冰槽的总长度和水的单位质量凝固热。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图3 蓄冰槽示意图

    由于上述两式为微分表达式,为了计算的简便对其进行积分得到: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4)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5)

    式中Δ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是冰层厚度的增加值。

    脱冰模型依据的公式与上面两个公式非常相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3 传统冰蓄冷系统热性能分析

    藉上述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图4,5所示的结果。该系统的具体参数为蓄冰槽内板间距70mm,制冷板宽0.25m,总长500m。制冷机的制冷为R12,蒸发温度-8℃,在蓄冰刚开始时制冷量为60kW。模拟冰蓄冷系统载冷剂为乙二醇溶液,流量为10L/s。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图4 冰槽出口温度、冰层厚度与时间关系 图5 蓄冰速率与蓄冰时间关系

    图4所示的蓄冰过程是在制冷机蒸发温度保持恒定在-8℃得到的。图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盘管上冰层的逐渐加厚,盘管内乙二醇溶液与管外尚未结冰的水之间传热热阻增大,蓄冷速率减慢,从而导致冰槽的乙二醇溶液出口温度逐渐降低。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蓄冰开始时蓄冰槽乙二醇溶液的出口温度为0℃,但3h和7h后,出口温度分别降低到-2.7℃-和4.1℃。

    图5所示的是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蓄冰速率的变化。所谓蓄冰的速率是指冰层厚度。当开始时冰层厚度为0mm,5min后冰层厚度变为0.57mm,可知这时的蓄冰速率为1.62%(盘管间距为7cm),而3,7h后其值分别变为16.6mm,1.08%与32mm,0.8%。由此不难得出,蓄冰结束时的蓄冰束率仅为蓄冰开始时的50%左右。蓄冰槽速率受冰层厚度的影响很大,冰层热阻是阻碍蓄冰的主要因素之一,减小冰层厚度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蓄冰速率从而提高制冷机效率。

    图4,5都是在蓄冰过程中制冷机蒸发温度保持在-8℃条件下得到的。当蒸发温度不同时,冰槽满蓄耗时也不同。图6反映了蒸发温度对于蓄冰周期的影响。由图中可能看出随着蒸发温度的不断上升,冰槽蓄满所需的时间呈指数形式上升。在蒸发温度-8℃附近,若蒸发温度上升1℃,蓄冰周期就增加1h。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再冷式冰蓄冷系统节能效果的理论分析

    图6 不同蒸发温度下冰槽蓄满所用时间 图7 不同盘管间距蓄冰所需时间

    以上分析是针对盘管间距为7cm的冰槽而言,在盘管间距不同时冰槽满蓄耗时也不同。在蓄冰总体积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盘管间距的冰槽满蓄耗时如图7所示。蓄冰时冰在盘管上连续形成,冰层厚度不断增加,理论上冰蓄满时盘管上冰层厚度即为盘管间距离的一半,所以盘管间距也就反映了冰蓄满时的冰层厚度。当盘管间距较大如9cm时,则间距每缩短10%满蓄耗就可减少1h;而当盘管间距较小如4cm时,则间距每缩短10%满蓄耗时仅减少约15min。盘管间距离越大,其间距的缩短使蓄冰满所花费时间减少得就越多。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6/855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空气源热泵机组

世界最先进冰蓄冷蓄冰空调

冰蓄冷技术在地铁车站空调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家用冰蓄冷中央空调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区域供冷系统在中关村西区的实际应用

冰蓄冷空调系统预测方法的回顾

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

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理实施细则

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发展及前景

节能减排之墙面绿化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