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建立灵活的工程采购模式体系

收录时间:2006-06-05 19:4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常陆军,林知炎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工程采购模式本质上是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不同的工程采购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项目应该有不同的工程采购模式与之对应。然而由于中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建筑市场的发育显得比较迟缓,还没有形成灵活的工程采购模式体系。我国的工程实践中绝

延伸阅读:制度环境 工程建设项目 工程采购 采购模式

    1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和影响至今还远未清除,对建筑业而言尤其如此。虽然建筑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建立起来真正的、彻底的建筑市场机制。(参考《建筑中文网

    当前我国建筑业面临的最大间题之一就是缺乏灵活的工程采购模式体系。工程采购模式本质上是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不同的工程采购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项目应该有不同的工程采购模式与之对应。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可以适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采购模式,甚至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有限的几种工程采购模式m。不恰当地使用工程采购模式会导致费用、进度、质量、合同等方面的严重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工程实践中绝大多数工程项目使用的是施工总承包(包括它的变体一一平行发包)的工程采购模式,虽然也有其它采购模式如设计加施工、项目总承包(交钥匙工程)、CM, BOT等在极少数工程项目中的试用。这种局面大大阻碍了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国外建筑企业将进人我国,我国的建筑企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机会。如果不迅速建立起灵活的工程采购模式体系,将使得我国的建筑业无法与国际接轨,从而降低我国建筑业在国际竟争、合作中的效率和效益。

    目前妨碍建立灵活的工程采购模式体系的最大因素是工程采购模式的制度环境,也即与工程采购模式紧密相关的投资建设体制。事实上,这种制度环境已经成了我国建筑市场发育的制度性约束。因此迅速地清理、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WTO规则的工程采购模式的制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 工程采购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1 工程采购及工程采购模式

    工程采购( Construction Procurement )是指业主在建设项目的建设期对工程建设项目整体的购买。采购的内容包括工程咨询、管理、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在有的情况下也包括建设项目运营期的运营和维护。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采购的对象是工程项目的整体,不同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材料、设备、劳务等的单项采购。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的具体采购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工程施工一般都是工程采购的必要内容。

    工程采购模式(Procurement Method )是指业主采购(发包)工程的方式,或者说是工程项目的交付方式(Delivery  Method ),也就是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具体地讲,工程采购模式是指对工程项目的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维护等工作的组织形式,也译作承发包模式。不同的工程采购模式有着不同的合同结构和合同安排,也意味着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

    施工总承包(Traditional  General Contracting, TGC)是最为传统的一种采购模式。在施工总承包的模式下,业主把工程的设计委托给建筑师/工程师(很多情况下他们也同时承担工程管理职能),把施工发包给承包商。建筑师l工程师对设计负责,承包商对所有施工任务负责。FIDIC的红皮书即应用于此种模式下。平行发包(Separate Contracting)是施工总承包的变体,在此种模式下业主把工程项目的各部分分别发包给各个承包商,各个承包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行的。长期以来施工总承包模式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明显的缺点是整个设计一招标一施工过程的持续时间太长;设计与施工的责任不易明确划分;建筑师(工程师)的设计缺乏可建造性(Constructability )}

    工程建设的复杂性以及规模的增加导致了一些新的工程采购模式的产生。典型的有设计加施工 ( Design and Build , D&B )、交钥匙工程(Turn--Key , TK)、管理承包(Management Contracting , MC) ,施工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CM)、建设一运营一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 ,BOT)等。

    D&B模式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由同一个承包商总承包,承包商对施工和设计负责。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工程建设的责任单一明确,承包商可以采用“快速轨道”( Fast Track)的方法对设计和施工进行有效的搭接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工程设计的可建造性也得以提高。TK模式下承包商承担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培训等工作,甚至还要为业主提供融资、征地等工作。此种模式大大减少了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与风险,也大大地扩展了承包商的业务范围,特别适合于需要安装大型的、复杂的、专业的设备的工程项目。TK与D&B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FIDIC的桔皮书同时适用于这两种模式。

    CM模式起源于美国,此种模式下业主与施工管理承包商(Construction Manager )签订管理合同,业主与多个施工承包商(Work Contractor)分别签订施工合同。施工管理承包商只承担施工管理任务并不对具体的施工任务负责。CM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工程建设的速度,故“快速轨道" ( Fasi Track)是此种模式的核心思想。

    MC模式是另一种管理型的承包方式,在此种模式下管理承包商(Management Contractor)与业主签订管理承包合同,管理承包商对工程的施工总负责。管理承包商把所有的工程合理分解后全部分包给分包商,实际的施工是由分包商承担的,而管理承包商实际上只承担了施工管理的工作。BOT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工程采购方式,更是一种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ing)方式,是解决衷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有效方法。BOT项目发起人所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融资、建设。项目的业主(政府)给予项目公司一定时间的特许运营权。运营期结束后项目公司把运营权转让给业主(政府)。


   
   

    2.2工程采购模式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以上的采购模式是国际工程里最典型的几种。事实上,工程采购模式有很多种,而且每种工程采购模式都可以有变体,没有固定不变的工程采购模式。目前国际上工程合同的发展变化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

    对于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来讲,它们的工程类别、投资主体、投资目的、融资渠道、自然条件等等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也就要求采用不同的工程采购模式,理论上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都有一个最优的工程采购模式与之对应‘)

    简单地讲,对于工期要求较短的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商业项日),业主可以选择设计加施工、CM, MC等能够采用快速轨道的模式,以对设计和施工进行有效的搭接,缩短整个建设项目周期。对于质量要求较高而项目建设周期要求不太严格的工程建设项目,可以选择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因为施工总承包被认为最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对于业主需要在工程建设中保留较大设计变更权力的项目,一可以选择CM和MC(相反,设计加施工被认为是业主对设计最缺乏控制能力的模式)。对于需要分标段以缩短总建设周期的工程项目如道路工程,可以采用平行发包的模式。对于需要从国外或社会上融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采用BOT模式。对于业主不愿承担工程建设风险的项目,可以采用交钥匙工程的方式。

    总之,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工程采购模式也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某一个工程采购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以的工程项目1在选择工程采购模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它们的适用性和灵活性,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选择某个合适的工程采购模式。


   
   

    2.3我国工程采购模式的现状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以及改革方向不明确、力度不够等原因,我国工程采购领域一直普遍地采用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采购模式(它的变体平行发包则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它模式用得很少(虽然也有一些其它尝试,如建设部2000年在河北、上海等地进行的工程总承包的试点),特别是管理型承包的CM和MC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的应用。《建筑法》虽然也提倡项目总承包的作法,但是目前施工总承包的绝对优势还没有被动摇的迹象。

    我国建筑业的改革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世界银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对我国的建筑业有很大影响。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一一鲁布革水电站_〔程的成功给我国建筑业提供了改革的动力和目标。我国的工程承发包制(基本上是施工总承包制)直接来源于世界银行的工程建设模式(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建设模式基本上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模式,相对于私有建设项目来讲更多地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大多采用施工总承包方式)。我国当前的工程项目大多是国有项目,这也是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6/41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联合采购模式浅议

制度环境下城市设计管理的对比研究

建筑市场主体合格性和制度环境浅析

浅析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

浅谈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成本风险分析与管理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