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论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的互文性阐释

收录时间:2012-03-22 10:35 来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刘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18世纪英国特殊的文化土壤催生了建筑与文学中的哥特趣味,而哥特小说的兴起也受到来自建筑的诸多影响,并将建筑内化为自身独特的结构模式。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将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加以并置,考察文学对建筑的吸纳与改造以及建筑在文本意义生产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进一步阐释建筑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艺术格调何以在文学中得以呼应。

延伸阅读:互文性 哥特小说 哥特建筑

        “哥特”( gothic) 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并对西方的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社会风尚产生深远影响的概念,同时它又是一个通行于不同领域的专用术语: 在史学中,“哥特”与参与摧毁罗马帝国的北方日耳曼民族相关; 在美术领域,“哥特”通常用于指称继罗马式风格( Romanesque) 之后的中世纪艺术。哥特艺术首先在建筑方面是引人注目的。这种盛行于欧洲12 世纪至15 世纪的建筑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看来由洗劫罗马的蛮族哥特人所引入,因此将其命名为“哥特式”,即一种摧残文明并与古典主义风格相对立的野蛮形式。建筑风格所内涵的文化格调在音乐、绘画和文学中获得了延伸和隐含的意义。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在欧洲广为流行的“哥特小说”将大量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罪恶以及中世纪传奇等元素融入新兴的小说形式,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的文化需求。而哥特小说兴起之时恰逢哥特建筑在英国复兴之际,建筑中的哥特趣味与小说的格调相映成趣,为文学与非文学形式之间的互文性阐释提供了理想范本。(参考《建筑中文网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文学理论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在1969 年出版的《符号学》( Semiotic) 一书中运用,后经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 、热拉尔· 热奈特( Gérard Genette) 等众多理论家的阐发,发展为一种颇具活力的文学理论。对互文性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一个文本的可论证的存在与该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泛指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一切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它表明任何文本都可借助文化中的解释工具来予以考察。互文性理论消解了文本的自律与自足,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存,并将文本概念拓展到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建筑等一切非语言文化形式。它使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不再拘泥于该学科自身体系之内,而是在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寻求新的意义生产。本文将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作为文化网络中的异质文本加以并置,分析建筑对文学施以的影响,文学对建筑的吸纳与改造以及二者在美学层面上的共性。具体而言,对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的互文性阅读在以下多重层面上得以展开,二者的互文张力源于某种特殊的历史机缘也基于彼此内在的审美一致性。

        一、哥特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奠定的关于“哥特”的价值评判,一直延续到17、18 世纪。附加在“哥特”概念上的负面意义也蔓延到建筑之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哥特”在艺术与文学等领域基本上被视为一种野蛮、古怪、缺乏品位的风格。而18 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尤其是英国在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审美旨趣上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导致了对待哥特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变化根本上由方兴未艾的浪漫主义所激发。浪漫主义对中世纪充满诗意的想象在中世纪传奇与建筑中找到了理想载体。理查德·赫德( Richard Hurd) 的《关于骑士制度与传奇的信札》( Letters on Chivalry and Romance)率先肯定了中世纪文化与文学之价值,并将一种历史主义批评观引入对建筑的评价,他写道: “当建筑师以希腊的标准去衡量哥特结构时,他所见到的无非是畸形。而哥特建筑自有其规则与尺度,依照自身的法则,哥特建筑与希腊建筑皆有各自的优点。”[1]( P. 296) 赫德的审美相对论使哥特风格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禁锢,获得了一种审美独立性。而同一时期对“自然”这一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如画”( Picturesque) 与“崇高”( Sublime) 美学思想的兴起与流行,使哥特风格再度受到推崇。此外,哥特一词的民族学起源与英国议会体制的历史形成相关,导致其美学风格在17、18 世纪享有某种政治上的优势。诸多观念与思想的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了哥特风格在英国的复兴。这场如火如荼的文化运动最初以浮夸的方式在贵族乡绅们追奇猎艳的园林、别墅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勒斯·沃波尔( Horace Walpole) 的“草莓山庄”( Strawberry Hill) 。草莓山庄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第一座完整意义上复兴的哥特建筑,也是孕育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 TheCastle of Otranto) 的摇篮。这种并非偶然的巧合见证了建筑中的哥特趣味何以迁移到文学。

        霍勒斯·沃波尔是乔治二世时代的著名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之子。18 世纪40 年代末沃波尔开始对其私宅草莓山庄进行哥特式改造。他为草莓山庄架设了城垛与塔楼并将知名哥特教堂与修道院的的局部复制到草莓山庄的各个部分。他的壁炉台参照了大教堂中主教和国王的墓碑,天花板模仿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扇形拱顶,藏书室的书架则仿照了哥特教堂的火焰式尖拱。沃波尔还安置了许多彩色玻璃花窗,从而将“修道院和教堂的黑暗阴郁引入日常居所。”[2]( P. 239) 沃波尔对哥特装饰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其结构的关注,草莓山庄的许多房间布满了繁复的哥特式花叶雕饰,陈列着哥特风格的家具以及不计其数的中世纪古物。尽管沃波尔将草莓山庄称为“我祖先的城堡”,但这座城堡俨然是披上哥特华丽外衣的时髦别墅,完全没有中世纪城堡的朴实与节制。不过正是草莓山庄浮华夸张、梦幻般的场景激发了《奥特朗托城堡》的创作。《奥特朗托城堡》讲述了篡位者曼弗雷德为保全奥特朗托城堡所有权而实施的邪恶行径以及城堡最终归属其合法继承者的故事。该小说将充满奇幻的中世纪传奇文学与现代小说相结合,开创了哥特这一新型文类。而“哥特小说”这一称谓也得名于小说的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

        《奥特朗托城堡》的创作与作者的哥特城堡不无关联。1765 年,沃波尔在写给威廉·科尔( WilliamCole) 牧师的信中写道: “我希望您对我和草莓山庄的偏爱能使您原谅这部小说的粗野。您甚至会发现书中某些特征使你想到我的草莓山庄。当您读到那幅画像离开画框的时候,难道没想起我的画廊里有幅身穿白色套服的福克兰勋爵的肖像吗? 我可以向您坦言,那就是这部小说的由来。去年6 月初,我做了一个梦,早上醒来,还能回忆起梦中的情景,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古老城堡( 像我这样头脑中充满哥特故事的人,有这样的梦境是很自然的) ,而且看见在宽大楼梯的最高层栏杆上有一只披着盔甲的巨手。于是,晚上我坐下来开始写作……”[2]( P. 65) 此段话清楚表明《奥特朗托城堡》同草莓山庄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创作小说的灵感来自草莓山庄; 其二,小说中的诸多场景、意象在草莓山庄中皆可找到实证。W. S.刘易斯在《草莓山庄的诞生》( “The Genesis ofStrawberry Hill”) 一文中还将奥特朗托城堡与1781年出版的草莓山庄的平面结构图相对照,详细比对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居室与草莓山庄各房间的对应,以及小说故事场景的转换在草莓山庄结构布局上的呼应,由此证明了小说中的奥特朗托城堡即沃波尔的草莓山庄。

        草莓山庄与《奥特朗托城堡》的因果并置,进一步强化了18 世纪后期加载在“哥特”符号上的颠覆性意义。草莓山庄将最具中世纪特征的哥特元素融为一体,用砖石复活了一个奇异、浪漫的哥特时代。而《奥特朗托城堡》同样以神秘古堡、专制暴君、威武骑士、幽灵鬼怪复制了一个假想的中世纪。建筑与文学都通过时空的异位在中世纪文化中找到了颠覆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理性规约的理想途径。建筑上,繁复、夸张、缺乏对称的哥特风格与崇尚简约、强调比例与均衡的古典主义原则相对立; 而文学上,离奇怪诞、阴暗恐怖的场景与情节以及传奇所特有的夸张激情和大胆想象与充满理性明朗的现实主义风格相对立。因此无论是建筑中的哥特风格还是文学中的哥特趣味都秉承了强烈的非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它代表了新兴的浪漫主义思潮对新古典主义的反驳。可见,哥特建筑的复兴与哥特小说的兴起乃同一思潮与审美观念之使然,并体现了相同的审美诉求与价值取向。正是这一历史的特殊性构成了哥特建筑与哥特小说互文并置的基础与前提。

        二、哥特小说中的建筑之维

        当沃波尔将建筑上的哥特趣味引入文学时,也无意间开创了一种以建筑场景为核心的叙事方式,即把建筑由背景推向前台,使之成为文学关注的焦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不仅以建筑命名,而且正如德文德拉·瓦尔马( Devendra P. Varma)所言: “城堡乃是书中真正的主人公。所有的行动都以它为中心而展开。”[3]( P. 57) 继沃波尔之后不计其数的哥特小说以“城堡”、“修道院”或“教堂”为标题,这些虚构的建筑逐渐成为哥特小说的显著标志和有机部分。事实上,对那个时代的读者而言,“哥特小说就等同于发生在哥特建筑中的故事”[4]( P. 24) 。然而小说中的建筑虽保留了哥特风格的某些典型特征,却失去了作为基督教精神圣殿的光环。小说家吸纳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待哥特的鄙夷态度,将其变形为阴暗、恐怖、幽灵出没的古堡和摇摇欲坠的修道院。这些建筑作为中世纪野蛮与迷信、专制与恐怖的化身,成为小说家表征当下意识形态斗争的有效工具。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203/1511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