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地下室工程防水施工的若干问题

收录时间:2011-01-11 07:07 来源: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张万军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随着城市建设往地下纵深发展,地下室的设置很自然的成为房屋设计的一个趋势。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地下室功能众多,如可以解决日益紧张的城市停车问题。由于地下室的特殊性,既要防水又要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因此,地下室的防水功能是工程施工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防水工程的其他部位有所不同,地下室工程防水有着自己的特点。文章对地下室渗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质量的措施,以及具体分项工程。

延伸阅读:地下室 渗漏 防水施工

        设置地下室,成为房屋设计的一种发展趋势。设置地下室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地下室空间解决城市停车场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地下室的设置有利于减轻基础的自重应力,增加稳定性,节约基础造价,因此高层建筑往往采用箱型基础。要使地下室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其防水性能特别重要,特别是存在地下水压力的情形。(参考《建筑中文网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防水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搞好建筑物的防水施工质量,对于提高建筑物使用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地下室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防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筑日益向地下空间纵深发展,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地下室防水工程的质量问题而出现的渗漏,表现为:地下室底板和侧壁的渗漏;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穿墙(穿地)管、穿墙螺栓渗漏;结构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渗漏水等。

        (一)地下室工程渗漏原因分析

        引起的地下室渗漏的原因比较,本文主要从设计以及施工方面来分析。

        1.工程设计方面

        (1)按防水工程的重要性,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分为四级,不管哪个防水等级,结构自防水是根本防线。有些设计人员认为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了一定厚度即可达到结构防水要求,没有考虑到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施工质量,后期混凝土碳化会加速其中钢筋的锈蚀程度等都能导致结构产生裂缝而造成渗漏。

        (2)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对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的设置和防渗要求不具体,造成施工的随意性,而导致抗渗效能差。

        (3)水文地质资料掌握不全或不准。设计地下室时防渗标高不够,没有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非常情况,如多雨季节出现的地下水位抬高而致防水标高以上部分的内渗漏。

        (4)设计部门各专业配合不够,会签不认真,预埋件遗漏或位置有误,使施工返工,破坏结构,影响地下防水。

        (5)地下室墙与底板交接处的阴角设计成容易渗水的直角,相比之下不如做成坡角或圆弧角好。

        工程设计的失误是导致地下室渗漏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考虑结构的防水性能,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地下室的防水设计万无一失。

        2.施工方面

        地下室渗漏与否,重点在于施工质量。从施工方案的编制,材料的选择到施工段的划分、施工程序等各个环节,如控制不好都可能造成渗漏。

        (1)施工单位不重视特殊工程应采取特殊措施,没有针对地下室防水功能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措施方案,仍按一般结构工程组织施工;关键工序质量控制不严,致使地下室结构防水性能达不到应有的效能。

        (2)施工前没有进行混凝土设计配合比抗渗性能试验(只作强度试验),抗渗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影响实际抗渗性能。

        (3)混凝土浇注前未进行供料速度(产量)与施工浇注需求速度关系的计算,造成因供不应求而不能连续浇注,致使前后浇注混凝土之间(尤其加早强剂)形成冷缝,从而产生渗漏通道。

        (4)施工缝留设置不合理,出现凹槎;凿毛不规范,槽内清理不干净;一次浇灌时又不事先铺浆等。均造成抗渗性能下降而引起渗漏。

        (5)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集中处,未作坍落度调整并采用细石砼,仍用一种粗骨料和坍落度,导致下料困难,振捣不及或振捣不实,引起这些部位出现蜂窝、孔洞,形成抗渗的薄弱部位。

        (6)地下室墙壁支模用的对拉螺栓和预埋穿墙套管,未在中间焊接止水环片,形成渗水通道。

        (7)泵送混凝土浇筑段的上层砂浆较厚,没有另加碎石振捣,致使施工缝处混凝土比重较轻,直接影响结构抗渗性能。

        (8)混凝土配制时配合比控制不严,浇注时振捣不均匀,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实际强度和密实度的均衡性,影响到结构混凝土抗渗性能。

        (9)在做柔性防水施工时,由于混凝土基层面不干燥粘结不牢,易剥落、损坏;防水涂料涂刷不严密,不均匀、或有漏刷等,均能引起局部渗漏。

        (10)地下防水工程施工队伍素质差,操作不规范或选料质量不标准,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抗渗性能和使用寿命。

        (11)在防水混凝土工程和附加防水层施工完毕后,未采取及时回填土等保护措施,造成干缩和温差而引起开裂。

        (二)防水质量控制对策与措施

        从上述原因可以看出,设计时只要考虑防排并举、复合防水、多道设防的原则,以及对地下室的设防等级,防水构造做法,防水材料和施工方法有具体的了解和要求,一般可以避免因为设计的因素而导致防水失效。因此,对地下室防水的控制重点放在施工方面。

        1.地下工程的防水宜在规范的基础上以“防”“放”为主,“堵”“排”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

        首先在结构自防水上采取提高混凝土抗渗性(密实度)、抗拉强度和极限拉应变,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率,这是有效的防渗减裂的“防”水措施;其次是设置施工缝、后浇带、应力释放带(诱导缝或缩缝)、伸缩缝,尽量减少结构的内外约束,释放收缩变形引起的拉应力,有目的地将收缩变形控制在设定的位置上完成,以达到以“放”控裂的目标。当然,以上的“缝”与“带”设置应考虑到结构受力的不受损害,施工的简便性,防水功能的有效性和耐久性,外观的装饰性或可接受性 “缝”与“带”的防水措施是关键,必须把防水的有效性和耐久性与结构的使用寿命紧密联系。应选用耐腐蚀的金属薄板,不易老化的钠基膨润土,以延长防水功能与结构的寿命。通过以上的“防~放”,大体上能控制地下工程的渗漏与裂漏。当然仍会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因素(例如结构受力复杂。平面截面变化复杂等)引起渗漏与裂漏,同时还需预计到尚有20%~30%干缩量未完成将会引起一些裂缝以及局部密性稍差引起的渗漏,则需要采取“堵”与“排”的措施加以解决。

        2.防水剂的选择及其配合比的设计

        自防水混凝土是地下室防水的第一道防线,自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往往决定了地下室防水功能,因此人们在防水材料的研究上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使得防水材料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的U型膨胀剂就是一种良好的防水抗渗材料。在水泥中掺入10%~14%的U型膨胀剂,能使混凝土抗渗能力提高1~2倍,达到S30,因此选择一种应用成熟的、效果较好的混凝土防水剂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成功的前提。选择了性能良好的膨胀剂。还必须选择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设计,进行配合比设计时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水泥用量≥300kg/m3,砂率宜为35%~45%,水灰比≤0.55,入泵坍落度不大于140mm。另外,采用商品混凝土时必须考虑路途远近及道路运输状况,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避免浇筑过程中出现冷缝,并推迟水泥水化热峰值出现时间,减小湿度裂缝。

        3.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及准确计量

        组成自防水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有:水泥、砂、石子、膨胀剂、粉煤灰、水等。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应≥32.5#,石子粒径宜为5~40mm。含泥量≤1%,砂宜用中砂,含泥量≤3%,膨胀剂的技术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一等品;粉煤灰必须达到二级,掺量≤20%,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在施工前进场材料必须现场抽样检验。达不到要求不得使用,重点控制砂石含泥量及级配。对人工添加膨胀剂及粉煤灰的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和培训,务必添加准确,误差≤0.5%。加入膨胀剂后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延长30~60s。

        4.做好防水层施工中和完工后的防护

        地下空防水层施工,有的在混凝土施工前就要完成,如箱形基础混凝土底板下的防水层.就在底板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之前施工完,并且要甩出足够长度的卷材与混凝土墙立面防水搭接。有的防水层需在混凝土工程完成后再施工。因此,防水层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的防护措施对防水层施工质量是很重要的。在防水层施工中防护措施注重以下几点:底板防水层上铺l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保护层与防水层流水施工、连续作业;底扳防水层甩出的与墙板防水层搭接的卷材采用塑料布覆盖;外挡土砖,用砂土掩埋的防护措施,防止在钢筋混凝土墙板施工过程中碰坏卷材;墙板卷材防水层施工与墙扳卷材保护层和外砌红砖墙保护层安排流水作业,连续施工,减少墙体卷材外露时间。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1/1467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小议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及其抗渗漏处理措施

地下室施工引起的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混凝土地下室墙裂缝渗漏的分析与处理方法

桥面防水层施工应用实践

地下室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地下室与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地下室砼裂缝控制的分析

地下室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地下室抗渗混凝土施工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优化设计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