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清昭陵建筑的文化特色浅析

收录时间:2010-11-28 16:47 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者:闫宝林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清昭陵是清初关外较为典型的一座帝王陵寝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丧葬艺术和满文化的演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清昭陵的建筑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要素,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属性,揭示出特定历史阶段下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

延伸阅读:建筑文化 清昭陵 特色

        1 概 述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清昭陵,位于盛京古城沈阳西北,满语中叫“额尔登额蒙安”,意为“光耀之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多的。这里埋葬的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 8 年(1643年),至顺治 8 年(1651 年)初步完工,此后在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对之进行了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和格局, 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参考《建筑中文网

        作为帝王陵寝,清昭陵的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将汉、藏、蒙等建筑文化与满族建筑文化巧妙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明、清各皇陵的独特风格,堪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精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清昭陵的建筑文化,它生动地反映出了满族特定的历史发展片段,记载了清初满族文化演变的历程,它不仅仅具有满族自身的文化特征,还显示出多民族艺术交融的特点。应该说这是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下,于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满族形成之前,是一个处于奴隶制时期的部落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还未形成固定的偶像崇拜和与此相关的文化累积,只有一些源自于生活当中,且简单实用的物品充当了宗教仪式的用具,这种状况使得满族文化自开始就有强烈的吸收和趋同于文化发达地区的倾向。故其建筑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诸如群体布局、单体、装饰也都濡染有其他民族的文化要素,呈现出复合性特征。清昭陵作为清初关外重要的一组皇家建筑群,它的形成亦遵从于民族文化融合的大历史背景下,势必也使得其建筑单体呈现出此类特征,本文即是对此的粗浅探讨。

        2 建筑等级制度的不甚完备

        清昭陵作为清初关外的建筑群,其单体建筑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建构起严格、明确的建筑礼制,等级极不规范,做法混乱,随意性较大,这与中原宫室建筑的诸多规定是极为不符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清初关外宫式建筑的特点。

        在中原的礼制文化中,等级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还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表现在建筑中,无论是房屋的开间数还是对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构件的使用上,均有严格的贵贱等级之分,不能随意逾越,在关内明清各陵都毫无例外地恪守了这一思想。但在清昭陵中,这一思想却有所缺失。在房屋开间数上,有奇数也有偶数,果房是两开间,而隆恩殿与东西配殿等却均是五开间。再看对屋顶的使用上,建筑的主次关系没有与屋顶形式的尊卑进行严格地匹配,隆恩殿虽是整个陵寝的最核心建筑,但仅是单檐歇山顶,较明楼和神功圣德碑亭的重檐歇山顶等级还要低;再如正红门、隆恩门与明楼门扇上的门钉(图 1),数目各异;至于正红门外东西两侧院落的硬山式入口建筑,使用了斗拱,上覆黄色琉璃瓦,而涤器房等东西朝房的歇山屋顶却未设斗拱,覆青瓦。这些现象都说明早期满族人虽然吸收了汉文化,但对于其建筑等级制度文化的周密考虑和形式上的体现却未了解到其精髓所在。

       

        3 “外廊歇山”屋顶的创造性应用

        传统建筑的形体特色最主要体现在屋顶形式上,其尊卑等级按顺序是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歇山、悬山、硬山。庑殿顶与歇山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较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多用于宫殿、帝王陵寝和庙宇建筑中。清昭陵亦不例外,陵寝中的大部分建筑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单檐歇山,以及歇山十字脊,辅以少量的硬山屋顶。应该说,昭陵显然是受到了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但细细研究一下这些歇山屋顶,就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构造做法:神功圣德碑亭与明楼因为是清入关后在康熙年间增建的,歇山做法为宫式做法,有明显的收山;而隆恩殿、隆恩门、配殿、方城外的朝房却是清初满族人在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创造出的另一种歇山构造做法(图2)。

       

        满族传统建筑大都采用硬山形式,这种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使得满族人即便是在皇宫建筑中也大量使用硬山屋顶,后来在受到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下开始出现歇山屋顶,但对于歇山的构造做法尤其是收山做法不得要领,只是在硬山的基础上,另出外廊柱,在外墙柱和新加的外廊柱上架设戗脊,这种“外廊歇山”在建筑立面上的表现为:歇山顶的三角形山墙面与下面的外墙上下相对,一看便知是由硬山演化而成的。这种简化了的歇山做法也是有一定科学性和创造性,它也成为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此种做法并非只此一处,沈阳故宫东路的十王亭,清福陵的隆恩殿、清永陵的启运殿等均与其相类似。

        由于“外廊歇山”源于硬山,因而它也表现出了硬山建筑所具有的的一些特点,如三段式的立面;屋顶本身无升起且屋架较大,与墙身成近 1: 1 的比例;除稍间外各开间尺度均相同等等。

        4 楼阁式建筑的特殊偏好

       

        清昭陵的建筑单体还有一个与关内明清诸皇陵较为不同的地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楼阁式建筑,如隆恩门(图 3)、四座角楼、两座配楼———晾果楼等,约占其建筑总数的 25%。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出于营建一个“城堡式”陵寝的需要,作为进入方城通道的隆恩门和用于守望的角楼,他们的防御性均举足轻重,建高既可以望远,又可以使观赏功能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满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喜好楼阁的审美定式。早期满族人长期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为了防御野兽的侵扰,逐渐形成了喜爱居高的习惯,虽后来辗转迁至辽宁东南部丘陵地区的苏子河流域,但部落之间以及部落与明朝之间的战事不断,使得满族人形成了极强的“自卫防御心理”,通过建造楼阁来进行了望和防御,同时又是对原有生活模式的一种保留,从一定意义上讲,楼阁可以称作是满族人对原生活环境的变相模拟。至于用楼阁作仓储建筑,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满族人早期生活以游牧渔猎为主,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使其对于储藏食品极为重视,因而仓储面积在其生活空间中占有极大的份额,为了节省用地,也为了更好的储存食品,将库房建作楼阁样式,如在沈阳故宫大清门外和清宁宫北面就设置了果楼、放炭楼、肉楼等等。

        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会产生特定的建筑,而特定的建筑又展示出特定的历史背景。清昭陵作为清初关外建筑的杰出范例,承载了清初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后再通过建筑语言向后人叙述和展示出那个特定的、重要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 闫宝林,陈伯超.清昭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初探[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

        [2] 闫宝林.清昭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有关建筑特色等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工程学院,2002.

        [3] 陈伯超.满族建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4] 陈伯超,支运亭.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博物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3.

        [5] 李凤民,陆海英.盛京昭陵[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53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建筑和城市设计特色与保护

青藏铁路建筑设计的特色

建筑是有意味的建造?

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对城市建筑的文化阅读

论城市建筑文化-以北京为例

感性设计

建筑人生文化

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

黄花岗公园建筑文化的挖掘与开发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