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浅谈日本集合住宅

收录时间:2010-11-28 16:40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作者:徐立楹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文章归纳总结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剖析了日本集合住宅的特点,介绍了日本结合住宅的一些理论探索和尝试,以启发对集合住宅诸多课题的思考。

延伸阅读:尝试 特性 理论探索 节能 集合住宅

        1 集合住宅的历史回顾

        1.1 集合住宅的起源

        集合住宅的起源目前尚不清晰,然而聚居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 3000 年,从迄今的考古成果中得知,公元前 1580~1085 年在埃及首都锡韦的壁画上描绘着的 4 层建筑,应该是现有历史资料中最早的多层集合住宅。(参考《建筑中文网

        1.2 集合住宅的早期发展

        欧洲的集合住宅有着悠久的历史,集合住宅的普及开始于古罗马时代。在发掘出的古代城市的遗迹中,奥斯蒂亚是保存完好的遗迹,有密集的城市住宅地,其中有许多集合住宅,高 5 层,规模从小到大,呈街坊型形态,即沿四周道路、围绕中庭建造,但居住性不会很高。1952 年马赛公寓作为集合住宅典范问世后,以美国纽约为首,欧美、亚洲各国相继开始大量建造集合住宅。

        2 日本集合住宅规划设计的发展

        2.1 第一阶段大量建设时期(1950 年~1970 年)

        2.1.1 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日本,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最早开发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配置了铁道线和新干线,可以和大阪互通有无。其中设有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例,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1.2 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

        20 世纪 60 年代后,集合住宅在开发区位上,城市中心地区租赁住宅的开发逐渐取代了郊外住宅开发;在生活形态上,从单一类型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形态转变为多样化居住形式,人们更加重视住宅本身的机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积大小。对于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就会增加。配合都市中心的再开发,都市中心型集合住宅日渐增加,出现了低层高密度、高质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

        2.1.3 丰富多彩的集合住宅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们对战后大量化、经济化、快速化的集合住宅造成的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进行了反省和探讨。随着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住宅自身出现了巨大转变,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集合住宅也丰富多彩起来。

        2.2 第二阶段多样化为城市建设时期(1970 年 ~1990 年)于 1990 年竣工东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在首次在原有普通住宅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住宅内功能不固定的可变空间。形式根据住户各自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太阳房作为起居室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些空间从住户中独立出来,功能任居住者自己确定,住户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和探索后,都能把它利用起来。使广场、街道以及整个集合住宅变得生动起来,是集合住宅设计中人性化、开发个性一种尝试。

        2.3 第三阶段解决全面性居住环境问题的建设时期(1990 年至今)

        21 世纪开始,为了能够实现永久的居住,不断有面向未来的课题被提出: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居住环境建设,将设计原则建立在各地的风土文脉,气候环境,资源材料等条件的基础上,同时着重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高龄化问题。

        2.3.1 解决高龄化问题

        老龄化是日本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开发适应高龄者居住的住宅十分必要。让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从社会的角度考量老年人和残疾人能否健康自立的生活,这是住宅建设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目前通过无障碍老龄人住宅,带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住宅,二代居住宅这三种老龄住宅产品在社区内的共存,形成了满足各类型老龄人基本生活需求的老龄人生活社区。

        2.3.2 解决环境问题

        在集合住宅设计和建设中的环境课题方面,第一是有关都市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再生;第二是都市和住宅环境的节能;第三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物。近年来的集合住宅区,由于高密度利用土地,绿化率在减少,于是住宅区的绿化作为不可缺少的居住性能的认识得到了认同。日本建设省积极倡导这个观念,力求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以保护地球环境为立足点,节省资源;二是自然与人工环境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

        3 日本集合住宅设计的前卫性理论探讨与尝试

        20 世纪前半叶,在城市住宅大量紧缺的背景下,各国建筑师最初的探索是如何搞住宅平面的标准化。独立住宅和集合住宅混为一谈,分开是独立住宅、合起来是集合住宅,这种 nLDK 的住宅成为僵硬化住宅的代名词。跨入新的世纪,集合住宅作为商品提供与 5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标准家庭在所有的意义上是缩小化。在此趋势下,日本建筑师提出了许多非核心家庭的模式,集合住宅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3.1 个体与集合的关系研究

        集合住宅不像公建设施可以根据内部功能关系把整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集合住宅必须是建立在公共性与私密性良好的平衡的基础上。所以集合住宅的研究方向是“集合”与“个体”的关系,是“个体”多样性的研究,设计多数的“个体”与“集体”同时成立的方案“,个体”是自由的生活,集体是有约束、有秩序的生活,大的集体和自由的“个体”的关系。

        集合住宅是家庭专用住宅的集合体。住宅被视为私密度最高的场所。日本的住宅内部私密性却很差,特别是在隔声处理上几乎没有任何措施。有学者认为战后日本人的私密性膨胀,也许与混凝土集合住宅的问世有关,聚集的居住规模改变了传统的邻里交往方式,保护住宅安全的同时也培育了私密意识,于是住宅在保护私密的意义上是进化了,但是在社区交流上却是一种文化的退化。

        3.2 脱 nLDK 设计

        2003 年提出的脱 nLDK 概念,是新的建筑环境提案,是打破了固定观念,脱 nLDK 捷径,寻找适应居住者多种要求的载体进行新的空间组合的探索。建筑可以接受各种不同客户,居住者可以依靠自己的意愿和力量改变和调整空间。尤其是出租房没有限定空间的依据。建筑对象越明确,建筑空间的限定越鲜明。如果将集合住宅中多余的东西剥离掉,就可以看到居住空间的极限条件。就生活而言,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料理、排泄、洗浴等直接发生关系的身体行为场所就是厨房、厕所、浴室等,这些支撑生活的基础设施,是定义空间的境界条件。引入此创意,能在有限的面积中收到最大化效益。设计仍然是简洁、鲜明、居住性高、个性化强,在素材和色彩上寻求有趣味的表现,重视可改性。

        3.3 Soho 的出现带来的启示

        近年像 Soho 一类的超级商品(住宅、商店、办公空间的构成)根据用途进行分类的意义已经不大了,住宅、写字楼的边界变得模糊、暧昧,集合住宅的定义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现象,可以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办公室走向家庭标志着家庭专用住宅向社会开放的开始。日本建筑师山本里显提出了阈的概念,阐释为“与外部对话的场所”,是与外界街道连续的部分。可作办公室,也可作商店,根据各家的用途不同,给予街道的表情会很丰富。阈概念,与 20 世纪限定住宅功能集合化的做法不同,是新的城市住宅规划手法。

        4 日本集合住宅的特点和节能设计

        4.1 日本集合住宅的一些特点

        ①集合住宅普遍使用预制框架施工法、箱型预制框架施工法,内部墙体全部为轻隔墙,均按模数化设计,这样可以根据不同住户的不同需求汽油灵活的分隔空间。

        ②集合住宅设计中小面宽大进深的布局比较常见,一居室和二居室的总面宽一般在 4.5m~6.6m 之间,三居室面宽为 8m左右,而进深则在11m~13m 之间,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容积率。

        ③卧室布置在靠近住宅入口玄关处,基本为北向,而并不强求南向。

        ④为了提高空间的灵活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卫浴空间设在住宅中部,卫生间细分为包含有洗衣、干衣的洗面、浴室、马桶间三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总面积较大可以多人同时使用,这样就没必要设置另外的卫生间。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53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韩国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借鉴

试论把底价规则引入招投标领域

项目管理尝试与国际接轨的新模式

微波扩频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运用

建筑业增加值的本质与特性

项目管理过程之质量管理

水源热泵机组的变工况特性研究

浅谈合成绝缘子

居住区消防设计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概念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