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教堂

收录时间:2008-10-17 07:23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王莉,张微俊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清末民初延安桥儿沟教堂在建筑形式、内部空间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中西文化交融对其的影响,指出其作为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延伸阅读:文化交融 清末民初延安天主教堂

    摘 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清末民初延安桥儿沟教堂在建筑形式、内部空间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中西文化交融对其的影响,指出其作为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清末民初:延安天主教堂;文化交融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东临延长,西靠安塞,南与甘泉、富县、宜川比邻,北同子长、延川接壤,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地理位置。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天主教开始成规模地传入陕北地区,宣统三年(1911年),在肤施县(今延安市)设立陕北宗座代牧区,自此天主教在延安地区各县传播,基督教文化对延安地区在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陕北的黄土地域建造了数十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建筑,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是现存具有代表性的罗马风式的宗教建筑。
    地处陕北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建造雄伟,在平面、里面、内部空间和建筑艺术上别具特色,尤其在教堂的造型体现出罗马风式教堂的特征:拱券门窗以及室内的连续拱券柱廊,建筑外部和内部随处可见的圆拱形装饰;同时由于受限于当时当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建筑形体和细部装饰采取简洁处理,但仍不失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作者自2003年11月份始,对教堂进行了数次实地测绘,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为宗教建筑的特点及文化意义,进一步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1 建筑位置
   
    延安市桥儿沟天主教堂位子延安市东北5km桥儿沟,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西班牙传教士易兴化在肤施(今延安)桥儿沟购买地盘,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兴建教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竣工。教堂建造雄伟,教堂内设有圣像、匾额,是在我国黄土地域出现的具有罗马风式的教堂建筑,现为“鲁迅艺术学校”的校舍。
   
    2 建筑特征
   
    2.1 建筑平面及立面
    桥儿沟教堂主体建筑的平面形制为巴西利卡式,平面为规则长方形:长36.28m,宽15.858m(图1)。
    立面为典型的罗马风式建筑风格,南立面为三段式构图,包括中厅和两侧的钟塔(图2(a))。中厅立面被划分为三部分:下面部分是罗马风式的三层内凹(三个连续的壁柱形成)半圆形拱券门,券门两边对称布置两个壁柱;中间部分是三个并列的中间高,两边较低的圆拱窗;上面部分是三角山花,山花两边对称布置壁柱,且中央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字匾上刻有“天主教”字样。字匾上方有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假窗。两侧钟楼完全对称,钟楼构图分为三段:位于最下面是教堂的两个次入口,两层内凹(两个连续的壁柱形成)的圆拱门;中间一段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分是两个并排的内凹的圆拱窗,上部分是内凹的形似玫瑰窗的圆形漏窗:最上面一段是有欧式柱廊装饰的内凹圆拱窗,钟楼的檐口划分细致,造型挺拔(见图2(b))。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教堂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教堂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教堂

西立面垂直分为三段:最北段是长约5.11m的祭坛部分,开有一门是神父进入教堂专用门。门的上端是三个并列的圆拱门:中段是由长3.79m的7个开间构成,每组开间是由三个并列的中间大两边较小的圆拱门组成。最南段是宽3.83m的钟楼侧面,其形式与正立面相似(见图3)。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教堂
    2.2内部空间
    教堂内部空间的中厅比侧廊空间高,中厅屋顶内部天花为石砌半圆形肋骨拱结构。侧廊为连续的拱券,两排共12棵高4.5m的科林斯柱式将其分为三部分。中间空间约为7.2m,两侧空间约为3.4m。每颗柱子均有不同的植物样式雕刻。室内由于使用了连续拱券,使室内空间具有变幻莫测的神秘气氛(见图4(a))。教堂内部的北端为祭坛,两边设置台阶通向高出室内的祭坛。在靠祭坛的墙有壁柱以及装饰精美的砖雕壁龛,现壁龛已被填平,祭坛装饰主题为中国传统的竹、梅、荷等植物样式(见图4(b))。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教堂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延安桥儿沟天主教教堂
    2.3 建筑艺术
    教堂的风格十分协调,表现在如下方面:所有的门窗也都是圆拱形。窗子上端外凸的砖装饰也均为圆拱形,所有的砖柱顶以及屋顶都有相同的细部装饰小尖塔。中厅及侧厅壁柱的比例关系和装饰线脚体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图形式(见图5)。教堂主体及附属建筑都用青灰色的砖砌成,因而显得非常庄重、朴素,体现了教会的禁欲思想。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券,而达到了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满、结构完整的美学效果。
   
    3 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多数接触了本国流行的宗教建筑风格以及传教士曾经停留地的宗教建筑影响,随传教士进入陕北地区,欧洲的教堂风格会不同程度地被引入延安天主教堂,另一方面,陕北的工匠在教堂的施工中,会不自觉地融入当地传统的建筑语言。因此无论哪种教堂风格一离开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自然会发生形态变异,这种变化反映了两种甚至多种形式的融合和混生。基于对桥儿沟教堂的实际调研,通过对比研究,给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在延安桥儿沟教堂建筑中的影响。
   
    罗马风式教堂建筑一般坐东朝西,西部为教堂入口,东部为圣坛,而延安桥儿沟天主教堂入口在南部,北部为圣坛,符合当地居住建筑的朝向。桥儿沟天主教堂的平面型制不完全等同于欧洲教堂中常用的典型的巴西利卡,表现在教堂平面只有长方形大厅,却没有突出的圣坛的平面。祭坛在中厅的北端,高出室内地平1m的台上,仅采用划分中厅内部空间的方法用虚空间突出教义的重要性。在罗马风式的教堂立面渗入了中式字匾、楹联等装饰,通过文字表意,使陕北天主教堂以不同于欧洲天主教堂的立面形象出现。在建筑内部圣坛、柱头等细部装饰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特色,在圣坛的雕刻采用中国传统的植物式样:梅、兰、菊、荷等以及龙等动物式样,柱头上细部简化了科林斯柱式,柱头线条简单,上面雕着梅花、牡丹等不同植物图案,这些都是欧洲教堂不具备的特色。
   
    4 建筑的文化价值
   
    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建筑不论是移植西方建筑形式还是中西混合式,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陕北基督教教堂建筑不仅传播宗教文化,也推动西方科技及文化在陕北的传播。基督教各团体通过建教堂,兴办学校、诊所等社会机构,在一定程度改变陕北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这些事件的记载是陕北近代史及陕北文化的重要见证。在视觉上,教堂建筑形体高大,风格与陕北城市及村镇的面貌迥异,它们凝结者城镇不同时空阶段的社会文化特征。是陕北在20世纪初期文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因此对于遗留至今教堂进行保护,使其成为陕北城市及村镇的文化历史记忆。教堂建筑在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陕北内地,从“文化承续”角度对陕北天主教教堂建筑进行研究,积极对其开展保护,对提升陕北地区的历史地位,凸现其文化价值,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0/1375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