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

收录时间:2007-12-22 20:19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在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变化相当快也是相当复杂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及调整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生还率及救援效率,而且对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延伸阅读:交通事故 心理 救援

    摘 要:在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变化相当快也是相当复杂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及调整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生还率及救援效率,而且对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交通事故,心理,救援

    一、前言

    众所周知,交通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当今世界上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000多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甚至成为残疾,同时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数十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算。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我国近几年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看,我国的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交通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往往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尤其是对被困人员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创伤。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不仅会直接影响救援人员的心理和救援行动的展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变化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

    二、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

    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处于复杂环境中高速运动的人机系统。系统中的因素(人、车、路)由于自身特点和相互间的作用,会产生失误或故障,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车、路、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相互组合,引发人机匹配失衡,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产生。

    三、公安消防部队交通事故救援指导思想

    对于公安消防部门来说,交通事故救援的宗旨就是尽快、尽可能多的营救出被困人员,减少人员的伤亡。医学认为,交通事故中受伤人员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受伤者的死亡发生在三个不同时期。第一死亡高峰发生在碰撞瞬间,常常死于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心脏、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的损伤,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死亡约占该阶段死亡人数的50%,约占所有车祸损伤的5%,并且很难用医疗手段来改变其死亡率。第二死亡高峰发生在事故后一或二个小时之内,死亡原因是严重的头部、胸部、腹部和其它明显的大血管的损伤,这一高峰约占车祸损伤的15%,在具有先进外伤救护条件的发达国家约占事故死亡总数的35%。在我国因救护工作较差,约有80%的事故死亡是在事故发生的瞬间和伤害后的一、二个小时内,因此尽早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可提高生存率。第三个死亡高峰是在入院后30天内,主要原因有脑死亡、器官功能衰竭和无法控制的败血症,在发达国家即使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也无法降低该阶段的死亡率。发达国家约有15%的事故受伤者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死亡,我国很多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这一时期的死亡比例会更大。因此,救援行动和灭火战斗一样,在严密分析,寻找合适救援方案的前提下必须坚持速战速决。所有参加救援行动的人员,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人工作,并将各种仪器装备发挥到最大效能,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抢救出被困人员。若被困人员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救援人员能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并针对不同的心理加以疏导,将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救援工作的难度,从而,加大被困者生还的机率。

    四、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分析

    人的活动被理解为心理的外部表现,人的活动方式被理解为心理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异,使人们在相同的环境下心理活动不同,客观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的心理可认为有以下特点:

    1、应激心理

    应激状态是人体在遇到出乎意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由于交通事故是突发的,事先没有预兆,当事故发生的时候,多数人员大脑会在瞬间保持空白,甚至有部分人员还没意识到事故,就已经受伤被困。他们的心理有着一个高速的转变过程,从安全、愉快迅速转变到面对死亡。面对如此激烈的变化,许多人难以承受。事故现场那种极度难忍、充满恐怖的高度紧张的情绪、混乱不堪的场面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引起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变化,并导致情绪产生高度的应激反应。所以交通事故中,被困人员最先表现的心理状态就是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差异,则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多数人在应激状态下,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强,使人的机体处于最充分的动员状态,其大脑运转迅速、异常活跃,思维的逻辑性更强。这时人的身心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表现在行为上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眼前的险情,采取果断的措施保护自身、他人或财产的安全,尽最大限度地对付与战胜紧急的局面。还有部分人在应激状态下则会变得意识狭窄、思维混乱,发生感知和记忆上的失误,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和种种异常举动。应激是人适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突然的、急剧的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但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人,将大大消耗体力与精力,因此在整个交通事故中的被困人员往往挣扎到最后都是筋疲力尽。

    2、急躁心理

    交通事故后,车体一般为变形,被困人员一般有着不同程度的受伤,身体形态扭曲并处于狭窄空间内。营救过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理加心理的考验。在被困的时情况下,他们可以说是身心疲惫,度日如年,当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去面对不愿意面对的事实时,人就会变得急躁。处于被困状态下的人员,当发现无论自己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时,就会表现出这种急躁的心理状态。急躁会使人思维混乱,最终导致洞察力、思维能力下降,考虑问题不周全,行动失去目的性而一味蛮干,结果只能是越搞越糟,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更重要的是,这种急躁的心理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如果被困人员在被营救的过程当中表现出急躁的心理,营救人员也会不自觉地被感染,彼此相互影响,急躁之下难免忙中出错,对于救援双方来说是欲速则不达的。

    3、不安心理

    当人们对所面临的事物失去信心时,就会对某些情况产生茫然的预感,在情绪上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常常表现出忧虑、焦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叫做不安心理。交通事故中当被困人员对自己的努力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这种心理。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们同时在生理上表现为头晕、冒冷汗,严重的会表现出心悸气短、胸部紧缩、脸色苍白、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在被困的状态下,上述这些反应对于维持个人的自身生存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对于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在这种状态下,就有可能不等救援人员到来,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4、恐惧心理

    恐惧是在可怕的、危险的情况下而发生的紧张的情绪反应。当人们所面临的事物超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极限时,就会产生恐惧。由于交通事故现场一般情况比较惨烈,剧烈的碰撞、翻滚、爆炸会造成人员的迅速死亡,场面比较血腥,当被困人员经历长时间的自我挣扎也未能脱离险境,在急躁、不安的情绪过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人们在遇到危险情况下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很容易就能把人击垮。处于恐惧心理状态下的人们,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强烈的恐惧或持续的恐惧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多会发生危害。如恐惧会使人知觉迟钝、肌肉紧张、手脚发软、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短促、全身冒冷汗、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甚至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不仅如此,恐惧往往使人的智力效应下降。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人的思维判断能力下降,思维灵活性降低、记忆准确性降低,并可使行为失调。特别是,恐惧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延续性。一方面恐惧心理会感染周围的人群,形成一种恐惧的氛围。营救的过程当中,被困人员的恐惧心理有可能会感染救援人员,双方互相影响,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救援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惧心理都会在当事人的内心深处留下巨大的阴影,只要一想到当时的情形就会谈虎色变,不自觉地感觉到内心紧张、出冷汗、手脚酸软等现象,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绝望心理

    绝望是当一个人面临困境而自身又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仍无法改变局面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交通事故中,如果被困人员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特别是大量出血并经长时间挣扎或经过较长时间救援仍未脱离险境。这时,他身体已处于极度虚弱,心理上感到万念俱灰,从而产生绝望的心理。这是一种最可怕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就会失去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就会失去人固有的求生的本能,自身所有的机能都会下降,正所谓“哀大莫过于心死”。如果被困人员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很有可能在救援行动成功之前就会死亡。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12/935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施工现场交通事故伤亡的赔偿

试论交通肇事逃逸若干法律问题

高速公路的危险源识别

锅炉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行动简析

浅析灭火救援过程中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与急救措施

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室内设计中环境心理的发展与运用

社区游园的规划设计

浅谈静心斋中的建筑美感与心理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