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建筑基因传承与融汇古今建筑神韵

收录时间:2007-06-15 15:53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ABSTRACFacing lots of contradiction ,the protective remodeling of historical blocks becomes a thorny problem in remodeling of old city .By the Conception of building re-circulation, the remodeling of

延伸阅读:基因 神韵

    ABSTRAC:Facing lots of contradiction ,the protective remodeling of historical blocks becomes a thorny problem in remodeling of old city .By the Conception of building re-circulation, the remodeling of the Qincheng Mountain Area in Tianshui goes better to inherit the urban tissue and gene of context on space layout ,building style and landscape environm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uilding group in Qincheng Mountain Area of Tianshui,Historical block, Remodeling of old city ,Building re-circulation, Tissue and context.

    一、项目概况:

    文化商业一条街位于区南侧,靠近传说中的“伏羲庙”。这里文物古迹较多。该项目中原有建筑是在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某市之前建设的。虽规模不大,但地域文化较浓厚,建筑格局完整,遗存建筑质量较好,至今为居民使用。由于其周围大部因多年无序改造,多次翻修,致使布局混乱,环境质量及街道条件差。2003年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发挥该地段的商业潜能,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该区地段进行了统一规划,由开发商在原有街区风貌不动的条件下进行修复扩建,现正在前期改造时期。(参考《建筑中文网

    二、规划设计原则:

    要作好保护性改造和扩建,首先要解决好传统城市用地与现代城市用地功能的矛盾。形成于旧中国以商业为主,住宅为普的原始商业区在现代城市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已经演变为现代城市的商业地带,其经济服务、公益事业、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等各种功能的需求已远非传统的规划布局所能满足,因此改变土地使用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辐射功能,增加城市生活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次保护性改造和扩建必须解决的基本矛盾。其次,还要解决好传统商业居住格局与现代商业使用功能的矛盾。原住户居住在三楼,一、二楼为住户的商铺,后有小院,时长久建,大小杂乱,巷道宽在3-4米。沿旧街成线型布局,完全改为商业街后,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不失原有的城市文脉和建筑基因,这种保护性改造符合当前世界流行的建筑再循环理念,延续了城市历史街区的活力和使用寿命,尊重原有建筑的设计理念。再次,为适应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城市交通系统和城市居住区结构体系的紧密相连,商业环境只有与人的“住”,“行”规律相结合,才有顾客来源,才会兴旺发达。为引导商业街的繁荣昌盛,在本街区西北角的一块台地上建造了一片住宅,除安置拆迁户外,剩余的全为在此经商和地方市民居住,商业街与住宅既有联系又相互分开,互不干扰,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方便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旧街区的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文脉与城市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并折射出城市的历史风貌。进行旧街区的规划,改造和扩建,不仅要保护遗存自身,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恢复其原有场景,才能延续和体现旧街区的风貌。此次规划按照以上思路,在整个改建,扩建地区的83858平方米的用地范围内,分别划出重点保护地段和开发地段。在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保护地段内选择东侧格局清晰建筑质量较好的一段商铺,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从内到外的恢复其原有风貌,同时调整其使用功能,为民俗博物馆,酒肆茶楼等文化休闲场所,赋之以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改造开发地段则拆除近年翻建居室,延长文化商业街,在街道中心放置城市“家具”,形成露天休憩区,既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为新旧两区提供过度空间,使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商业整体。改造开发地段统一规划为建筑形式与原有建筑群相协调,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调的集文化、旅游、购物、餐饮、展览为一体的文化商业街区。这样处理之后使整个街区形成一个统一、和谐、富有文化内涵的多功能街区和市内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三、城市设计,环境品质与建筑形象处理:

    对商业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开发,必须要按照城市设计的原则对该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道路系统、景观特色、空间尺度组群关系等因素进行统一分析。某市区是具有传承文化地域特点的地方,是甘肃省内富有历史文化的地方,具有甘肃“小江南”之称。设计中我们充分尊照这种历史自然形成的城市机理,把握地方文脉的传承基因,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使整个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在整体性、和谐性、实用性、文化性诸多方面的得到较好的统一。

    1、整合空间格局系统。

    街道空间是商业街的载体,是城市中最绚丽缤纷和多元化的场所,是人与人交往、交换、观光、娱乐的发生器,可以说街道是商业的灵魂。本街道以原有商业街为基线,通过在街道相交之处,相应形成了六个大小不同主题的文化广场,将文化商业步行街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系统,营造不同性质的广场,有热闹的、安静的、共享的、室外的、室内的,保留了原有道路系统的基本格局。同时在街巷的建筑组合上将广场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渗透,使平面布局有阔有缩,空间尺度变化丰富。在规划及设计的具体要求下,通过保证步行与车辆的分离。设计过度空间,组织绿化景观,设置街头公用设施,提供信息标志等,构成街道环境景观要素,使商业街既满足购物和经营的买卖多方需求,又能为城市提供优美的环境,促进城市迅速发展。同样在小区的平面布局上大胆运用水景园林化的不规则形式,虽少有中国传统的对称园林风格,但其中不乏有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原有建筑与扩建建筑富有融会性的生活基调和情趣,得到地方历史的认同感。

    2、握街道尺度及建筑风格:

    原有享道只有3-4米,通过街区局部扩张,将区内的主要道路尺寸控制在9米,局部较宽的道路则通过绿化,城市“家具”等形式设置休憩区,建筑空间上为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空间开发模式,利用该项目本身的地势高差,有意模糊首层与二层的区别,通过连廊和天井的形式,二层也可以被认为是底层,建筑功能被分类、定位、定量之后,通过坡道、踏步、连廊等形式的连接产生了精确而复杂的主体交通线。建筑空间被两侧的开口不断的打断,使两侧人流轻易出入,弥漫于整个铺面,同时在此获得了空间上的立体感。建筑不再拥有知道使用者权威性,使用者将被建筑空间的偶然变化所引导,逐渐突破一层或二层街道与建筑的障碍,使整个空间变化的透明而又有主体。同时,利用原有东低西高的地形标高,控制街道的两侧屋檐高度在三层以内,与道路形成观感上的半封闭空间,商业建筑与住宅建筑的设计则充分吸收该地段传统建筑的屋顶、枣红瓦、硬山、枣红砖包角柱,局部白粉墙和米黄色墙的基本形式和色调,部分采用平顶屋面,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因素。细部上则对屋脊、挑檐、柱头、山花和檐口等处的传统做法加以提炼,用简洁的现代手法予以明确的交代。加之建筑群体安排高低错落、进退有序、呈现出鳞次栉比、古朴厚重的传统住宅和商业区风貌,更充分的体现了原有建筑基因的传承和扩建后的古今建筑神韵。

    3、提高环境景观的文化品位:

    环境景观的处理是体现城市历史延续和建筑人文价值的重要手法。该区从传统文化,建筑环境入手,运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全方位地进行立体化的景观设计,例如树木不要防碍商店商品陈设,标志采用升起的花坛,节约使用面积。街道景观结合原有的不同街道空间具体布置,较窄的街道尽量减少街道家具,以满足必要的交通要求,而较宽的街道则在街道中间集中布置公共设施,其间布置公用设施和建筑小品,在街道的交叉口或尽头设置雕塑,构筑物等小品,形成视觉焦点。步行街局部空间放大,形成内院,设置四季花坛,树池,种植观赏类植物,安排休息椅,供购物人群休息,在这里,商业街的每一个角落都以不同景观的形式在广场街道出现,形成点、线、面,以全方位的立体化景观加以体现。以铺地的形式识别街区交通系统。建筑附属物如店招、广告、灯饰等具体做法上充分把握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唤回人们对城市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延续。

    总体布局上,尊重城市机理,以簇群的方式使之融入周边城市空间体系。关注步行者对空间场所的体验和理解,将商业店安排在商业广场的两端,而将低层商业建筑安排在基地中心,强化了商业区的城市空间。某市区文化商业一条街的规划设计目标是商业化、个性化、娱乐化、生态化和传统化的新世纪商业住宅区,在购物的同时能够更多的体验到热闹、繁荣和便捷。

    四、结论

    该地段商业步行街的改造和扩建计划在五年之内完成,现正在前期整修阶段。其中融入了许多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共同设计理念,其中也不乏认识上和理念上的激烈争议。但从最终的设计成果来看,这种“建筑再循环”理念,还是得到了地方市民和好多专家的一致认同。“新的城市化追求是建筑环境的延续性”,马丘比丘宪章的这一共识,在此项目的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证实。如果说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城市是时间的艺术,而在此项目中空间和时间艺术均得到较完美的结合。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6/738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建筑中的最高境界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