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

收录时间:2007-03-05 15:52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1、卷扬机和提土桶,用于材料和弃土的垂直运输以及供施工人员上下工作使用。

延伸阅读:上下 人工 卷扬机 施工 灌注桩

    一、施工机具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用的机具比较简单,主要有:

    1、卷扬机和提土桶,用于材料和弃土的垂直运输以及供施工人员上下工作使用。(参考《建筑中文网

    2、护壁钢模板。

    3、潜水泵。

    4、鼓风机、空压机和送风管。

    5、镐、锹、土筐等挖运工具:若遇到硬土或岩石,尚需风镐、潜孔钻。

    6、插捣工具,用于插捣护壁砼。

    7、应急软爬梯。

    8、照明灯、对讲机、电铃等。

    二、施工工艺

    采用现浇砼分段护壁的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流程是:

    1、放线定位:按设计图纸放线,定桩位。

    2、开挖土方: 采取分段开挖,每段高度决定于土壁直立状态的能力,以0.8~1.0m为一施工段。开挖面积的范围为设计桩径加护壁厚度。挖土由人工从上到下逐段进行,同一段内挖土次序先中间后周边;扩底部分采取先挖桩身圆柱体,再按扩底尺寸从上到下削土修成扩底形。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要及时用吊桶将泥水吊出,当遇大量渗水时,在孔底一侧挖集水坑,用高扬程潜水泵将水排出。

    3、测量控制:桩位轴线采取在地面设十字控制网、基准点。安装提升设备时,使吊桶的钢丝绳中心与桩孔中心一致,以做挖土时粗略控制中心线用。

    4、支设护壁模板:模板高度取决于开挖土方施工段的高度,一般为1m.护壁中心线控制,系将桩控制轴线,高程引到第一节混凝土护壁上,每节以十字线对中、吊大线锤控制中心点位置,用尺杆找圆周,然后由基准点测量孔深。

    5、设置操作平台,用来临时放置混凝土拌合料和灌注护壁混凝土用。

    6、浇筑护壁砼:护壁砼要捣实,上下壁搭接50~75mm,护壁采用外齿或内齿式;护壁砼强度等级为C25,厚度150mm,护壁内等距放置8根直径6~8mm长1m的直钢筋,插入下层护壁内,使上下护壁有钢筋拉结,避免某段护壁出现流砂、淤泥而造成护壁因自重而沉裂的现象;第一节砼护壁高出地面200mm左右,便于挡水和定位。

    7、拆除模板继续下一段施工:护壁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常温下24小时)便可拆模,再开挖下一段土方,然后继续支模灌注混凝土,如此循环,直到挖至设计要求的深度。

    8、排除孔底积水,灌注桩身砼。灌注桩身砼前,应先吊放钢筋笼,并再次测量孔底虚土厚度,并按要求清除。

    三、施工中注意事项

    1、施工安全措施

    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安全措施:从事挖孔作业的工人必需经健康检查和井下、高空、用电、吊装及简单机械操做等安全作业培训且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 要认真研究钻探资料,分析地质情况,对可能出现流砂、管涌、涌水以及有害气体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带戴安全帽,穿绝缘胶鞋,孔内有人时,孔上必须有人监督防护;孔周围要设置安全防护栏;每孔必须设置安全绳及应急软爬梯;孔下照明要用安全电压;使用潜水泵必须有防漏电装置;设置鼓风机,以便向孔内强制输送清洁空气,排除有害气体等;爆破施工前,做好安全爆破的准备工作,划定安全距离,设置警戒哨,闪电雷鸣时禁止装药、接线,施工操作时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办事,爆破后向孔内强制输送清洁空气,排除有害气体,待有害气体排完后方可下井。

    2、桩孔质量要求保证

    开挖前,从桩中心位置向桩四周引出4个桩心控制点,施工过程用桩心点来校正模板位置,有专人严格校核中心位置及护壁厚度。桩孔开挖后,当天一次灌注完毕护壁砼,护壁砼拌和料中掺入早强剂;护壁拆模后,若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要及时加以堵塞或导流,防止孔外水通过护壁流入孔内。

    3、注意防止土壁坍落及流砂事故

    在开挖过程中,如遇到特别松软的土层,流动性淤泥或流砂时,为防止土壁坍落及流砂,可减少每节护壁的高度或采用钢护筒,待穿过松软土层和流砂层后,再按一般的方法边挖边灌注砼护壁,继续开挖桩孔。开挖流砂现象严重的桩孔可采用井点降水法。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3/711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浅水位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浅谈人工挖孔灌注砼桩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特殊问题的处理

人工挖孔桩伤亡事故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人工挖孔桩施工

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事故及处理对策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常见质量缺陷和预防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质量监控要点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质量事故及防范措施

灌注桩基础缺陷及防治措施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