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走进当代景观建筑学

收录时间:2006-12-27 01:3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对于景观,各人的感触会截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行业,这就是所说的“景观建筑学”,其对于景观的看法也在干变万化。哪怕是对于最为简单的自然景观,人们也很难作出一致的客观评价。故而,很少有人客观地去看待景观,公正地、科学地带着人道主义的观点去关心它。然而,这主要是古代的情形。

延伸阅读:万化 人道主义 客观 建筑学 景观

    对于景观,各人的感触会截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行业,这就是所说的“景观建筑学”,其对于景观的看法也在干变万化。哪怕是对于最为简单的自然景观,人们也很难作出一致的客观评价。故而,很少有人客观地去看待景观,公正地、科学地带着人道主义的观点去关心它。然而,这主要是古代的情形。(参考《建筑中文网

    今天,人类已进入了这样一种社会的文明阶段:人口不可逆地待续增长,人类聚居的生存垄间变得越来越小;芸芸众生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旅游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景观,较之从前,人们看得更深、更远。透过景观,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起伏的山峦不只是一种象征符号,而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征服自然,征服宇宙,征服时空和距离;人口与生产平衡的买现……所有这些,都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要得更为紧密。在这种关系中演化至今的景观,已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了为六众共享的公共性景观。因而,除了以征具有那种因人而异的一面,当今的景观更多地还具备了众所共鸣的一面。皇冢园林也好,私冢花园也罢,除了那些历史上因个人意志而创造的“园林”之外,现代出现的更多的是为群体的、为市民大众所需而创造的景观园林。因此,由个体的主观感觉演进到群体的理性判断,由宅前屋后的花园草木扩展到城币区域的景观绿化,由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抽象到规划设计师的科学分忻,传统风景园林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买践范围、专业背景、理论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当代,作为这种扩展变化的初步结果,在国际范围,产生了一个跳出传统风景园林框框的新的学科。

    按照规划设计对象的更迭,分析历史的来龙去脉,从传统的风景园林到当代的景观建筑学,经历了这样一种演进过程:荒野一景物一囿一苑一花园一园林一城市绿地一公园一风景名胜区一自然保护区一大地景观。按惯常的概念,风景园林通常对应于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景观建筑学则试图研究包含整个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后半部分。显然,就所要处理的内容、因素、规模而论,前后两部分并非等量齐观。考察专业概念的差异,就地球各地的空间分布而言,即使是处于同一时期,“Landscape”一词也有概念上的差异,比如美国的“Landscape”主要指凡是与土地有关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中国的“Landscape”则常常是指“山水”,而日本的“Landscape”更多的是指“造园”;此外,即便是同一地域的同一时期,就如同“Landscape”本身包罗万象一样,专业概念亦不尽相同,同为“Landscape”,却有“景观”,“风景”,“造园”,“园林”,“风景园林”等多种释译。

    总之,时至今日,中国规划设计界专业人员对于景观建筑学的理解仍局限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大众化理解,仍然被认为只是一门局限于私人花园和苑囿的艺术。这是一种误解。近2—3百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显示,公共性的景观艺术与技术已作为社会大众的需要而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在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变得尤为日月显。对此,从当代国际景观建筑学工程实践的领域范围亦可见一般。以示工会需要实践为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际范围内,经过百年的耕耘,景观建筑学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

    按美国景观建筑师注册考试委员会的定义,现代景观建筑学的实践包括提供诸如咨询、调查、实地勘测、专题研究、规划、设计、各类图纸绘制、建造施工说明文件和详图以及承担施工监理的特定服务,其目的在于保护、开发及强化自然与人造环境。

    景观建筑师所提供的服务,其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基本万面:(1)宏观环境规划,包括对土地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护以及美学和功能上的改善强化;(2)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重点是所有除了建筑、城市构筑等实体以外的开放空间,如街道、广场、田野等,通过美学感受和功能分析的途径,对各类构筑、道路交通进行选址、营造及布局,并对城市及风景区内自然游步道和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系统、植物配植、绿地灌溉、照明、地形平整改造以及给排水进行设计;(3)各类施工图、文本制作;(4)施工协调与运营管理。

    从目前整个国际景观建筑学理论与买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四个基本万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次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1)文化历史与艺术层,这包括潜在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东西,其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2)环境生态层,这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分析;(3)景观感受层,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及其感受的分析,即狭义的景观。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学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自始至终贯穿于景观的三个层次。

    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围绕着人居和人聚的环境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界,景观建筑学从一开始就}分演着前卫的角色,发展至今,无论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面向21世纪的永续文化;无论是学科交叉的领先理论,还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等高新科技的应用,景观建筑学都起着先锋的作用。而作为一门集时间、空间于一体,置观赏者于其中的乏术,景观建筑学同样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正在为诸如环境艺术、装饰艺术、广告艺术等各类新兴艺术所仿效。对此,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IFLA)荣誉主席杰佛瑞。加里柯(Geoffry Je…coe)着重指出:“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在,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景观设计是各类艺术当中一门最为综合的艺术。这样一种认识基于三重理由;(1)在生物固中,现存微妙的自然平衡秩序以及地球的保护层,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而且,似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才能恢复这种平衡,以保证生存。(2)在这些努力当中,首先需要的是诉诸生态,返些生态系统无非都是可持续存在的有效的动物状态的回归。(3)由于人类自己就是从这样的充满生机的动物状态进化过来的,所以人类所创造的在其四周的环境,买际上,也就是他的抽象观念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第一重理由。在人类的生物学层次上,引发了一种叵觉的要求。并且由此导致了'绿色革命',这就象1972年,在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所描速的那样;第二重理由,鼓励着专家们进行综合的生态规划;而第三重理由,正在以历史上从来没有构想过的尺度和规模,推动着景观乏术的发展”。

    对于景观园林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分析一下现代成功的景观园林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过去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苑囿和景观。事实上,要规划设计一个园林,景区、景物,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没有来龙去脉,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品。

    就形式而论,艺术是千变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这门综合的艺术更是如此。对此,作为景观建筑师。需以“不变”应“万变”,找出并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景观元素。例如,智慧人的头脑,一叵对所能够稳足地把握住的某种几何形状,如方形和圆形有着反应。虽然,这些形状在景观中的表现是根据时代、地理、社会、经济、伦理和哲学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然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局部的、暂时的。与此类似,在生理层面上,不管环境是多么地不同,人们对一座今天在英国用废料堆筑的人工假山的反应,可能与古代中国堆筑的假山的反应并无差异。无疑,最稳定不变的景观主观因素是人类的五官。这些感觉器官的功能,自史前进化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i比如,常人的视觉范围、感受空间的恒常尺寸,等等,所有人类超越生理层面的感受和情感仍旧是通过它们激发而产生的。因此,生态学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景观建筑学,以三维空间为主的景观视觉毕竟是其规划设计的核心基础。这正是“视觉分析”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景观建筑学学科基本研究领域的原由。基于这种基础哇研究成果,派生出了不少极富实用价值的应用性研究。建筑、规划师们所熟悉的凯文。林奇城市意向的s要素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例。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2/625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景观建筑学的相互性和文化性

初探景观建筑学-高密度老城区小尺度城市景观的设计

拓展与流变-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回顾与思索

女权空间城市

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试论水电发展趋势

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

建筑企业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析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承包

建筑学的终结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