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分析

收录时间:2006-07-03 07:43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李峥嵘,彭姣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本文从人类和建筑的发展史出发,介绍了建筑的双重属性,即建筑的社会学属性及其自然科学属性。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阐述了建筑业蓬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了经济发展和建筑业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延伸阅读:发展瓶颈 建筑业

    摘要:本文从人类和建筑的发展史出发,介绍了建筑的双重属性,即建筑的社会学属性及其自然科学属性。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阐述了建筑业蓬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说明了经济发展和建筑业发展的相互推动作用。

    关键词:建筑业 发展瓶颈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 37-87)》的规定,我国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类: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民用建筑根据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本文的讨论中主要针对的是民用建筑。(参考《建筑中文网

1 建筑的双重属性

    从人类和建筑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类所从事的大规模建筑事业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才开始的。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建筑活动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中生活与生产的需要,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反映当时的思想与艺术的要求[1]。正是在这些需求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建筑的双重属性。

    首先是建筑的社会学属性。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的划分后,建筑的形式就不再是为了适应遮风避雨、逃避野兽攻击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形象和空间来表达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

    其次是建筑的自然科学属性。任何建筑形式的出现和演变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约束,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建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建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 建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某个时代的建筑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物质文明、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则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例如下图一反映了上海市1949年以后历年房屋竣工面积的变化情况。将它与上海市1949年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相对照,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出结论: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期也必然是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期[2]。

    与此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以上海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如果将上海历年的国民经济总值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上海市的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支柱之一,而且从1995年开始,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继工业之后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图二)。

    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 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 年的6280 元增加到18000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0 年的2253 元增加到8000 元。其结果就是: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将对生活条件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老百姓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的占有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和相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我国新建建筑将主要集中在未来10~15 年内完成。其中,公共建筑在1998~2010 年间增长速度为6.6%[3]。

    可见,建筑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建筑在上海乃至全国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分析
    图一:上海市76年前历年房地产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分析
    图二:各产业对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3 建筑发展的环境制约性

    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建筑正常运行的基础却是相同的:任何建筑的正常运行都以消耗一定能源为代价,如照明系统需要电能、空调系统需要电能或油、天然气等等,所有这些为了维持建筑正常功能所必需消耗的能量统称为建筑能耗。

    仍然以上海为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房屋竣工面积已经翻了几番(图三),其中公共建筑的面积在2001年底已经达到8696万平方米。与之相对应的是建筑能耗的增长。根据上海市终端能耗统计资料,以建筑能耗为主的第三产业能耗从1980年到2001年也翻了一番(图四),如果再加上生活消费能耗,上海市建筑能耗在2001年已经接近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4][5]。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分析 ?
    图三: 上海市76年后房地产竣工面积(单位:万平方米)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分析
    图四:上海主要年份能源终端消费比例

    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球上可以使用的、具有成熟应用技术的能源主要是矿石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他们的使用都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建筑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就意味着建筑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特别是上海,主要能源是煤炭,由煤炭燃烧引发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2、粉尘等,每年需要消耗上亿人民币来治理,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说,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制约作用[6][7][8]。

4 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这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则意味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加速消耗和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设置障碍,成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调整两者的关系成为影响建筑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建筑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那么建筑正常运行需要消耗能量也是必然的,所以建筑业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消耗的是什么能量以及如何消耗能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都在加剧着能源危机,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如果建筑消耗的能量都来自可再生能源,那么建筑业的发展将不会受到能源消耗的制约;而消耗的可再生能源通常都不是矿石性能源,它们的使用不会加重环境的负担,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这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不过这或许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现阶段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筑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方式。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研究建筑如何消耗能量的问题,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都围绕着“节能”展开,因为实现建筑节能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新建建筑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大量浪费能源的建筑,所以有关专家呼吁,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通过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进行建设和设计,以及发展建筑节能产业等方式开展建筑节能。

    有专家计算出:如果从现在开始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到二O二O年,中国建筑能耗可减少三点三五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八千万千瓦时(大约接近四点五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相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六千亿元人民币),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9]。

    由此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建筑节能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建筑自身的能源消耗,缓解了国家的能源紧张局面,还保证了自身及其他建筑的正常运行,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1)杨深。建筑七千年。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0.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综合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课题组,2003.5
    3)中国上海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
    4)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建筑节能办公室。上海市建筑节能现状与未来展望。2003年上海市公共建筑调查报告。
    5)同济大学。节能工作在上海——能源基金会项目《上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结题报告,2003年。
    6)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网站:http://www.sepb.gov.cn/gongbao/linian2002.asp
    7)邓孝成。优化生态关键在防治燃煤污染。
    http://www.drccu.gov.cn/index.htm。
    8)徐旭常。我国城市空气的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与防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http://academy2003.cpst.net.cn/
    9)中国能源网:http://www.china5e.com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7/862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中东地区的建筑业

近年建筑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建筑业中的虚拟企业

“专利荒”困扰建筑业

建筑业伙伴关系重建与价值创造

信息化改造传统建筑业企业集团战略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前景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工程管理

建筑业施工的安全管理

试析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