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中国住宅建设科技发展五十年

收录时间:2005-08-10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 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建设又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重视住宅建设工作,但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干扰,从1949年至1978年的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人均居住面积仍为3.6㎡,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并未得到提高。

延伸阅读:住宅设计 建筑历史

    摘要: 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建设又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重视住宅建设工作,但由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干扰,从1949年至1978年的城镇住宅建设总量只有近5亿㎡,人均居住面积仍为3.6㎡,人民居住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并未得到提高。(参考《建筑中文网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住宅建设与其他领域一样取得了很大成就,城镇住宅建设从1979年至 1998年的20年共建约35亿㎡,为建国前30年建设量的7倍,1998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3㎡,人民居住水平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将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住宅建设进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住宅开发建设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初叶现代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 住宅设计 建筑历史

    发展与成就

    一、规划布局

    解放初期,居住区规划采用“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这是受欧美诸国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其基本理论是使儿童活动和居民日常生活能在本区内解决,住宅多为二、三层,类似庭院式建筑,成组布置,比较灵活自由。

    五十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分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五十年代后期发展成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由于相应扩大城市道路的间距,适合现代交通的要求。居住小区内一般采用居住小区;住宅组团两级结构,住宅组团的规模与内容也不断演变,由最初的只设托幼机构到后期与居委会的管理范围相吻合。

    六十年代,在总体布局中运用“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新村中心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形成热闹繁华的商业中心,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又体现了新的城市风貌。由于“先成街”的片面性,有的城市的小区只成了街,而未成坊,形成了“一张皮”的局面,达不到最初规划意图。

    七十年代后期为适应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建设规模扩充到居住区一级,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居住区级用地一般有数十公顷,有较完善的公建配套,如影剧院、百货商店、综合商场、医院等。居住区对城市有相对独立性,居民的一般生活要求均能在居住区内解决。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居住区规划普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以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开始注意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组织多种空间;三是较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空间绿地和集中绿地的做法,受到普遍的欢迎。一些城市还推行了综合区的规划,如形成:工厂;生活综合居住区;行政办公;生活综合居住区;商业;生活综合居住区。综合居住区规划,使多数居民可以就近上班,具有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的特征。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使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质量、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推动了我国住宅建设科技的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成就:

    1、延续城市文脉。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与有机组成部分,小区室外居住环境力求因地制宜,寻找当地的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使小区有机地融汇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保护生态环境。小区建设与基地的地形、地貌、地物密切相关,规划设计时充分注意保护环境,为居民创造健康生活和成长的生态环境。

    3、组织空间序列。小区按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形成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向私,渐进的、符合人的行为逻辑的不同空间序列,并划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四级,各级空间功能达到室外活动和安全防卫的要求。

    4、设置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来自有效的小区规划和科学的小区管理。安全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小区规划充分考虑居民有效防范行为。小区道路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布置。

    5、建立服务系统。小区社会服务设施既考虑配套齐全,又设置得当,符合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

    6、塑造宜人景观。小区将主体要素的住宅造型尽可能与当地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塑造不同的风格,使住宅有个性的外貌。充分利用基地的地形、地貌、地物是塑造视觉环境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个山丘、一块小塘、一片树林都应精心保留,并将他们纳入规划设计,创造生动诱人的景观环境。

    九十年代开始的“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和1995年推出的“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对我国住宅建设和规划设计水平跨入现代住宅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康住宅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贯彻到小区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中,编制了“小康住宅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作为指导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文件,主要创新点和指导原则为:

    1、突出以“社区”建设作为小区规划的深层次发展。通过小区的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有效地把人们活动的各方面有序地结合起来,发展社会文明和人际关系,创造现代生活条件的高尚小区。

    2、打破固式化的规划理念。随着管理模式和现代居住生活的变化,小区规划结构应向多元化发展,鼓励规划设计的创新,而不再强调小区;组团;院落的模式和中心绿地的作法,淡化或取消组团的空间结构层次,以利生活空间和功能结构的更新创造。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小区建设中留有发展余地,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结合充分,坚持灵活性和可改性的技术处置,特别对汽车停放作了前瞻性的策略布置。

    4、从小区规划的一开始,就引入物业的概念,规划设计要保证物业管理及服务方面的便利条件。

    二、住宅设计

    住宅设计是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变的。从五十年代简易住宅、“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的大面积住宅、小面积住宅以及节约用地和独门独院住宅等,经过曲折的变化,直至八十年代注意倡导使用功能合理、套型变化多样、空间利用充分和环境效果良好的设计,使住宅设计有了较大的进步。

    建国初期,住宅设计大体是按照欧美的生活方式进行平面布局:以起居室为中心组合其它空间,多为低层,一般为砖木结构,少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十年代中期引入了前苏联单元式住宅设计手法,取消了以起居室为中心的居住模式,改为内走廊式布置,增加了独立房间,改善了厨卫条件,当时十分强调加大进深,减小开间尺寸以降低造价和节约用地,但由于面积标准较高,被迫使多个家庭合用一套住宅,使用非常不便。

    六十年代“在干打垒”精神指导下,全国设计了一批简易住宅,减小了建筑物的开间与进深,厨房及厕所的尺寸也极小,并不分地区条件地广泛采用“浅基、薄墙”等节约措施,住宅的简易程度已不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房屋的基本要求,形式也相当简单,造成事实上的极大浪费。

    七十年代,为解决大城市土地缺乏,而住宅又急需的矛盾,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少量兴建了一些高层住宅,并随之探讨高层建筑技术的多种体系,对促进高层住宅技术提高与成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建筑标准控制的原因,大多居住条件差,设备简陋,居住满意度较低。

    从1979年开始至今,建设部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城市住宅方案竞赛,竞赛的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后期住宅设计水平和设计技术发展过程。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8/357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松江老宅概观

中国传统建筑

争辩中的20世纪建筑

重庆清代移民会馆、移民宗族祠堂建筑历史与形态述论

谈当前我国住宅设计的反思

阳台的设计与布置

中国未来住宅厨卫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如何设计好新时代的住宅

21世纪未来住宅的设计

居家生活灯光别用错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