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建筑与环境栏目

[最新发布]

RS为基础,谈水体监测RGIS的发展

水、土地、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战略性资源,而我国水资源问题则更加突出。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缺水国家行列,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天然水体的实时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关键 ,监测的手段的现代化则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水质监测技术迅速发展,仪器分析、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在水质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分析方法从分光光

2006年12月22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监测, 水体, 我国, 水质, 发展

屋顶绿化应注意的问题

屋顶绿化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将形成一个新的绿化产业。但屋顶绿化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项新技术,还刚起步,技术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共同探讨。

2006年12月21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屋顶绿化, 并将, 园林绿化, 几个问题, 绿化

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这是描述古都自然景观的一句名言。自然环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都在追求健康舒适、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而面对全球工业化高度甚至畸形的发展,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恶化,一些通古博今、卓有远识的哲人纷纷就此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高见。他们深刻认识到自然与人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势不两立,只会两败俱伤;和睦

2006年12月20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鹿鸣, 太行, 唯物辩证法, 人类, 动物界

色彩与建筑环境创造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要创造具有某种思想情感的环境氛围,使它能动地陶冶人们的情操,或激起情感上的波澜,进而让人们情理至深地得到教益或愉悦身心,历史上都有许多经典的建筑环境艺术,威武壮丽的宫殿建筑环境、肃穆幽深的陵墓建筑环境,宁静深遂的古刹寺院建筑环境,高雅清秀的园林建筑环境,雄伟庄重的纪念性建筑环境,惨烈悲壮的烈士陵园环境,它们的创造都充分运用了形光色声各种感觉手段来为主题服务,其色彩的运用更是

2006年12月20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环境, 人们, 色彩, 纪念性, 情感

混合微电解技术用于印染废水处理

印染废水中所含的浆料、染料、助剂以及染料与织物的反应物往往是难生物降解物质,在处理印染废水时需先将这些物质分离、去除,再进行生化处理。常规的预处理是投加混凝剂( 如FeSO4、AlCl3等),苏玉萍等人[1的研究表明常规投药需要的混凝剂用量 较大(如FeSO4的适宜投量为750~950mgL),这样会导致废水的处理费用提高,实际运行 时将产生大量的泥渣,出水会变黄(投加FeSO4)。最近,用混

2006年12月13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混凝剂, 印染, 废水, 处理, 染料

丹江口水库排沙清淤方法探讨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水库,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其长久良好地运行,不但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排沙清淤是保证丹江口水库能长期运用良好的重要措施。根据丹江口水库的自身特性,在变动回水区及其附近进行“防治型”排沙清淤是治理库区淤积泥沙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坝前“治疗型”排沙清淤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

2006年12月12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丹江口, 排沙清淤

泥沙淤积对黄河防洪影响的几点思考

黄河防洪安全备受世人关注,为保证黄河防洪安全,以确保黄河花园口22300m3s洪水不决口,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黄河下游进行系统治理,取得了近六十年的黄河安澜。但近十几年黄河下游频繁出现的“小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淹没”等新情况,使人们对泥沙灾害有了新认识。本文结合黄委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研讨 “河流水沙灾害及其防治” 课目学习的体会和心得,简要阐述泥沙淤积对黄河防洪影响的几点思考。

2006年12月10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黄河, 防洪, 泥沙, 洪水, 灾害

人居环境-简论自然回复的简约主义

当我们视建国以来的“两次建设热潮成为历史”以后,也随着多元化社会秩序的反映与变革,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民间自身形成的一种改造扩建的趋势也逐步形成了我国建筑体系中的毒瘤,也使我们的人居环境日趋恶化,也正由此使我们迎来了“第三次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并引发了对现代建筑及我们切身人居环境的批判与反思。

2006年12月08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人居环境, 热潮, 建筑体, 简约主义, 社会

济南泉群断流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济南泉群自1973年首次出现断喷以来,历时不断加长,给济南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泉群断流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泉群断喷的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及经济措施

2006年12月08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泉群, 断流, 治理

南水北调供水区浅层地下水环境劣变机制及效应

在海河流域太行山前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70%以上,同时山前大规模拦蓄山区径流进入平原区补给地下水的水量,造成地下水补给源大幅度削减,加之近20年来区域降水量的明显减少,导致了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严重劣变,引发了诸多环境地质问题,从逆向思维出发,地下水环境劣变的结果为南水北调客水创造了理想的地下调蓄库容,使得区内多源水更好地发挥效益而具备了客观条件。建议

2006年12月07日 分类: 建筑与环境, 南水北调供水区, 太行山前平原, 地下水环境劣变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