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乡土建筑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影响

收录时间:2011-08-11 16:13 来源: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  作者:张帆,宋雯雯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人们一直对现代建筑分析情有独钟,研究颇多,但是对民族乡土建筑研究远远不够,特别是关于乡土建筑对现代居住的影响研究比较泛泛。我们应站在现代视角去解读,从乡土建筑风格形成原因出发,阐述乡土建筑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乡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更好地结合应用到现代居住设计作品中。

延伸阅读:乡土建筑 民族风格 现代建筑 结合应用

        继承和发展乡土建筑文化,并把乡土建筑中的环境特点和建造特点更好地结合应用到现代居住设计作品中,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代建筑设计跟其他艺术创造一样,都必须追求独特的艺术个性,但是这种艺术个性并非无源之水,也并非空中楼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丰厚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并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建造特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建筑和环艺设计师应该用现代的目光去探究和解读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取其精髓,并结合现代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建筑环艺作品。(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建筑的环境现状分析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自然的土地上创造了很多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建筑的出现,为人类居住环境提供一个休息生活的场所,贡献是巨大的,建筑的发展从山洞到现代建筑从未停止过,但是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对自然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我们如何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协调的问题。

        1.从社会发展方面来分析。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很多的房地产和居住别墅区等等,这些都在无意识地破坏生态环境和土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特别是建筑污染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为以前对环保建筑材料运用特别是低碳建筑应用不够,特别是现在国内大力开发旅游业、城乡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建筑和乡土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暴露出国人对生态观念的严重滞后思想,再加上国土树木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以破坏生态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如何处理好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显得重要。

        2.从外来文化影响来分析。

        我国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单纯的小农经济影响下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发扬,不管是建筑、服装、交通工具等等并有中国特有的文化、文明,延续着几千年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但是从清朝中后期,国内的很多文化受外来影响较多,有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这种影响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变化,特别是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的变化也有时体现在对事物的需求方面,当然对事物审美意识也随着变化了。这里我们谈建筑的变化和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很多,比如硬山、悬山、歇山等等,但是由于外来的文化影响,我国局部地区建筑开始了新的形式,即使不是完全照搬也是整体建筑形式和建筑元素在来回运用,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别是审美意识、衣食住行被间接的殖民化。而我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人和后代越显得如此陌生。但是也有建筑在中国融入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岭南的骑楼,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所以说,中国的现代建筑环境是寻求一条符合和适应展示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二、乡土建筑形式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乡土建筑主要是说乡村建筑,主要包括民居、寺庙、学堂、书院、祠堂、戏楼、桥、亭等类型建筑,因为有了这些建筑所以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即民居的生活聚落。在这里人们解决有衣食住行和劳动休息地,同时这些建筑的布局与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相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自然环境创造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由于他们处在落后的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地方,所以受到技术和经济限制,就迫使人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挥和挖掘当地材料,因而积累和发展了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例如:具有大家风范的徽派古村落群、朴实无华的西北古村落群、小巧精致的水乡古村落群、富贵的北方大院建筑、个性鲜明的岭南古村落建筑群、清秀灵逸的湘黔古村落群等等。以西南少数民族的花溪镇山村为例,石板房、山、水、田、园、林、路、舍、船,鱼、鸭、鹅、鸡、鸟,这是花溪镇山的自然本色。石板之乡———花溪镇山村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于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风景秀丽。

        1.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运用。

        镇山村石板房是贵州山地民族独创的一种民居建筑艺术文化,这里的石板房大多居住的是布依族,把岩石板变为千姿百态的石瓦、石墙、石径、石板房。“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遗存发现颇多,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很多都在贵州境内发现。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贵州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迹。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石板房以一块块极其普通的石板,好像是随随便便地堆叠起来,石板与石板之间,没有泥土的胶着,钢材的固定。这些石板,无须打磨,更不用上色,完全保持一种原生状态。从外面看是石材,建筑里面的构架其实是木材。石地、石墙、石瓦、石院、石柱、石窗、石门、石径、石板屋,还有露天的石桌和石凳,都充分显现出贵州山地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地域风格和山地特色,采用当地的石灰岩进行修建。因为这里的山石就是石灰岩,容易加工与开采,为修建这样的石头建筑提供了原始材料。

        2.建筑环境与布局。

        因为依山而建,从山顶到山脚形成了无数阶梯型的院落,每个院落又多为一正两厢的布局。“文化的形成与特定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促成不同的建筑文化。”贵州石板房建筑基本为三开间,中间开间为堂屋,堂屋大门为双扇对开木质门,凡面对合院的房屋均为木雕刻花窗,三吊格或万字塔图案,建筑只有一层,而两端的房间各为一楼一底形式。院落接着院落,地面连着屋顶,全是石板缀成的鳞甲,纵向看,层层叠叠,横向看,鳞次栉比。每一条石径,连接着座座院落,而院落的石墙,又将每一条石径封闭成一条条悠长的石巷,隐现着诸葛亮布局的八阵图。花溪镇山的乡土建筑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掘了地方材料,这些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也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与布依族生活有关,山地文化和气候决定了这种特有的建筑结构和乡村面貌。

        三、乡土建筑的保护意义

        目前国内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基本都是在比较偏僻的乡村,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给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能保存一些传统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乡土建筑,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保护它、利用它。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正在创造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在规划建设中,涉及到具有古村落的建筑群,我们要加以保护,为创造新的建筑形式提供依据,可以有新旧建筑对比,为以后传统建筑设计思维不受到隔离,让当代以至今后后代人了解前人民居的形式,它反映的是地方文化、民族习性、生活习惯、气候特征以及时代特点,同时可以开发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另外,乡土建筑常常成为大量艺术家的写生基地,并为艺术创作保留下来创作的灵感源泉,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民居建筑设计提供参考的依据,在新旧民居的建筑风格上不会出现冲突,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综上所述,要完成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最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乡土建筑环境所展示的当代价值,做到本质思想与工程技术的密切结合。

        四、乡土建筑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影响

        1.乡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运用。

        在乡土建筑中,我们将由风水学说产生的中国乡土建筑称之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这种由风水学说产生的乡土建筑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其中“水”、 “风”、 “土”、“气”的论述类同于当代科学中注重地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和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也正是当下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乡土建筑中风水学说深深植根于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以及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特质。例如,客家土楼徽州民居、陕北窑洞北方四合院等,都是在各类功能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因此,在现代居住建筑环境设计中,我们需要借鉴其精华部分。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8/1499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批判的地域主义

争辩中的20世纪建筑

赖特住宅建筑特点分析

再谈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创意

现代建筑屋顶与建筑的自然通风

对后新达达建筑的一种纸上描述

浅论现代建筑立面装饰设计

徽州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完美体现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