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解读齐白石纪念馆改扩建方案设计

收录时间:2008-09-18 10:2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廖文灿,杨晓军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本案汲取前人精华,继承传统文脉,借鉴湖湘民居及江南园林的传统形式,同时将传统构件及符号进行提炼、再生,强化细部处理,力求在传承中有突破,在继承中有发展。

延伸阅读:因地制宜 特性思考 细部思考 继承发展

    摘要:本案汲取前人精华,继承传统文脉,借鉴湖湘民居及江南园林的传统形式,同时将传统构件及符号进行提炼、再生,强化细部处理,力求在传承中有突破,在继承中有发展。
    关键词:特性思考; 继承发展; 因地制宜; 细部思考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
    ——齐白石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出身贫寒,做过农活,学过木匠,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的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人民的艺术家。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地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地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为缅怀一代宗师,颂扬他的高风亮节和非凡艺术成就,湘潭市在风景幽美的白马湖畔修建了一座面积为2000m2的美术纪念馆。该纪念馆于1984年开始修建,到1993年5月落成,共用了9年时间。
    当时的设计者以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为立意之主宰,不拘泥于民居的固有形式,勇于突破,以别具一格的简炼风格和丰富的环境设计而取胜。其设计理念以应时、应地、应用为原则,注意时代性、地方性、功能合理性,同时在环境设计、建筑布局,还是外廓或细部形象处理上都时刻联想着齐白石的作风、画风,并全神贯注、冥思苦想地把他的精神含蓄在建筑的创作之中,追求一种“新而中”的建筑创作思路。这种设计思路在后期的使用效果上看,得到了众多游客的好评和欣赏,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纪念馆的功能需求愈来愈高,特别是辅助功能问题尤为突出,全面改善服务水准,增加配套设施和扩大接待能力,迫在眉睫。齐白石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展的。
   
    1特性思考
    “影响人们行为的是社会场合,而提供线索的却是物质环境”(引自阿摩斯.格普卜特(Amos Rapoport):《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人类精神基本上靠通过归纳分类和图式,试图赋予客观世界以某种意义来起作用;具体到现实世界,归类于物质文化中的建筑产品便是这些意义有形的表现。当这些有形的表现与人们脑海中的固有图式相符合时,人们便可以通过诠释这些固有代码引申出意义。这一点在纪念性建筑中表现尤其明显。纪念性建筑,顾名思义,为留存记忆,表达纪念的建筑形式,纪念性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纪念性建筑作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形神兼备情与景融

    形神兼备情与景融
   
    纪念性建筑是杰出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遗址、遗物和纪念建筑的保护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它的社会功能在于:利用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遗址、遗物、纪念建筑,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再现、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内容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于纪念性建筑的特殊功能,我们在设计构思、定位上应围绕着其功能而展开并区分于一般性质的建筑。作为一个好的纪念性建筑,并不在乎其外表之雄壮,造型之独特,装修之华丽,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纪念性,是否表达了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主题精神,离开了这一点,即使在其它方面做的再好,也不能称之为一个理想的纪念性建筑。齐白石纪念馆其目的是展现齐白石精神,齐白石画风力健有锋,笔酣墨饱,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除此之外令人难忘的更是他衰年变法的创新精神和朴实谦虚的精神品质。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纪念馆的“形”源自其“神”。齐白石纪念馆中的“神”即我们所纪念的主人公齐白石的精神、品质。
   
    2继承发展
    通过对齐白石老人的初步了解,我们深深感受到其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果敢坚决的创新追求,这种品质在其作品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神”的探索对我们接下来的方案构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齐白石纪念馆的功能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高,本次改扩建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保留原有设计优点并满足功能需求面积及白石公园的建筑要求。具体而言,设计延续原有的建筑格局,在保留原有纪念馆的基础上,对原纪念馆加层及改造,在老馆主入口处增设一序厅,在原有纪念馆南面,依势设计一南厅入口与主入口相接。设计方案把原老馆加建一层,二层建筑部分依据空间大小及使用功能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层高,局部采用坡顶及采光屋顶,以形成一个高低错落,天际线丰富多变的建筑群体。同时设计改变了原馆由单一串联式参观线路,改为由序厅开始的放射串联式联络,减少了各展馆之间的交叉影响,避免参观路线重复。在内庭院设计中,原设计者采取了以主展厅和两个钳形的副展厅合抱而成的曲折带型庭院,下置溪水与外部水景融为一体,庭院上面局部覆盖以花架,构成围透交替,光影变幻,共同构成富有时空和情趣感的半公共室外环境,如此惬意的庭院环境,深得游客喜欢和欣赏。我们在改扩建的过程中,通过与该纪念馆工作人员商量后,决定保留该庭院的环境设计,这也是对原设计者作品的一种尊重和欣赏。同时在原纪念馆北侧加一文化馆,文化馆建筑层数定为四层,局部一层,建筑入口在基地主入口附近,设计将高大体量建筑沿外围设置,入口大厅面临整个绿化广场,以满足师生出入要求。门厅内设置绿化中厅,给人以怡人的室内空间,通过门厅可进入多功能室及教室、产业用房。整个工程总建筑面积为9795.55m2,其中齐白石纪念馆3377.60m2、文化馆5736.15m2、办公用房681.80m2。
   
    3因地制宜
    艺术中心用地极不规则,地势状况北高南低,原齐白石纪念馆体量较小,在总平面设计中将纪念馆北向部分作加层处理,使齐白石纪念馆的入口体量得以提高,并在纪念馆的入口轴线上设一中心广场,该艺术广场将纪念馆与北侧新建的文化馆有机地组合成一体,加强了两者的联系,共同营造一处集文化气息与自然景色为一体的场所,由于北侧文化馆靠近城市道路,在设计中将文化馆四层部分退向临街,大体量的建筑形态在视觉上形成一道屏障,摒弃了外部城市的喧嚣和杂乱,而临近齐白石纪念馆的部分定为二层,使整个建筑空间的比例尺度得以协调,既突出了齐白石纪念馆在白石艺术中心的中心位置,又缩小了外部杂乱空间的视域,使整个建筑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由于齐白石艺术中心位于白石公园的一角,在艺术中心的设计中,我们在充分考虑艺术中心内部空间塑造的同时,也力求与白石公园形成一种对景关系。在白石纪念馆入口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纪念馆与白石广场的互融,使入口设计与白石广场在空间上得以相生相映。有种“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子,我装饰了别人的梦”的独特意境!

形神兼备情与景融
    4注重细节
    齐白石是一个朴实的人,是一个实在的人,这也表现在他对传统理论的继承态度上,他使自己成为优秀传统理论的身体力行者,使自己言行一致,而不做“空言”者。他对传统理论的继承,或从师授得,或从飘逸交谈得,或从读书得,来源较为多元。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同时,齐白石在艺术创作中一直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反对标本化,力求传达神韵。他的画不仅概括力强,而且行以实对、写意通神,还不乏应用以夸张手法提高表现力,因而能推陈出新。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将齐白石老人的精神提炼出来,既能继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又能力求创新,做到寓神于形,是我们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建筑形式上以“仿古不复古”为设计思路,提取一些典型的又易于拿捏的湖湘民居建筑元素,并进行一定的简化,使整个建筑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
    屋顶的形式以极具传统的湖湘民居的硬山坡顶形式为主,由于空间的丰富多变,在立面上造成了坡屋顶的错落有致,蕴含起伏,层次感强,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写意风格相合。墙体色调以灰、白、黑为主,黑,非完全的黑,白亦非完全的白,随着光影的改变,墙面色彩的变化是极为丰富的。这种长短互异、高低不同、虚实有别的墙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中式民居“外简内繁、外实内虚”的特点。墙脊上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人”字形屋顶,也没铺砌瓦当、滴水,而是将其进行一定的简化,采用灰色外墙漆饰面与白色墙体区分,灰色屋脊中配以浅色线条分割,这种做法赋予传统民居以新的生命力,是对传统建筑多层次、多角度的重新诠释,是传统符号的现代演绎。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9/1373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关于居住小区绿化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