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十五”山西建筑业产值年平均增速达30%

收录时间:2006-11-21 21: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山西建筑业如同全国一样,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及在全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拉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山西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之后,党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我国将进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新阶段,这都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业又

延伸阅读:为山 发展 山西 建筑业 建设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山西建筑业如同全国一样,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及在全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拉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山西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之后,党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我国将进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新阶段,这都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业又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参考《建筑中文网

    但是,全面审视山西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深层次的问题,与全国和中部省份相比,总量规模偏小、所占比重较低、高增长低效益、管理粗放等各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加之,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筑业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建筑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山西建筑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兴利除弊,赶超先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本课题就是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建筑业数据和历史数据为依据,回顾总结山西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剖析山西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研究加快山西建筑业发展的对策并提出建议。

    发展历程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建筑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到目前已基本具备了支柱产业的主要条件。这个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政府统管企业,企业处于被动式发展阶段(1953—1983年)。山西和全国一样,当时属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发展处于被动式发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府统管,企业规模小,人员素质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任务按计划分配,经营没有自主权,职工利益分配吃“大锅饭”。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山西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基本建设任务急剧增加,大大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和大同矿务局机械施工处的成立,标志着山西建筑业机械化施工的开端。许多施工企业也相继增置了挖掘、运载、起重、吊装等施工机械,使全省施工力量进一步加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职工人数达到15.1万人,承担了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在山西11个项目的施工,山西的建筑业在全国开始享有较高的声誉,以国有为主体的建筑业格局初步形成。

    “二五”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年),山西建筑业有起有落,曲折发展。大跃进时期基本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建筑业又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建筑业施工队伍达到了36.7万人,主要施工机械达近20种1546台,机械设备总功率达7.1万千瓦,使建筑业机械化施工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间,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基本建设项目大规模压缩,大批工程下马,建筑业生产萎缩,1962年施工队伍减少到9.3万人。

    1963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省人民经过三年的奋发图强,迎来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基本建设投资开始回升,建筑业又得到了发展。1965年施工企业发展到143个,施工队伍达到了12.2万人。8年完成施工产值28.6亿元,又完成了一批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施工任务,为国防建设和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时期,山西建筑业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废除,施工企业停工停产,劳动生产率严重下降,施工队伍虽比10年前略有增长,但施工项目的投产率和竣工率均出现了下滑。

    这一阶段,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从1950年的2334万元,提高到1983年13亿余元,用了32年。企业发展可谓动荡起伏,曲折发展,步伐缓慢。

    2、改革开始,企业处于复苏阶段,(1984—1992年)。从1981年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山西建筑业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同时,认真付诸实施全国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有关“在城市各行业中建筑业可以首先进行全行业的改革”精神,特别是从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建筑业改革的十条决定后,率先实行了改革。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建筑业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铁饭碗,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合同用工制度,解除市场区域封锁和放宽企业经营范围,为建筑业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开始向市场独立经济主体发展。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从1984 年的18.7亿元增长到1992年的66.5亿元,9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6%.据1986年统计,全省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达115个,职工31.1万人,城镇集体所有制施工单位180个,职工6.8万人,再加上省内和省外入晋的农村建筑队约36万人,全省建筑队伍人数达70余万人,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0%左右。完成工业、能源、交通、邮电、水利、文教、城市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项目1.8万余项,成为全省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但是,由于改革初期各项政策不够配套,行业经营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管理粗放,尽管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规模不大,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

    3、深化改革,企业发展处于活跃阶段(1993—2000年)。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建筑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从实行经营承包制、项目经理负责制、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到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突破旧体制的束缚走向了制度创新,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独立的经济主体。

    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推行了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工程报建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有形建筑市场已经形成并逐步走向完善和规范。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方面,推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大中型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实行了监理制,建设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在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企业自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用户评价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保障体系。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创新,推动了建筑业生产力的发展。以1996年为例,全省国有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3.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47165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08.5万平方米,竣工294.2万平方米,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的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住宅建设的任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面貌的不断改观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4、进入新时代,企业处于稳定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5年)。这段时期即“十五”时期,其发展特点是: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科技投入加大,创新能力增强,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创新,同时引用信息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全国经济建设势头强劲,投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强力拉动下,山西建筑业企业保持快速稳定发展。

    “十五”期间,我省建筑业企业紧紧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经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劳动生产率、利税总额大幅度提高,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实现了建筑业企业发展的新跨越。

    纵观山西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党兴国的第一要务,兴邦治国的基本路线,这就给建筑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建筑企业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2、企业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搞活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效率,效率决定效益。

    3、建筑业的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它的发展速度直接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和投资建设规模的限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市场结构,实施生产经营多元化战略,以求得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4、建筑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改善装备条件,适时改变增长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1/575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浅析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建筑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工程总承包:七大问题不容忽视

加速IT技术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

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可行性分析

浙江建筑业模式的再思考

我省建筑装饰技术现状与发展

明确目标蓄势发展—绍兴建筑业发展展望

实施工程保险制度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苏北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