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刻意”造就不了标志性建筑

收录时间:2006-05-20 05:1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结束的“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研讨会上,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表示,世博会组委会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决不刻意为世博会建造任何标志性建筑。

延伸阅读:世博会 世博会组委会 协调局 周汉民 标志性

    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结束的“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研讨会上,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表示,世博会组委会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决不刻意为世博会建造任何标志性建筑。(参考《建筑中文网

    世博会在国际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上海来说,于2010年举办的世博会,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改造和提升机会。根据以往经验,不要说如此之大规模的世界性盛会了,就是在一些普通城市,举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会,也会留下一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而这样的标志性建筑,过期之后就基本失去作用,成为“短效建筑”或“形象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它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更新。然而,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文化底蕴深厚的标志性建筑,非但不会被时尚的潮流淹没,反而会因其代表着城市的文脉,历久弥新,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如天安门,作为古老京城乃至代表中华文明的国宝级经典建筑早已深入人心,尽管如今北京风格各异的高层建筑层出不穷,但天安门作为北京乃至整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它们的独特地位却是不可替代、不可动摇的,这便是文化的魅力!

    标志性建筑,富有浓厚的历史背景,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民族精神、城市文化的载体,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和不可替代性。上海的形象景观在黄浦江畔的外滩。那里有始建于上世纪初叶的海关大楼和外国银行等外来色彩的建筑,这些便是20世纪上半叶这个“十里洋场”的标志性建筑。如今,以东方明珠电视塔和88层的金茂大厦为代表的浦东新区拔地而起,成为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各领风骚的上海新、旧标志性建筑隔江相望。可见,黄浦江才是上海的乳汁、“海派”文化之根源。

    天安门的古典与上海滩的“洋气”,彰显出中国这两座深具影响的国际大都会的精神内涵与特色。因此不妨说,标志性建筑便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形象代表。以“二七”大罢工著称的郑州,标志性建筑便是“二七”纪念塔;古城西安的形象代表,自然是古城墙和大雁塔;哈尔滨以俄罗斯尖顶红楼为标志性建筑;重庆以红岩村与和平碑为标志性建筑;拉萨的标志性建筑自然是布达拉宫;南京则是中山陵和夫子庙;香港标志性建筑首推维多利亚港;广州以黄花岗和镇海楼为标志性建筑;澳门则是大三巴牌坊和镜海大桥……这些标志性建筑已经融入各个城市的血脉,充分展示了其人文历史、地域特色与个性魅力,成为举足轻重的城市品牌和无形资产。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中,热衷于相互模仿、攀比,对高楼大厦趋之若鹜,独独忽略了保存地域特色和“个性美”,致使千篇一律的高层建筑比比皆是,使人走在一座城市的大街上,分不清是在江南还是在北国。尤其令人惋惜的是,一些地方在旧城改造和兴建商业区时,竟然淹没了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甚至不惜将它们“铲除”了事。如郑州市的“二七”商贸圈内商厦林立,早已将“二七”纪念塔的雄姿掩盖;开封市在城市扩建中干脆将标志性建筑—鼓楼夷为平地;春城昆明最具代表性的翠湖,也被一哄而上的房地产开发商包围,昔日的湖光山色已经风韵不在。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现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早在出任巴黎市长之时,就与他的前任一样,立法严禁在巴黎城区兴建高楼,以保护巴黎传统的建筑风格免遭破坏。华盛顿是美国首都,为了维护首都的安宁,宁肯多建绿地,也绝少兴建大厦。德国和意大利更是对主要城市的建筑风格进行多方论证与统筹,确保传统不受“现代化”冲击。事实证明:一个没有标志性建筑的城市必然是平庸而单调的,而城市一旦失去个性,也就失去了魅力。我们的城市,应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保护好标志性建筑!

    城市标志性建筑不是可以随意硬性添加的。我们为什么能记住“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而往往忘记某某地方曾经热炒的新建的“摩天大楼”?最新、最高、最现代并不能作为“标志性建筑”的标志,那些由特定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真正的标志性建筑,是因为其作为特定的文化精神的载体而存在,与周围环境能够协调共生,并长久发挥其效用。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于建筑的核心认知,显然最终要归于建筑产生的精神性。而建筑的精神性,根本上还是决定于建筑的实用性。所以,对待城市建设,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只是简单注重形式和物质的“小农心态”,而应注重对生态资源的尊重,对生态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对人的精神教益功能的强化。

    当前,许多城市都卷入到了建设“标志性建筑”的热潮中。显然,盲目追求数量,胡乱建造所谓“标志性建筑”,最终只能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之所以会走入这样的建设“标志性建筑”的误区,恐怕还是因为一些城市建设者与领导者缺乏理性和务实精神,希望通过建设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来为自己的“政绩和功德”留下“标志”。世博会拒绝“标志性建筑”的理性,对那些有着浮躁冲动心理的城市领导者和建设者来说,是劝诫,也是警醒。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5/463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上海世博会一次集体绿色实践

上海世博园滨江景观规划设计刍议

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如何书写

步行街入口设计初探

让城市的记忆更完整—应加强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保护

一个城市需要多少标志性建筑?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